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合影勾起我们的回忆…

三川李之声

<p>  当我们看到40多年前这张合影留念的时候,倍感亲切,激动万分。1976年7月24日,骄阳似火,天空晴朗,没有一丝云,我们林州(原林县)河顺九中14班72位学生和班主任老师在蓝球场照了一张合影留念,其中黄献青,杨柳英,徐云生,杨明江,郑国喜,李玉林等6位同学因为提前就业未参加合影。</p><p> 当时同学们既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再也不用听到那急促上课的钟声就向教室奔跑,再也不用过“紧张,严肃”的学生生活。失落的是这么多同学三年同窗,朝夕相处说散就解散了,心里像倒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也是一样,老师站在三尺讲台,送走茬茬“挑李”,这是客观规律。</p> <p>一排 李建英 崔海琴 李海云 刘采芹</p><p> 李双琴 李成花 高改云 宋月莲 </p><p> 宋存凤李伏英 赵梅芹 段水云</p><p> 刘江娥</p><p>二排 高广林 申林付 李来生 李全伏 </p><p> 孙凤平 申喜英 崔保菊 魏老师 </p><p> 杨现荣 刘秋香 李素云 李风娥</p><p> 段海竹 赵凤云 </p><p>三排 魏杰生 李九生 郭现伏 李宇生 </p><p> 宋和生 李记生 李松林 郭成生</p><p> 郭艮生 杨现生</p><p>四排 魏合生 王付有 马朝云 王保生 </p><p> 杨江生 宋林付 李明书 原云生 </p><p> 徐和生 申平英 李合喜 魏新昌 </p><p> 崔岗生 王关昌 曲东生</p><p>五排 崔永昌 孙保生 郭记德 崔长富 </p><p> 李伏林 魏金学 黄付的 李明生</p><p> 段现生 曲刚印 黄合书 曲玉昌</p><p> 杨新水 李俊昌 王相林</p> <p> (一) 母校</p> <p>  我们的母校一一林县河顺高中(简称林县九中)就座落在天堂山脚下河顺镇(原河顺公社)所在地河顺村东南角,距九孔桥几百米,距天堂山4∽5公里。图片为现在“印象河顺"的大门。</p> <p>  林县河顺九中大门</p><p> 走进镇区沿中街走到东边,向南一转就到了林州市河顺镇第一初级中学就是原来的林县九中。</p> <p>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同学们毕业40多年了,校址仍在,只是”朱颜”改变。院内一排排青瓦平房和一行行白杨树,变成了一幢楼房,那个用绳子一拽一响的钟也被电铃代替。老师也换了一茌又一荐,使我有一种陌生感。但刻在脑海里“校园图l”挥之不去,仿佛还在眼前。</p><p> 毕业时,在蓝球场上拍的一张合影照片我们没有忘,但随着岁月流逝,房屋拆迁,工作调动,丢失的丢失,破损的破损,有的照片也己变黄变脆。好就好在魏杰生同学把《林县河顺高中14班毕业留念》老照片放大,加相框悬挂在中堂。并发到同学微信群里,让大家共享。</p><p> </p> <p> (二) 老师</p> <p> </p><p> 师,是历代对老师的简称,老师,是宋元时期对小学教师的别称。师父,师傅是对老师的尊称。魏老师是我们尊敬的班主任。对班主任和几位任课老师印象深刻。魏元喜老师既是班主任,又教语文。查慧娟香港人,爱人徐俊峰当过海军,懂电子,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小雷,一个叫小电,爱打蓝球。我见的第一台14吋黑白电视机是徐老师自己组装的。查老师身材苗条,着装扑素大方,干静整洁,只是爱穿个拖鞋(SLp)进教室,但不影响对她的尊崇,她教我们化学课;教数学课的老师崔向玲是山东人,和爱人刘锡安先到林钢工作,后到九中教书,她云盘大脸,戴个镜片看上去一圈一圈的高度眼镜。徐俊峰,刘锡安老师右派一着帽后,徐老师夫妻携家人回了香港,崔老师到省会郑州,刘锡安老师在《奔流》杂志社当主编:教物理课的杨耀华老师是本地河顺东寨村人与我们班杨江生同学是一个村的,后来在一中教学,现常年居住美国:英语老师是蔺同林老师,16班班主任,横水镇人,己高龄,白发苍苍,偶尔在林州市区能见到他,他虽认不出我,但我总是上前问候老师;教我们历史的是从一中来的苗田瑞老师,个头不高,微胖,爱吸烟,牙发黄,嘴唇微噘,声音沙哑,精通历史,讲课从不看书本;魏风琴是我们的政治课老师,河顺村人,当时她最年轻;那时社会上文体活动较多,校与校,班与班常比赛,李春保是体育老师,爱穿运动衣和运动鞋,西曲阳村人,从九中到四中(姚村)后来他从政,在林州市工业局工作。</p><p> 魏元喜老师更是记忆犹新,他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很帅气,很严肃,心地善良,眼神很犀利,对学生恩威并举。他像严父,要求严格。如一位同学在冬日里,有一次“啪”地一声把门关上,被魏老师批评,这位同学说:关门响有什么了不起。魏老师就让全班同学写驳论:驳关门响有什么了不起。在劈山造田时,几位男同学带着煤气灶在山上做饭,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像慈母,谁有了思想问题促膝谈心,有了困难乐于相助,为了让杨江生同学有个清静的学习环境备战高考,把办公室(宿办一体)腾出来让他复习。</p><p>老师爱学生是天性,学生爱老师需要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恨铁不成钢,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步入社会我们才懂得书到用时方闲少。</p><p> 魏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仿佛永远在我们身边!</p> <p>魏老师夫妇青年时期</p> <p>魏老师夫妇与奶奶,父母合影</p> <p>魏老师</p> <p>魏老师全家福</p> <p>  魏老师白发苍苍,古稀之年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p><p> </p> <p>  (三 ) 今昔对比</p> <p>李明书</p> <p>李海云</p> <p>崔海琴</p><p>海琴,梅琴俩还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呢</p> <p>魏杰生</p> <p>杨江生</p> <p>赵梅芹</p><p><br></p> <p>李明生</p><p><br></p> <p>李风娥</p> <p>李伏林</p> <p>王保生</p> <p>黄现青</p> <p>刘采芹</p> <p>李来生</p> <p>宋月莲</p> <p>宋和生</p> <p>曲刚印</p> <p>李宇生</p> <p>黄付的</p> <p>王付有</p> <p>宋林付</p> <p>李玉林</p> <p>魏金学</p> <p>魏合生</p> <p>崔岗生</p> <p>李全伏</p> <p>赵凤云</p> <p>杨柳英</p> <p>崔长富</p> <p>李九生</p><p><br></p> <p>杨明江</p> <p>高广林</p> <p>李伏英</p> <p>李成花</p> <p>李松林</p> <p>李俊昌</p> <p>李合喜</p> <p>王关昌</p> <p>郑国喜</p> <p>曲东生</p> <p>申平英刘秋香 段海竹 申喜英</p> <p>郭记德 段现生郭成生郭艮生</p> <p>李建英李计生 黄合书 高改云</p> <p>刘江娥原云生 孙凤平李素云</p> <p>魏新昌宋存风 徐和生申林付</p> <p>杨现荣曲玉昌 崔保菊 段水云</p> <p>郭献伏 杨新水 孙保生 </p><p>马朝云 杨现生 崔永昌</p> <p>  瞬逝的光阴,催促我们眼角爬上了鱼尾纹,新老照片拼在一起,显示脸上多了几条“”红旗渠”。但是,我们不后悔。回顾昨天,我们为追逐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己成历史。总结今天,我们还在践行誓言为家庭和社会发挥着光和热。同时,宣示明天向着美好的生活一路高歌。</p> <p> ( 四)九孔桥见证</p> <p>林州十二景之一</p><p> 九孔桥</p> <p>  河顺九孔桥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该桥造型奇特,质量过硬,雄伟壮观,是林州十二景之一。九孔桥是石券桥,立体桥结构,九个孔分上中下三层,底层一孔,中层三孔,顶层五孔,居中倒置的三角形,整体造型十分奇特。百姓中流传着:九孔桥上"桥磊桥",奶奶山上"山磊山“,吃的是“隔沟飞“走的是“叮当路"的谚语。然而走的路不是柏油马路,水泥硬化路,而是石头铺的石板路,所以说叮当响。吃的也不是天上飞的山珍,而是粗糠,手里面捧不住就被风吹跑了。九孔桥记录了百姓生活的风土人情。九中学校距离九孔桥百余米,夏天是同学上自习的好地方,也为俊男靓女留下了情丝绵绵的空间。</p><p> 九孔桥由于镇区规划建设己经被土淹没。但是,同学们对九孔桥的不同记忆和关于九孔挢的故事永远留在人间。</p> <p> (五)我们曾经在一起</p> <p>李海云与崔海琴</p> <p>  原云生,徐和生,申平英,李明生,段现生,曲刚印在一起</p> <p>  段水云,刘江娥,李风娥,段海竹,赵风云在一起</p> <p>  魏新昌,崔岗生,王关昌,曲东生在一起</p> <p> 王保生,杨江生,崔长富,李伏林在一起</p> <p>  李伏英,赵梅芹,段水云,刘江娥在一排,头上统一辩小辫子是当年的流行。我们这代人,当时上高中是分数加推荐,才有机会上了高中,还有文体骨干也占一定优势,这就是时代的印记。</p> <p> (六)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一寸光阴一寸金</p><p> 寸金难买寸光阴</p><p> 同学生涯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友谊</p><p><br></p> <p>曾记否</p><p>林县火车站当搬运工冒雨装车,</p><p>曾记否</p><p>携带火炉参加奶奶山上垒大寨岸</p><p>曾记否</p><p>正上课时,老师进行地震演习,前后门水泻不通</p><p>曾记否</p><p>俏皮男生</p><p>夜间换板报,恶作剧,一声“地震了"使女生蹲到灯影下藏身</p><p>曾记否</p><p>同学们</p><p>到机械厂、运输站当学徒,</p><p>轮流到校办工厂当工人</p><p>曾记否</p><p>同学们</p><p>从家里带来的米面馍饼交换着吃</p><p>曾记否</p><p>住校生</p><p>挤住在河顺街同学家满间炕上</p><p>曾记否</p><p>走读生</p><p>骑着自行车你追我赶在上学的路上</p><p>曾记否</p><p>蓝球场上班与班竞技的搏奕</p><p>曾记否</p><p>教室里组与组卫生区的竟争</p><p>曾记否</p><p>宣传队里唱歌敲锣打鼓</p><p>曾记否</p><p>结伴骑行到珍珠泉旅游</p><p>曾记否</p><p>课堂里进行的地震演习</p><p>曾记否</p><p>同桌甜美的笑容</p><p>曾记否</p><p>老师的教海</p><p>回首往事,记忆犹新。</p> <p>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学校经历了"文革” “走五七道路"和"农业学大寨“。</p><p>我们去天堂山上,劈山造田,开荒种地。</p><p>我们去林县火车站冒雨☔️装矿,</p><p>我们到运输站学开车,</p><p>我们到机械厂学钳工。</p><p>学校还办起了小工厂,有修电机,翻砂工。我们班同学我和王相林,刘江娥等分批到小工厂学习。</p> <p>林县火车站</p> <p>  住校生有的在学校边15班同学魏风周家</p> <p>  有的同学住在14班魏杰生同学家</p> <p>河顺人民公社和河顺影剧院原貌</p> <p>  当年的照片很少,因为拍照需要到河顺公社东边路南照相馆,用大型胶片坐机拍,摄影师用黑布蒙头对好焦,喊着向前看,如果是小孩还要拿个铃铛摇一摇,吸引眼球,然后手里的锤形气球一挤,咔嚓一声才能拍成胶片。不像现在手机随时可拍一张照片,还有抖音。</p> <p> (七)向着梦想出发</p> <p>曾记同窗日月酣,</p><p>末忘分道梦魂憨。</p><p>数年不见嫦娥月,</p><p>云海苍茫隔九天。</p> <p>  不知同学们在毕业分别的那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只记得我和李伏林在回家的路上,在九孔桥向东百余米,河顺卫生院南,安姚路路北的荒地岸边说话,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p><p> 这张图片是李宇生珍藏的我和徐云生在44年前(1976年)送他和李伏林 王保生入伍时,在河顺照像馆照的合影留念。</p> <p>  李伏林,李明生,王保生,李宇生,李九生,曲刚印六位同学分别于1976年,77年,78年响应党的号召,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每个人都有成长进步,79年我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魏金学,崔岗生,王关昌,申平英,宋存风,杨江生,黄付的,王付有,李全伏,刘秋香,李松林,申喜英,崔永昌等同学奔赴教育战线,成为人民教师。尤其是杨江生同学平时书不离手,在恢复高考那年,考上大学的寥若星辰,杨江生同学为十四班争了光。</span></p> <p>杨江生</p> <p>欢送王付有光荣退休</p> <p>  崔长富 李合喜等在医疗行业大显身手。</p> <p>  从上学到上班是很多同学的梦想,当时黄献青,魏杰生,郑国喜,杨柳英等未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大家很羡慕,这张图片的主人是提前上岗的代表之一。</p> <p>李宇生在铁道兵某部,一九八二年为建设兵马俑执勤留念</p> <p> 还有的当了干部,老板,工人,农民。每个人都忙于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用各种方式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虽聚少离多,但依然不忘初心,不忘同学情谊。</p> <p> (八)花絮</p> <p>王关昌上学时,老师总闲个头更高的同学挡住他的视线看不到黑板上的字,把他的座位按排在第一排。几十年不见,他个头高了许多,大多数同学见了他不敢相认。上学时六庄沟几个村矿山没有开发,山多地少,上学时吃的粗茶淡饭,在学校饭堂里,自带的饭盒,自带米面干粮,他饭盒里没见过大米。后来荒山变成了聚宝盆,几个村由“龙须沟“变成了“龙江颂",生活好了,他的身高也为国家争了光。现在,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成了舞蹈队的亮点。</p> <p> 在天堂山坝顶草原,李风娥,刘采芹,李来生,魏杰生,黄献青,王付有,李明生,李松林,崔长富等9位同学,来到坝顶草原,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回忆当年走五七道路,在山上劈山造田,开荒种地的情景。</p> <p>这是身处林州常在一起能够相聚的几位同学,</p> <p>在天堂山坝顶草原上,多象《朝阳沟》里的境头。其实,大家不是议论那"那块地种的是什么庄稼“,而是回忆当年在学校上山开荒的情景。</p> <p>2016年春节魏杰生,刘采芹,赵梅芹,宋月莲,李来生,黄献青,李松林,王相林,曲东生,李明生,崔长富,王付有,王关昌,黄付的等14位同学在曲山路口聚会后合影留念。</p> <p>2017年春节王付有,崔长富,李明生,黄献青,魏金学,曲东生,曲刚印,李来生,宋和生,魏杰生等10位同学合影。</p> <p>  2019年春节李来生(一排左起),崔海琴,李风娥,宋月莲,赵梅芹,魏杰生,(二排左起)王关昌,崔长富,王付有,魏金学,黄献青(平的)李明生,宋林付,李合喜等15位同学欢聚在故地,寻找纯洁浪漫的时光,寻找失落的梦想和记忆。</p> <p>  李松林同学发挥艺术特长,组织戏班丰富自己,丰富别人。</p> <p>  对高广林同学入群感悟: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不论联系多少,不论距离多远,只要内心留有彼此一片天空,偶尔一声问候就会带来会心的一笑。</p><p> </p> <p>  王付有同学看了毕业合影留念欣然赋《七律 毕业照》诗一首</p> <p>王付有</p> <p>杨明江是2020年5月16日加入微信群的,他很期待!这是他夫妻俩在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重要景点一一青年洞合影。</p><p> 为了贺老同学搭建相聚平台,引用古诗一首仅仅撼动七言,恰好表达了不了同学情:</p><p> </p><p> 江山不老各风流,</p><p> 弹指一挥四十秋。</p><p> 半世烟云犹可散,</p><p> 同窗兄姝自何求?</p><p> 莽原无字天行建,</p><p> 沧海扬帆水载舟。</p><p> 搭建平台相聚处,</p><p> 春光斟满望乡楼。</p> <p> (九)愿望</p> <p>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同学们分别40多年了,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多聚聚。如有不便,微信里聊聊。感谢科技,感谢网络时代,感谢热心的群主为大家搭建的平台。</p><p>同学们:</p><p>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都已到了一花甲之年,不必计较身份与地位的高低,不必苛求财富的多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愿同学们珍惜生命,珍惜友谊,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让友谊之树常青!</p> <p>编后记:</p><p> 这次制作美篇几易其稿,并不容易,尤其是组织照片,修复老照片,没有专业技术支持,发扬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不会美图自己学,为制作美篇夜以继日,精益求精。这是用心,用情在魏杰生等同学们的支持下制作的同学照片最全的美篇。</p><p> 同学就像片片拼图,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少了一片,就不完整,而且最后一片就是很重的一片。就如同修建九孔桥拱券的一块石,就像修建红旗渠夺丰渡桥的一块料,确少一块,大桥就无法合拢。所以,尽力找到了每一位同学的照片。</p><p> 最后,感谢同学们积极参与,提供图片,如有侵权,及早提醒。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瑕疵再所难免,敬请原谅!</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