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经典】——『歌剧系列』(三)贝多芬-1814-《费德里奥》

从巴黎看世界的Andre🇫🇷

<p>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一生中所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其故事原型来源于据说是西班牙曾经发生过的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p><p><br></p><p> 这部歌剧也算是整个欧洲音乐史上创作及上演经历最为错综复杂的歌剧作品之一了,首先,它的原剧本是由法国剧作家让-尼科拉-布伊Jean-Nicolas Bouilly所写的法文版本,但是这个剧本已经有三位在当时也算是非常出名的作曲家谱过曲了,所以为了避免撞车,贝多芬只好采用了翻译成德文的剧本,而且还把原剧名《莱昂诺拉》改成了《费德里奥》。</p><p><br></p><p> 不过直到今天,这出戏唯一还在上演的版本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至于其他几个法语版本,甚至包括它们的作者,已经完全都没人听说过了。</p><p><br></p><p> 其次,这部歌剧最早是在1803年受当时的维也纳歌剧院院长的邀请所写的,但是由于正好遇上战争,维也纳被拿破仑的法军占领,同时也因为歌剧本身也有些不足之处,所以1805年的两场首演并不成功。之后贝多芬对其作了一些修改,把原来的三幕合并成两幕,1806年再次上演,但因为跟歌剧院经理闹矛盾,所以又是匆匆收场。直到1814年,最后修订过的版本才作为正式版本上演并且取得了成功。这时距离最早开始创作时,已经十一年过去了。</p><p><br></p><p> 顺便说下:贝多芬的臭脾气在音乐史上数一数二,他生性孤僻、多疑,几乎跟所有认识或接触过的人都闹翻过,甚至包括他家的老女仆。但是由于他的作品实在是太伟大,所以后人也就对这些小节忽略不计了。</p><p><br></p><p> 最后,这部歌剧的序曲也堪称创了个之最:前前后后总共写了有四个版本,而目前在各大剧院的演出中,基本上都是用的第四号和第三号序曲。</p> <h1><b><font color="#167efb">2002年——英国伯明翰歌剧院</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指挥:William Lacey</font></b></div></h1> 莱昂诺拉:Jane Leslie MacKenzie<br>弗洛列斯坦:Ronald Samm<br>玛采琳娜:Donna Bateman<br>罗珂:Jonathan Best<br>堂-皮萨罗:Keel Watson 这个后现代版本有很多颠覆性的创意:在帐篷里临时搭建的场地仿佛不是上演歌剧、而是一场摇滚音乐会;交互式的演出让所有观众都融入剧情之中、而不是被动地观看;此外,主创方还特别请了两百位伯明翰当地居民担任群众演员以及合唱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歌剧全部用英语演出。 第一幕: 第二幕: <h1><b><font color="#ed2308">2006年10月——西班牙巴伦西亚索菲亚王后艺术宫</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巴伦西亚市立管弦乐团</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指挥:祖宾-梅塔</font></b></div></h1> 莱昂诺拉:Waltraud Meier<br>弗洛列斯坦:Peter Seiffert<br>玛采琳娜:Ildiko Raimondi<br>罗珂:Matti Salminen<br>堂-皮萨罗:Juha Uusitalo 巴伦西亚位于巴塞罗纳南边的地中海沿岸,是西班牙的第三大城市,与巴塞罗纳一样,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海港,同时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文化中心。 <div>  尽管也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但巴伦西亚除了市中心保留下来的老城区外,整座城市的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纪扩建的,因此这里是西班牙最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有着许多造型独特的时尚建筑。</div><div><br></div>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巴伦西亚市政府在市区东南部靠近地中海边的地区陆续建起了一些现代风格的建筑,作为科学艺术城。2006年,一座蛋壳造型的多功能演出中心建成,被称为“索菲娅王后艺术宫”。 在艺术宫落成之前,巴伦西亚市政府就与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合作筹划组建一个管弦乐团,作为艺术宫的常设乐团,这就是巴伦西亚市立管弦乐团。虽然从名称上看这个乐团貌似只是个“市级”,但实力却不可小觑。首先上面提到,梅塔大师是乐团的“教父”,当然大师太忙,但也答应每年至少会来做一定场次的客串指挥。此外,乐团2006年成立时,就请了洛林-马泽尔作为音乐总监兼指挥,马泽尔去世后,乐团的现任指挥是罗伯托-阿巴多——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的侄子。所以,这种豪华阵容哪能是一般的小市级乐团敢想的? 作为艺术宫建成后的第一场歌剧演出,这版《费德里奥》也算阵容豪华,除了梅塔大师履约亲自指挥外,女主更是德国歌剧界响当当的瓦尔特劳德-迈耶(驊彩·邁耶),前不久我曾经写过一篇: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cw0aviu?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聆听经典】——Waltraud Meier的《爱之死亡》</a> 不过个人觉得,迈耶的瓦格纳确实无人可及,但似乎这场莱昂诺拉唱的并未太出彩,甚至还不一定胜过女二号马彩琳娜的扮演者。 优酷最近又抽风,视频文件稍微大一点就上传失败,只好分成两部分 第一幕: 第二幕: <h1><b><font color="#167efb">2012年——奥地利维也纳歌剧院</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维也纳交响乐团</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指挥:Manfred Honeck</font></b></div></div></h1> 莱昂诺拉:Nicole Chier<div>弗洛列斯坦:Eric Cutler</div><div>玛采琳娜:Mélissa Petit</div><div>罗珂:Christof Fischesser</div><div>堂-皮萨罗:Gabor Bretz</div> 序曲采用的是莱昂诺拉第三号(Op.72)<div><br><div>  第三号序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次用选取歌剧中的主题来进行创作的,在此之前的作曲家们写的歌剧序曲在音乐上往往与歌剧本身没有多大联系,完全就是一首独立的作品。</div><div><br><div> 这个版本的改动比较大,第一幕莱昂诺拉独唱咏叹调后,对她和玛采琳娜的二重唱有一些改动。另外第二幕堂-皮萨罗和罗珂从地牢里离开之后的情节也做了较大的改动,并且删去了首相的一些唱段,包括那句感人至深的“兄弟情”。</div><div><br></div><div> 这个版本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服装,相信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曾经生活在中国的人,一定对此都会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尤其是第一幕堂-皮萨罗的卫兵们进场的时候。</div></div></div> <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2016年——维也纳歌剧院</font></b><div><b style=""><font color="#167efb">指挥:Peter Schneide</font></b></div><b></b></h1> <font color="#333333">莱昂诺拉:Anja Kampe<br>弗洛列斯坦:Klaus Florian Vogt<br>玛采琳娜:Valentina Nafornita<br>罗珂:Stephen Milling<br>堂-皮萨罗:Evgeny Nikitin</font> <h1><b><font color="#167efb">2019年9月——意大利博洛尼亚歌剧院</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指挥:Asher Fisch</font></b><br></div></h1> 莱昂诺拉:Magdalena Anna Hofmann<br>弗洛列斯坦:Daniel Frank<br>玛采琳娜:Anna Maria Sarra<br>罗珂:Petri Lindroos<br>堂-皮萨罗:Lucio Gallo 这个版本也有些创新,尤其是序曲结束后突然响起的钢琴声《致爱丽丝》,还以为是哪位观众忘了关手机铃声了。 <h1><b><font color="#167efb">2020年9月——英国沃姆斯利嘉星顿歌剧院</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指挥:Douglas Boyd</font></b></div></h1> 莱昂诺拉:Katherine Broderick<br>弗洛列斯坦:Toby Spence<br>玛采琳娜:Galina Averina<br>罗珂:Stephen Richardson<br>堂-皮萨罗:Andrew Foster-Williams 因为还在疫情中,所以这是个极为简化的音乐会演出版:整个乐队中除了圆号为双编制外,其余的乐器,甚至包括弦乐,全部都采用了单编制,合唱队也是只保留了几个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舞台上的人员数量。不过尽管如此,整体的效果并未有太大影响,唯一不足的是唱弗洛列斯坦的男高音有几处唱破了。<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