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下”

董安宏

<p>  电视剧《都挺好》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苏明玉在倾诉其母“因为自己是一个女孩”,如何如何的“不待见”,甚至是讨厌时,石天冬讲了这样一番话:</p><p> “你可以不选择原谅,但你可以选择放下啊……”</p><p> 对呀,石天冬说的对。面对曾经的委屈、不公平或者伤害,我们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我们可以选择放下啊。</p><p> 人活一辈子,谁没有遭遇过委屈、不公平、伤害或者欺负?谁又没有过仇恨?</p><p> “你等着瞧,这个仇非报不可!”</p><p> “有朝一日,这口气非出不可……”</p><p> 多少人就是如此地不甘心,来个“有仇必报”或者“非出一口气不可”,结果酿成大错,走上了违法,甚至是“不归路”。经常看到媒体记者在狱中采访那些死刑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死刑犯后悔不已的样子,但遗憾的是,再后悔都为时已晚。苏明玉有一句话说得好:</p><p> “两者对抗,最终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做人吧,得给自己留点余地,不要有风使尽帆,万一风水轮流转呢……”</p><p> 从科学的角度讲,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点耐心,静静地等待“会变好的”,“也许还有转机”,或者“总有一天会过去的”。</p><p> “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做人应有的理智,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p><p> 做人,不要在“得势”的时候飞扬跋扈,把谁都不能放在眼里;更不要对曾经“对不起”自己的人极尽报复与羞辱,这样做,不仅会令世人侧目,而且还赤裸裸地暴露了自个做人的不大度和胸襟不宽。苏明玉说的对:</p><p> “我都走到这儿,已经把人家甩在那儿了,我再回过头,赶过去将人家打趴下,我这叫胜之不武啊……”</p><p> 有了怨恨,有了“过节”,曾经被人瞧不起甚至被欺负,不要老想着“有朝一日”如何如何。“有仇必报”、“非出这口气不可”,看起来会争得某种“平衡”,但却不是最佳的选择。他伤害了你,你再还他一次伤害;他不甘心,再想办法去报复你一次,你再……这就是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你觉得你会争得那种“平衡”,你会“赢”吗?</p><p>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和”的含义丰富而意义深长,其中就有“和解”一层。如其“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还不如想方设法力求和解,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不仅没有损失,而且还是一种不小的收获呢。</p><p> 孔子不主张“以德报怨”,但也不怎么赞成“冤冤相报”的没完没了。人生非常暂短,尽管忙忙碌碌,但往往还是顾此失彼。如果一遭遇伤害就总是念念不忘,非要“说个啥”不可,不“说个啥”,什么事都干不成,何必呢?做人,如其站在老地方生闷气,还不如先放下,继续“赶路”。就像石天冬所说,“可以不选择原谅,但可以选择放下啊……”</p><p> 面临这种“两难”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说,“我又不是圣人……”这话说的对,也不对。是圣人怎么样,不是圣人又怎么样?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放不下,心里头装满了“乌云”,看不到一点阳光,他能快乐吗?</p><p> 如果遭遇伤害或者烦心的事情,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这话不要只是说说而已,要说到做到奥?</p><p> 几十年来,我的人生经验就是,如果与人发生“不愉快”,能和解就尽量和解。如果不能和解,就暂时“放下”。如果这样,你总能活的比较轻松。</p><p> “吃一堑长一智”,“交点学费”,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一而再再而三,让你终于长大了,成熟了,不正是一次又一次的遭遇帮了你吗?</p><p> 人的内心,有时候也和我们用的手机一样,种种怨恨,是最要命的一种“垃圾”。如果有,就得及时清理。</p><p> 心里没有了这些闹心的“垃圾”,人生自然就变得快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