🔻上海知青在呼玛一詹伟 【十一】

衣者年華

<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图片 / 詹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改编 / 文字 / 褚念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南京知青之歌 一 周亮</span></p> <p>  一名刚满17周岁的上海知青,独自一人竖守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看护帳蓬与物资,虽然帳蓬外有一公路通往农场,但此公路一星期也过不了几趟车,修路工地二侧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再说马上过年了,一个上海知青在这过年……</p><p> 一 编者 一</p> <p>  1971年的春节快到了,农场让在鸡头山下修路工地的全体人员回场部过春节,聚餐,但要安排俩名知青留守3天,任务是防敌特,防宿舍(帳蓬 )着火,还有就是要有人喂那些拉石料的牛和马。</p> <p>  当时我刚过17周岁生日,自我感觉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留守,再说我是赶车的,照料牲口也在行,任务就怎么定了。</p> <p>  修路工地 “鸡头山”往东是“五七 ”干校,往西几公里就是嫩漠公路。“鸡头山 ”工地一段公路因路基用的都是杂木,路面上的砂石己经很少了,一到雪化或雨季,经过的车辆就陷车,司机怨声载道。</p><p><br></p><p> 农场修路队伍从呼中筑路工地回到农场后,继续驻扎在“鸡头山”下,开山放炮,炸石备料,修筑从嫩漠公路通往三卡 (通县城)的一段路面,(当年称作战备公路 )既311公路。</p><p><br></p><p> 腊月二十九的晚餐,大伙儿猛“造”了一顿猪肉白菜馅的饺子,炊事员(呼玛知青 )高明俊大呼“这么下饺子都赶不上那些伸到锅边的大碗快”,刘连文(连长 )一边包饺子,一边直滴咕, “这帮家伙昨这么能吃呢”?</p><p><br></p><p> 也难怪,一帮17,8岁的小伙子,大姑娘正在长身体时,平时难得吃上点荤腥,这时只要不撑破肚皮,可劲往嘴里塞。</p> <p>  年三十早上,一帮穿着臃肿的傻小子,楞姑娘争先恐后地挤上拖拉机的拖斗上。我与另一名主动要求留守的上海知青,站在公路上挥着手,望着冒着黑烟的“大轱辘 ”车,远去。</p><p><br></p><p> 我们俩开始了留守工作,刚才热闹的场景,立马变的空空荡荡,两人守着二口大锅,三顶帳蓬,四个马槽和几头老牛。</p><p><br></p><p> 可惜,这两人留守的活,仅仅维持了1个多小时,因有一辆嫩江林场从山里拉大木的解放车要赶回嫩江,司机稍停进帳蓬喝水,出于好意要捎我们回农场,另一上海知青竞然招呼也不打,一跑一颠地爬上了汽车的驾驶室。</p><p><br></p><p> 司机再三邀我上车,並说也许十天半月内不会有车路过,但是我不敢走,要是我走了,那牛谁来喂?帳蓬被“特务”烧了怎么办?我楞楞地看着拉大木的汽车晃晃悠悠地绝尘而去。</p> <p>  整个 “鸡头山”工地只有我一个人了,从公路边的羊肠小道走向帳蓬,两边的白桦林,落叶松和柞树,以及还有几头牲畜,将要陪伴我3天。此时的工地变得如此的荒凉,没了生机。</p><p><br></p><p> 突然,抬头一眼看见帳蓬顶上的烟囱还在冒烟,立刻担心着火的危险,进屋先把男宿舍和厨房的炉子灭了。但女宿舍怎么办?那年头男生谁进过女宿舍?仰头望着女宿舍帳蓬顶上的白烟,一股怨气直冲脑门,这帮女生竞然走时也不把炉子的火给灭了,此时得我一鼓作气,不管什么了,从大爬犁上撮了大半桶冰块, (在工地用水得去嫩江河里拉冰,装上麻袋,用马爬犁拉回来,俗称吃水用麻袋 )。全倒进了大铁炉子里。</p><p><br></p><p><br></p> <p>  (图片 / 网络)</p> <p>  下午,躺在床上,听着帳蓬外柞树叶在树林中哗哗响,偶尔有些鸟儿弄出些声音来,此时我感到有些凄凉孤独感,不知不觉的有些害怕。怕什么呢?不会又失火了吧,不可能吧,要不是狼,熊瞎子,野兽?</p><p><br></p><p> 都不是,难道是人,万一来了 “敌人一一武裝的苏修特务”怎么办?此时挂在墙上的小口经步槍 (打猎用)也随着大队人马离开了。这时的恐惧感占据了半拉脑子,大脑开始预演如何跟一个全副武裝的“特务 ”周旋的情节来。</p><p><br></p><p> 慢慢地开始有点后悔当时要求留守的决定,同时又埋怨起那个自私的“逃兵”来。有什么办法呢?拿起摇把子电话机的听筒,想给农场诉说一下,没想到听筒里隐隐约约地传来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唱段,不知不觉的睡着了。</p> <p>  当我一觉醒来时,天己全黑,帳蓬外一片漆黑,此时己时傍晚5点多,在北纬45度的冬季早就天黑了。此时想起晚餐也沒吃,弄点吃的吧,反正有现成的馒头,有面,白菜,土豆和猪肉。突然,</p><p><br></p><p> 林子里传来一种声音,像似动物的脚步声,有节奏地踏在雪地上嗄吱嗄吱的声音,很快,凭感觉听出那是一匹马的声音,己能听到马的打鼻声,同时又听到人踩在雪地上的声音。</p><p><br></p><p> 谁?是自己人,还是敌特?我急忙从铺底下摸了一把斧子准备与之搏斗。 “詹伟 怎么不点灯呢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那不是袁发的声音吗?他怎么来了?袁发何许人也。</p><p><br></p><p> 袁发 :呼玛县金山公社新街基生产队人,69年夏到农场下乡的知青,袁发个头不高,红扑扑的脸蛋,一口雪白的牙齿,一双有力的大手,那才是真正的东北汉子。1970年2月我刚赶马爬犁时就没少帮助过我。</p><p><br></p><p> 袁发为什么来此地呢?原来在场部与全场职工欢度佳节聚餐时,在食堂遇见那位知青“逃兵 ”时,随口问詹伟呢?当听说就一个人在 “鸡头山”工地时,他立马去马号要了一匹马,为了节约时间,袁发从树林里沿电话线的道影子 “拉山”过来的。</p><p><br></p><p> 还沒吃饭吧?我说刚睡醒,不饿,袁发点上灯,亲手烧火做饭,白菜炒肉片,炒土豆絲,还带来了一壶白酒,那个年三十的年夜饭真的让人终身难忘。</p> <p> 🔻此篇有美篇推荐</p> <p>  作者 : 詹伟 ,就读于上海市三林中学,六九届初中毕业,生于1953年12月,于69年11月21日离开上海,上山下乡于黑龙江省呼玛县 “五七 ”农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