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30个细节》读后感

沈瑶名师+研修共同体

<p>静下来,你会听到文字的低语</p><p>总是觉得忙碌不堪,</p><p>忘记了最初的心愿。</p><p>梦想采一菊,悠然南山下。</p> <p>《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后感</p><p><br></p><p>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教师要制定计划,勤于读书,努力地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我有幸加入了沈瑶名师+研修共同体,沈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很多读物,为探索道德与法治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本月我们共读一本书,书目名称为《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作者高德胜思维开阔,观点新颖,一些观点发人深思。</p><p><br></p><p> 书中提了一个具有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班会是“会”还是“课”?如今,绝大多数的班会都是班主任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学生在下面或沉默或若有所思或是做着老师刚布置下来的作业。看来,在多数学生的体验里班会不是“会”而是“课”,比教学课还要更枯燥、更沉闷、更无趣,有的学生在甚至班会前还会准备两个“小棉花团”。很显然,在升学压力下,“有教学无教育”成了很多学校的常态,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沦陷,班会的功能和作用被削弱,蜕变成学生被动接受的另一种形式的说教课。但真正的“班会”应该是在班级里由学生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共同召开的,目的在于讨论、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去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然,这并不排斥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召开、组织班级会议,这无疑是一种公民生活体验,具有巨大的公民教育意义。把班会以“会”的形式去开展落实,不仅便于学生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利于通过传授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来实现公民意识的提升。班级会议的尝试体现了生活德育的基本思想,体现了平等、尊重、自主等基本道德观念。进行这样的实践探索,对教师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提高自身德育专业能力大有禅益。</p><p><br></p><p> 我想既然是开会,那就要按会的形式来,确定主题,集体讨论,形成共识,达成目的。如果教师掌握不好,班会在中途也会转入上课的节奏,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对班会的设计必须完整,明确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开始?过程怎么推进?怎么结束?对班会的细节要进行仔细的斟酌,对班会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前做好准备。其次,不管什么内容、形式的班会都要以学生的参与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成民主的、融洽的、有效的会。教师主要是发挥设计、引导、提升的作用,主要工作都可以交给班委会去安排,甚至在设计环节上,班委会也可以参与,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再次,避免班会形式的单一化,特别是要杜绝班主任的“一言堂”,杜绝把班会开成批判会,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否则学生就会站成另一个阵营,班会就会陷入教师单向的说教。</p><p><br></p><p> 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每天都要面对不同学科的课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所以,班会就不要再变成上课了,让班会轻松一点,阳光一点,把班会变成学生期待的时光,让班会成为学生时代珍贵的记忆。“润物细无声”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p><p><br></p><p> 我读了《道德法制的30个细节》这本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很少看教育类的书籍,现在能从中了解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弊端,从中学到一些经验,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帮助我更快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