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网络直播、直播带货、领导上直播……近段时间直播似乎很流行、时尚。“李彦宏直播首秀”映入眼帘,点开,“家.书”,有兴趣,再听、再看,李笑起来真好看,李听上去很亲切,李让我想起了大学,黑大、北大、重大,和那些关于“家” “书”、关于成长的过往——</p><p><br></p><p> 02年秋,我18岁,揣着黑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家中卖谷子凑来的近万元学费踏上了北去的火车。路上,看到熟悉的山川渐行渐远,看到辽阔的平原无际无边,看到繁华的都市眼花缭乱,看到雄伟庄严的天安门激动无限……</p><p> 来到哈尔滨,看到大学,看到各地来的莘莘学子,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期待,学业、爱情、友谊……还记得入学典礼上北大毕业的校长讲了话,他提到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是很值得读的一本书。还记得校长讲到,他北大毕业多年后再回到母校,仍能找到那种宁静、美好的感觉,仍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学习、钻研氛围……这让考不上北大的我对北大有了更多的神往。</p><p> 黑大,看上去也不错,教室宽敞明亮,校园美丽芬芳,有历史印迹,有现代气息,硬件设施齐全,课程安排丰富……只是,我个人感觉还有不足,学校的人文关怀不够,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关注不够,同学间的交流、联系、互帮互助不够。走得近的大多是同宿舍或邻舍的同学、老乡,对异性也多停留在白天打望、晚上偶尔的闲聊上。圈子很窄,活动范围也不大,如果兴趣爱好不够多,如果特长不够明显,如果性格不够外向主动,如果学习上再遇到困难,或者感情上受到挫折,或者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家庭、生活出现困难……很容易使人感到困惑、压力、郁闷、失落,如果身边的老师、同学不能及时发现、干预、帮助,如果远方的家人也不能及时知晓、关心、疏导……那这种不良状态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那这大学生活会变得枯燥、无聊、难熬。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这样,有一部分人是这样。这让我们的青葱岁月多了些苦涩、乏味、遗憾,少了些温情、充实、美好。不知道18年后的今天,黑大是什么样?其它大学是什么样?是否有了很大改变?不过,大学里学子云集,活跃的、拔萃的、家境好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默默的、内敛的、家境普通的、不那么出众的。这种现实应该仍就存在吧。</p><p><br></p><p> 再说说“家”,小学离家几百米,初中离家几公里,高中离家几十公里,大学离家上千公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脚步也越走越远。曾经,花季、雨季、叛逆期,感觉父母太唠叨,感觉自己都知道,家是一个充满管束的地方;曾经,十八岁,成人礼,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放眼天下,可以独立生活了,家、家乡是一个需要离开的地方;曾经,大学,真正离家千里了,与家人半年见一面了,才知道想家、念家、需要家人,有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更有家人的电话、关心、鼓励……</p><p> 再说说“书”,那个年代,农村环境,初中以前,似乎都不知道“课外书”是什么,可能勉强算得上的,有儿时看过的连环画,父母箱底的《生活百科》、泛黄杂志,还有青春期悄悄看过的《婚前必读》、《两性生理》。上了高中,才见识了真正的“课外书”,武侠、言情、名著、杂志……不过,当时课内书就够多够难的了,没有太多闲余时间看这些。印象深点的倒是家中的《婚姻与家庭》、《党员文摘》杂志。再到大学,大学里都有图书馆,有很多很多书,也有不少的自由时间,翻翻找找看了一些,专业相关书、名著、纪实、杂志……似乎都没留下太深的印象,也许是看的书太少了,也许是选的书不太合味口,也许是自己不太会看“课外书”,又或许是自己的心太浮躁、太乱,根本就没能沉下心来认真选、好好读……</p><p><br></p><p> 06年,22岁,7月,离开黑大,踏上了南归的火车。在北京,数天停留。来到了北京大学,迈过古朴的校门,看到特色的建筑,走在幽美宁静、开阔大气的校园,坐在未名湖畔望一望、想一想,溜进世纪大讲堂旁观下EMBA毕业典礼,在学校食堂吃顿饭,晚上在教室里看场电影……感受下北大的生活、气息。但之后就不得不回到附近街上的地下小旅馆。次日,来到了圆明园,看到了残垣断壁,看到了废墟遗址,看到了荒草凄凄……历史,真实、残酷地展现在眼前!</p><p><br></p><p> 09年,25岁,重庆,重庆大学。一个人,一个人住,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漫步,一个人在林下苦读,一个人在教室思考,一个人在操场奔跑,一个人在夜里眺望,一个人在梦中惊醒……幸好,有书相伴,有梦可追。</p><p> 那年夏天,俞敏洪来到了重大作关于筑梦的演讲。早就对他有所了解,多次高考终上北大,大学期间也过得很郁闷,但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留校任教,后辞职创办新东方,愈做愈强。那时对他有些崇拜,他的语录成了我的珍藏,他的很多话都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而成为了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似暗夜中亮闪的星星。于是,我早早来到演讲厅,坐在前排,近距离看到了心中的偶像,仔细打量着他的一举一动,认真聆听着他说的每一句话,励志、风趣、儒雅、走心、智慧……如沐春风,如饮甘露。</p><p>但,演讲结束,人去屋空,我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窘迫,这月的房租、以后的工作……</p><p> 家,这期间离家不太远,二三百公里,但我无脸回家。因为大学毕业已三年,还未有踏实的工作。我更无颜向父母要生活费,只得节约、精打细算。之所以租住大学附近,也是为了蹭下大学的生活条件、学习氛围,以潜心备考、思索、筑梦。父母的关心、担心、鼓励会从电话那头传来,也会通过寄钱的方式表达。我默默听着,接受,努力。</p><p> 书,这段生活中,书成了我主要的生活内容和重要的精神食粮。备考专业书,每天必看,尽量多看;其它类书,偶尔看看,或在书店蹭看,或买回来看,其中这本《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对我启发很大。心病还需心药医,而书,就是很好的心药。从书中,我渐渐明白了只有放得下、想得开,才能拿得起更重要的东西。遇到问题,关键还得靠自己,开思维,想办法,实践行。</p><p><br></p><p> 之后,这十余年,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婚姻,有了新的家庭成员。</p><p> 时过境迁,2020年,36岁,虽然沧桑了容颜,虽然远离了大学校园,虽然有些梦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但还是会偶尔想起大学的过往,偶尔会到附近的大学逛逛。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似避风港,似充电桩,让人平静,给人力量,催人成长。</p><p> 家,我们最初的学校;父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老师。家,是我们成长的暖房,是我们休憩的湾港,是我们一生牵绊、感念、奋斗、努力的源泉。书,知识的海洋,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载体,包罗万象,永放光芒。看书,让我们变得冷静、智慧、坚强,让我们无惧人生路上的雨雪风霜!</p><p> 人,都有家。人,都需要看书。</p><p> 人,都是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人生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p><p><br></p><p> 回首过往,是为了更好地看清前行的方向,更好地珍惜当下的拥有。也是为了提醒自己,曾经看书太少、太迟,有了些盲然的追逐。</p><p> 今后,要多惜家,多看书,多引导孩子爱家、爱学习、爱读书,少走弯路。不求辉煌腾达、光宗耀祖,但求量力而行、度势而为、平安、健康、幸福。</p><p> 漫漫人生路,有家相伴,有爱相随,有书相慰,有“高人”指点,有梦可追,足矣!幸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