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翠屏山,位于“中国玫瑰之乡”的平阴县玫瑰镇南2公里处,它东接泰岱,西邻黄河,以其山势奇峭 巍峨,松柏葱郁繁茂,恰似一道景色奇美的天然屏障而得名。又因山上泉水众多,有“一条岩缝一处泉”之说,故当地俗称水山。山上林木葱绿,古迹众多。山西侧自下而上有宝峰寺,白衣阁,玉皇庙等庙宇相连,在白衣阁和玉皇庙之间的山崖间有两石相叠,高约6米,面积约4平方米,石缝中生一古柏,树干凌空,枝叶青翠,故曰:叠翠。旧县志称为:“水山叠翠”。为平阴古八景之一。</p><p> 2020年5月15日上午,我和四岁的小侄子潇翰一起来到翠屏山下游玩。</p><p><br></p> <p> 在山下仰望翠屏山,景色壮美,古迹荟萃,如诗如画。</p> <p> 山下入口处的文保碑</p> <p> 在景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用手机扫描了安全通行码,并确认没有带任何火种后,开始登山。</p> <p> 路边已经枯死的古树</p> <p> 小侄子非常勇敢坚强,一直在前面跑,不怕累,甚至跌倒了也不哭,爬起来继续跑。</p> <p>寺前山崖石刻</p> <p>寺门外清康熙八年重修佛殿碑</p> <p>前面就是宝峰寺了。</p> <p>由天王殿进入寺内。</p> <p>半山腰处的宝峰寺,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由慈净禅师创建,初名“保宁院”。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后,完颜雍剌赐名曰:“宝峰寺”。宝峰寺历代主持均为皇帝钦封,是曹洞宗二十九祖,水山宗镜禅师的祖庭。现寺内存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碑刻《曹洞宗脉系表》为证。此外还有明万历二十二年、隆庆五年等重修宝峰寺碑9通。大清雍正十一年诏令建为如此格局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历经明清几代扩建,规模递增。后由于数百年来地震,风化及期间人为破坏,大多倾塌,但遗迹尚存。1998年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殿宇进行了重修。寺内历史上曾高僧辈出,当代民间俗说“寺小名气大,僧少道行深”。</p> <p>明清时期的石碑</p> <p>洞内石壁上的石刻</p> <p>岩壁上被破坏的佛像</p> <p>唐天宝开山慈净禅师塔</p> <p>碑刻</p> <p>泉边岩石上的佛像</p> <p>石窟西侧4米处,为一自然洞穴,水从穴中涌出,泄入洞前小池,铿锵有韵。洞外岩石上刻有“有本泉”和诗刻一方。</p> <p>浸润泉,清光绪《平阴县志》载:称浸润泉“可供千人饮,不溢不涸”。今枯水季节时有干涸,盛水季节,泉水从岩缝中渗流而出,滋花润木。</p> <p>宝峰寺全貌</p> <p>继续往上爬</p> <p>休息一下,留个影</p> <p>山壁石刻</p> <p>回头再看一下掩映在绿树中的宝峰寺</p> <p>寺外山坡上的钟楼</p> <p>宝峰寺东侧山上的白衣阁</p> <p> 叠翠</p> <p>神龟探海</p> <p>石门槛</p> <p>多佛塔</p> <p> 位于山顶的宝峰院。院内的多佛塔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青石筑成,十三层八棱状,高19.7米,每层四周皆辟佛龛,内嵌石雕佛像,原有104尊,现存84尊。为省级保护文物。明代进士,山东按察司副使沈钟明在弘治庚戍年(1490年)冬,游翠屏山时曾留诗赞曰:“峰尖孤塔势嶙峋,培嵝纷然莫与邻。十里横陈开野望,一锥直上插苍旻”。</p> <p>宝峰院南侧的关公试刀石</p> <p>下山</p> <p>圆满结束登山之旅,返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