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58年的核工业504厂在父辈们的心中是自豪和光荣,因为它撑起了共和国的尊严和荣光。</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的504厂区鸟瞰。 </p><p class="ql-block">(徐河聚摄影)</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和父辈们一样,在这里挥洒了汗水,奉献了青春,但在我的心中,504厂始终就是童年、青春和家园。</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504厂生活区鸟瞰。</p><p class="ql-block">(徐河聚摄影)</p> <p class="ql-block"> 从生活区去工厂需要从厂生活区大门向北跨越兰新铁路线和109国道以及黄河铁桥。</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的504厂生活区大门。</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图为2015年的兰新铁路线504厂道口。</p><p>(叶子繁摄影)</p> <p>👇图为1987年的504生活区跨越109国道的路口。</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曾在桥头的岗楼边上,翘首等待过下班的母亲,眼尖到能从上千下班的人流中一眼看到自己的母亲。那时候最期待的是她饭盒里用暖气烤干的发糕或者剩馒头,那是童年最美的零食。</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504厂厂区大门,不远处就是黄河铁桥。</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2005年的黄河铁桥。作为504厂的历史见证,它已经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过黄河铁桥一路向北就会抵达当年504厂戒备最为森严的地方,也是很多504人都不能进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图为1978年的504厂三段大门。</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504主厂房鸟瞰。如今这些厂房已不复存在,其遗址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徐河聚摄影)</p> <p class="ql-block"> 504人通常称工厂区为“河北”,称生活区为“河南”,久而久之,在504人的口语中,“过河北,去河南”常常是上班和回家的代名词,如果不经意地说给外人,那就会造成很多误会,他们会以为你出差去了外地(河北省或河南省)。😄</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黄河北岸的工厂区。</p><p class="ql-block">(徐河聚摄影)</p> <p class="ql-block"> 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河北”是一片非常神秘的土地,过“河北”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我们上三年级以后,在每年打枣的季节,才有可能过一次“河北”,在指定的区域捡枣。我相信,跟我同龄的人都知道,那一天几乎就是我们的节日,“河北”有多神秘我们是顾不上探究的,捡枣是硬任务,但是吃枣没人管,你可以放开了吃。枣子是不能私自带出去的,我们男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在肚皮里藏一些带回家,当然也有被人检举后最终乖乖在桥头交出去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枣林掩映中的大明冷饮厂(左)和504厂办公大楼(右)。</p><p class="ql-block">(徐河聚摄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五年级的时候曾参加过厂里组织的“西岛大会战”,那个场面感觉人山人海、繁忙而紧张,食堂把饭菜都送到工地,我们的任务也就是捡石头垫土什么的,开心的是能在“河北”劳动和吃饭。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建设的是养鱼池,我上班的时候,有好多年都分到过鱼池里的鱼呢。😂</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西岛鱼池捕鱼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504厂现在称为“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简称“兰铀公司”或“兰铀”,有关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网上和书上都有很多的描述,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的重点是关注我的童年印象、青春痕迹和幸福家园,从另一个视角来透视504人共同的时代记忆。</p><p>👇下图为1965年504厂生活区一角。图中建筑左起依次为33号楼、18号楼、19号楼、21号楼、22号楼、23号楼、24号楼、小车班。有不少504人在那片开阔地上看过露天电影,后来修建了足球场,再后来成了高楼,现在图中的所有楼都不复存在了。</p> <p>👇这栋楼最早被称为“专家楼”,是专供苏联专家居住的,后来叫15号家属楼,1965年我出生的时候就住在这栋楼里,那可是有红色木地板的房子哦。</p> <p>👇这是苏联专家当年在“专家楼”旁的合影,左侧就是专家楼,背景是16号楼,如今这两栋楼已被拆除。</p> <p> 504厂后来又为苏联专家新建了一栋专家楼,但是他们一次也没住就撤走了。以后这栋楼成为504厂的招待所,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504人一直称它为“反修楼”,如今这栋楼已经被拆除了。</p><p>👇图为1965年招待所全体职工以招待所为背景的合影。</p> <p> 在我这一代人的意识中,“反修楼”这个名称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那是我们童年最爱去的地方之一,里面有槐树、枣树、苹果树和杏树。</p><p>👇图为1965年的招待所门前欢迎筑路队回厂。</p> <p class="ql-block"> 在招待所的西边曾经有过一个军营,童年时常去那个地方,在那看过一次露天电影,在那个军人服务社里还买过红糖。军人离开之后,那里好像变成了电大的教室,现在又变成了高楼。</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的招待所。 </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实,不论过去多少年,那些留在记忆中的时光永远都会在某个深处等待着你。</span></p><p class="ql-block"> 与“反修楼”齐名的另一栋建筑大概要数“工人俱乐部”了,至今仍是504人最引以为豪的建筑,它承载了几代504人的美好记忆,如今也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的俱乐部。</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如此大气磅礴的俱乐部,据说是504厂第一任厂长王介福当年顶着犯错误的压力盖起来的。这样的建筑目前在甘肃省只有两座,一座就是504厂的工人俱乐部,另一座是省政府大礼堂,与504厂工人俱乐部是同一个设计图纸,但是省政府大礼堂没有两边的耳楼。</p><p>👇图为2003年的工人俱乐部。</p><p><br></p> <p>(👇图为现在的省政府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2020年5月用竹签制作的工人俱乐部模型。</p> <p> 在我童年时的印象里,俱乐部门前正中挂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画像,里面有一樽高大的毛主席挥手的石膏像。石膏像很早就不见了,但门口的主席像一直在,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时候,我记得这个主席像两边挂上了巨大的黑纱。</p><p>👇图为1974年504厂民兵骨干在俱乐部门前合影,可以看到正门上果然有巨幅主席画像。</p> <p class="ql-block"> 504人对周恩来总理有着特殊的感情,据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周总理亲自批给504厂两车皮黄豆,而且是由军人武装押运到了504厂,解决了504人的难题;在文革中还亲自下过指示制止504厂的内乱。</p><p class="ql-block">👇图为1976年1月10日,504人顶住压力在俱乐部后舞台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场景。那时候我上四年级,也在这里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悼念活动。</p> <p>👇图为1987年俱乐部内大会会场。</p> <p>👇图为1987年俱乐部门前的宣传橱窗。</p><p>(王强摄影)</p> <p>👇图为1988年春节的俱乐部门前。那两条龙是当时我工作所在的第九车间制作的。</p><p>(王强摄影)</p> <p> 那时候每年春节期间在俱乐部里都有大观园活动,看灯笼、猜谜语、玩游戏,那些快乐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成长的记忆中。</p><p>👇图为1988年春节俱乐部内的大观园活动。</p> <p>👇图为1987年的电影票。</p> <p>👇图为1988年在俱乐部举行的厂史知识竞赛。</p><p>(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三年级之后,曾通过父亲在俱乐部图书馆借阅过很多图书,大多是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小说,诸如《白洋淀纪事》、《逐鹿中原》等等,不过我非常感谢那个时期的大量阅读,学到了很多终身受益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俱乐部图书借阅处。</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俱乐部阅览室,我小时候也经常跟父亲来这里,他阅览报纸,而我则煞有其事地翻阅《人民画报》。😝</p><p>(王强摄影)</p> <p> 感觉那时候的厂文艺宣传队很牛,我记忆最深的是1977-1978年的四幕讽刺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那时我在小学五年级,是学校包场看的,感觉水平很高,甚至现在还记得那四位演员的名字。</p><p>👇图为1987年俱乐部舞台上的文艺表演。</p><p>(王强摄影)</p> <p> 文艺宣传队后来改称504艺术团,曾经推出过不少好节目。</p><p>👇图为1987年艺术团表演的节目。</p><p>(王强摄影)</p> <p>👇图为艺术团1987年的合唱表演。</p><p>(王强摄影)</p> <p>👇1987年9月6日在俱乐部门前举行的集体婚礼,开创了504人移风易俗的新风尚。</p><p>(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在俱乐部的对面,还有一栋504人难以忘怀的建筑——33号楼。这栋楼最早是给504厂自己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修建的,屋里都修有书橱以供摆放书籍。以后成为综合办公楼和女单身职工宿舍,我小时候常去楼顶平台,拨弄过那个武装部设置的警报器。如今这栋楼已被拆除,原址成为文化广场的一部分了。</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俱乐部及周边建筑,右下角为33号楼。</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在招待所以西,医院桥以东,曾有另一座504人引以为豪的建筑,大家都称它为“洗澡堂”。事实上,很多年以来,它都是504人理发洗浴必去的地方,也是让很多附近农村人羡慕的地方。非常可惜,这座洗澡堂后来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的洗澡堂。 </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洗澡堂内部的女理发室。 </p><p>(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在洗澡堂门前铺设道板砖时的情景。(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504厂职工医院当年也是504厂著名的建筑之一,现在已被拆除,在原址上又新建了504医院。</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的504医院。 </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504医院鸟瞰。 </p><p class="ql-block">(徐河聚摄影)</p> <p class="ql-block"> 504厂早期(1959年)还有一幢很著名的建筑(3号楼)建在当时粮站的北侧,那时候叫“托儿所”,我和我同龄的不少人都曾上过这个托儿所。</p><p class="ql-block">👇图为1978年托儿所门前的语录牌,后面就是托儿所。</p> <p class="ql-block"> 后来,托儿所改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以后被拆除,原址现在被76号楼占据了一半。</p><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老人们。 </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年,504厂生活区的西北角,新盖了一座幼儿园,我和我的很多小伙伴于1969年转到了那里,我们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那里的小院、小礼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现在这个幼儿园已经被拆除了,在原址上又新盖了现在的幼儿园。</p><p class="ql-block">👇图为1995年的幼儿园外景。</p> <p class="ql-block">👇图为1995年幼儿园里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幼儿园的孩子们跟老师学唱歌。</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图为2003年504厂在幼儿园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新幼儿园。</p> <p> 504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几乎都在厂里上过子弟小学或子弟中学,在那里他们度过了少年时光,留下了青春痕迹。</p><p>👇图为1987年的小学教学楼。</p><p>(王强摄影)</p> <p> 504厂子弟小学教学楼建于1964年,已经于2008年被拆除了,现在原址上是新建的新安路小学。</p><p>👇图为1965年子弟小学教师在教学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用竹签制作的504厂子弟小学教学楼模型。</p> <p>👇图为1987年小学生上课时的情景。</p><p>(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p><p>(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小学书法兴趣班。</p><p>(王强摄影)</p> <p>👇我们这一届的小学毕业证是这样的,很有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小学毕业照十分大气,它几乎囊括了我们这届的大多数毕业生以及大部分在校老师。(彩色还原)</p> <p> 子弟小学这种毕业生集体与全校老师合影的惯例,为我们保存了很多可以追溯的记忆。</p><p>👇图为1965年小学毕业生与全校老师在俱乐部门前的合影。</p> <p>👇图为在子弟小学原址上新建的小学教学楼,现已划归地方。</p> <p class="ql-block"> 504中学曾经是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学校体育事业的带头人苏应伟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体育先进工作者,曾受到过华主席的接见。</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的504中学初中部(始建于1962年年底)。后被拆除,原址新建了五十中学教学楼。</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我朋友给我提供的一张中学大门前的照片,是70届三连二排师生于1969年9月欢送部分随父母调往814厂的同学时合影。(彩色还原)</p> <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用竹签制作的504中学曾经的教学大楼模型。</p> <p class="ql-block"> 早锻炼和晚自习是我们上学时每天必须坚持的项目,我想我的同龄人都不会忘记的。</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504中学生早锻炼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span>初中部教学楼的二楼的过道墙上,有一幅“你办事,我放心”的巨幅画像伴随了我们很多年,还有那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合唱歌声至今仍在耳畔萦绕。</p> <p>👇图为1977年冯涨础老师绘制教学楼二楼过道“你办事,我放心”巨幅画像时的情景。(图片有残缺)</p> <p> 我们进入中学的时候,第五套广播体操改为了第六套广播体操,一直伴随我们到1984年高中毕业。</p><p>👇图为1987年504中学做广播操的学生。</p><p>(王强摄影)</p> <p>👇这是504中学曾经的校徽,我和我爱人的竟然都保留着,是我们中学时代最珍贵的纪念品之一。</p> <p> 1978年,为纪念504厂被评为大庆式企业,厂里给每个职工发了一个印有“工业学大庆留念”的大白瓷缸子,给每个在校的中学生发了印有相同内容的笔记本和钢笔。那一年我们刚上初一,有幸得到了这份纪念品。</p><p>👇图为我保存的这个笔记本和钢笔。有插图的扉页都让我写上了励志格言,看看我写的内容,就知道我们可能是第二代简化字用得最顺溜的一代人了。😂</p> <p>👇图为1986年504中学师生平整操场。</p> <p>👇图为504厂于2002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学楼,2006年划归地方变为五十中学。</p> <p> 1982年年初,504高中新教学楼落成,刚上高一不久的我们迁入了新教学楼,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p><p>👇图为1987年的504中学高中教学楼,现已划归地方成为社区综合办公楼。</p><p>(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图为504厂各单位上街为民服务时的情景。(彩色还原)</p> <p class="ql-block"> 我当年所在高一一班团支部,因为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表现突出,曾受到了504厂团委的表彰和奖励(我们是获奖的唯一在校中学生团支部,奖品与工厂团支部有所不同,是一台可以用胶卷照相的儿童照相机🤓)。</p><p class="ql-block">👇图为1982年4月作者本人(左二)代表高一一班团支部接受奖状时与工厂先进团支部代表的合影。(彩色还原)</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4年高中毕业时,作者(前中)所在的一班团支部全体成员的合影。(彩色还原)</p> <p>👇在这个台阶上右边曾有过504人打开水的锅炉房,有过被服厂,中间有过菜市场,左边有过13号单身楼。这是2013年的样子。</p> <p>👇图为2003年的菜市场。</p> <p>👇图为2014年6月的菜市场入口,处在1号楼和58、57号楼之间,如今1号楼已经拆除变成了停车场,菜市场的入口也移到了原1号楼前的那条小马路上了。</p> <p> 说到吃,让504闻名兰州市的恐怕要数504厂的雪糕和汽水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兰州人说起504,只知道那是一家生产雪糕和汽水的工厂。🤓</p><p>👇图为504厂曾经远近闻名的汽水和大雪糕还有蛋卷冰淇淋。</p><p>(1986年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其实当时市场上热销的汽水和大雪糕只是504厂的一个民品项目,都是从厂属大明公司冷饮厂生产出来的,“504”是产品的注册商标。</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的大明公司冷饮厂一角。</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大明公司冷饮厂的504大雪糕生产线。</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大明公司冷饮厂的“504汽水”生产线。</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大明公司冷饮厂的冰淇淋生产。</p> <p>👇图为1987年的504巧克力。</p><p><br></p> <p>👇图为1987年的504巧克力生产线。</p><p>(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厂区商业局设在36号楼的冷饮批发部,504大雪糕的批发盛况。</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很早以前504厂的糕点还有酱油醋等就远近闻名,很多兰州人那时候都以能买到504的酱油和醋为荣,那时候都是由厂区商业局所属的食品加工厂生产的。</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的厂区商业局食品加工厂,其实最早的504大雪糕和汽水就诞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504食品加工厂出品的月饼。</p><p>(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504食品加工厂制作的生日蛋糕。</p><p>(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504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酱油和醋。</p><p>(王强摄影)</p> <p> 最后我们来看几张504人印象深刻的场景。</p><p>👇图为1987年的副食品商店。现已拆除,变为504文化广场的休闲花园。</p><p>(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副食品商店内部的情景。</p><p>(王强摄影)</p> <p>👇图为2003年副食商店内部超市情景。</p> <p class="ql-block"> 在现在的72楼和73楼位置上,以前曾有过百货商店,如今已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图为1987年百货商店电器柜台的情景。</p><p class="ql-block">(王强摄影)</p> <p>👇图为1987年百货商店布匹柜台的情景。</p><p>(王强摄影)</p> <p>👇以下是1988年春节期间504人的精彩活动。</p><p>(王强摄影)</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对《老照片:504记忆》的钟爱,你可以点击本文作者“冷月清辉”的头像进入作者主页,再点击“作品”继续观看《老照片:504记忆(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