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镇是宁洱县政府驻地,宁洱县原名普洱县,这里曾是一片水湾,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为“普洱”。现今宁洱县城宁洱镇西,还有普洱山。<br> 宁洱镇曾是滇南政治与经济的中心,是古时原普洱府驻地。唐南诏国为步日赕,宋大理国为威楚府步日部,元置普日思摩甸长官司,属元江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日思摩甸长官司,属车里军民府,改称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雍正设府,乾隆置道,民国立署。<br> 1949年5月10日,宁洱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8月1日,改称宁洱县人民政府,为宁洱专区驻地。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将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县人民政府驻宁洱镇,普洱专区驻普洱县。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驻地由普洱县迁至思茅县(1955年5月迁驻思茅)。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撤销思茅县,将原思茅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普洱县(1958年11月撤并)。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普洱县属思茅地区。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普洱县,设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2月15日正式成立。2007年1月21日,“普洱”称谓上交思茅市,同日国务院批准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4月8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正式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br> 绕了半天宁洱名称的历史变革,有人会以为我要为普洱茶只是宁洱县生产正名,其实不然。清《普洱府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唐代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吐蕃交换马匹,即“茶马贸易”。作为茶马贸易的普洱茶,原产地并非只在现今宁洱境内,过去的普洱独有,也不是现今普洱市整个区域独有。古时,原普洱县是普洱茶产地之一,但普洱茶得名于它的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府,更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故此得名。普洱茶旧亦称滇清茶,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现今普洱市,当然包括宁洱县及周边多地,如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普洱县汇集、加工和销售而得名。<br> 按【国家标准】 GB 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对普洱茶的定义规定:“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按我这外行的理解,凡符合以上标准的茶都是普洱茶。<br> 从那柯里村出发,朝北沿G213行驶十多公里,车进入坝区,穿过城南一段正在整修道路施工区域,就进入干净整洁的新城区范围。因过去来过,加之导航帮助,当车右转天壁路,再左走滨河路到茶源广场时,知不能再北行,判断再北老城区肯定驻车困难。滨河路调头返回,到天壁路左拐,七弯八绕地发现一处前临街有标准卫生间,左后有高塔耸立,内左有充电桩的大型收费停车场,于是驶入。<br> 停车场的进出口就在迎街的卫生间旁边,怕影响别人车子出入,也想低调些,选择车停最里左后角,这里除车不能进出外,人能出入,还离高塔近。车停好,走到出入口门卫室询问,知能停到明天,还有停车费情况。同时,也通报保安师傅,今夜我们不仅要在车里睡觉,还会用发电机发电弄饭,烧洗澡水洗漱。我一直认为,人车到外地,首先得放低姿态,尊重当地人特别是主人,尽量将自己的意图说明,征得别人理解和宽容,会少许多麻烦。当然,也可能我运气好,还没遇到特别心堵的事吧。最多,好言相请后,别人不准,离开另择地驻车就是,少生事端平安为好。当时,保安师傅答应可以,但他还是请示了领导。不一会来了个更年轻的穿正式职业西装的男子,询问我后,也同意驻车,只是交代注意垃圾别乱丢,还有,发电机不能放外面。他是好心,怕有人偷,还有噪音会影响周边居民休息。 当晚,没在车上弄晚饭吃,安顿好,时间已是斜阳西坠的六点,想先找多次来,知有,却没见过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去,回来的路上,遇到合脾气的当地小吃解决晚饭。 民族团结誓词碑在“民族团结纪念园”里,在导航的帮助下很好找,从停车处一路向北直行,穿城而过,先沿新民街北去,半公里多,过一座仿古新建“普洱古镇”城门,接凤新街老街再北步行半公里多,到凤凰路左向西行,走不远就到。 到民族团结纪念园门口时,已近七点,开始不知,以为誓词碑在普洱中学里,怕保安师傅不让进。到门头上亮着刺眼显示屏的值班室问过,说能进,后也知,和中学是分离的。<br> 民族团结纪念园准确位置在宁洱城的西北面,入口进入右边迎值班室是座三门四柱斗拱翘檐,青石须弥座牌坊,牌坊明间的匾额上所书“民族团结纪念园”几个金色大字在余霞中煦煦生辉。牌坊后高宽台阶上的大平台正中就是古式六角碑亭,亭中须弥座上有造型为双手捧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团结誓词碑”。<br> 一般人不知宁洱有这块碑,就是知有或见过,也会被碑文的书写水平与刻字工艺,甚至碑文、上、下款的非正规格式忽略。这块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的碑,记载了1951年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剽牛喝咒水,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誓词,并有二十六个民族的部分头人代表及党政军代表,用傣、拉祜、汉文书写的签名。<br> 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 :1950年中央决定,从各地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首次国庆盛典。放今天来说,多光荣的大喜事啊!然而,受到中央邀请的普洱区少数民族代表存在种种顾虑,怕到北京被扣押不得归,甚至杀头,于是以种种借口推辞。<br> 邦箐佤部落头人拉勐,是头人中的代表人物。县工委来人几番动员,他几番回挡,最后提出要求:“让一个人来押在我的寨子。要是我回不来,按佤族的规矩,就得把这个人杀了。”<br> 竹塘区区长龚国清把年仅15岁的儿子龚兆东,送到拉勐家做人质。拉勐没想会如此,没有理由再推辞,于是,带头和普洱43名土司、头人和代表组成国庆观礼团去了北京。<br> 于是,就有了10月3日,毛主席亲切接见普洱区兄弟民族代表时,拉勐向毛主席敬献了佤族剽牛用的梭镖,毛主席握住拉勐的手问:“听说你们佤族有砍人头祭祀的习惯,可不可以不用人头,把砍人头的习惯改掉?”拉勐答应,回去和大家商量,把砍人头的习惯改掉,用牛头祭谷的故事。<br> 观礼团离开北京赴天津、南京、上海参观,从重庆顺路返回,拉勐逢人就讲:“共产党说到做到。中国共产党!我拉勐跟定了。”<br> 12月26日,观礼团回到普洱,在召开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第五天,12月31日,会议讨论决定:普洱专区各民族要团结起来,跟不跟着共产党走,按照佤部落的习俗要剽牛卜卦,若为吉挂,各头人就喝咒水盟誓立碑。<br> 1951年元旦,剽牛仪式开始了,按照约定牛倒向南方剽口朝上为吉卦,各头人就盟誓立碑。执剽人是拉勐,拉勐念完祷文,梭镖朝牛猛刺,牛朝着左边倒下去,正好头朝南方、剽口朝上。他梭镖一丢,兴奋的高喊:“天神同意我们民族团结了!天神同意政府主张了!”“喝咒水!盟誓!立碑!”<br> 民族团结誓词碑誓词如下:“我们廿六个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誓毕,48人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br> 至此,“民族团结誓词碑”庄严建起,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br> 原路慢慢逛着返回,在凤新街与另一小巷口有文昌宫,可惜晚上别人已经关门,只能在昏暗路灯下看了看,连相片都无法拍好。文昌宫,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燹,光绪六年(1880)重修前殿,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崇圣殿。其实文昌宫最珍贵的是门楼,其为古典式汉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有十二米长,进深为五米。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建造考究,结构组合严密,文昌宫现留存下来的门楼历经多次地震均无损,雕刻工艺精湛,门前一对红砂石狮栩栩如生,是宁洱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 路上找个干净小店吃过晚饭,到名为“普洱小镇”的停车处,抬下发电机,发动,将电热棒插入早备有冷水的打气便携式洗澡桶,在车尾挂好自制的防水帘布,冲洗完毕才九点过。闲来无事便到周边闲逛散步。灯光下观背靠停车位有一座古戏台,只是不知真古还是假古。 当抬头看那座明显就是新建仿古宝塔时,才猛然间发现东边山头升起一轮银月,悬浮苍穹。连忙奔车上拿相机脚架等一系列东西,忙忙慌慌拍月景。可惜了,知道和醒悟晚了半小时,若是早点,掌握好位置和角度,能得旧历十月十八的月亮拂轻云悬东山文笔塔之尖的美景。掐指算来,自旧历十月十一日出门,旧历十月十二日登鸡足,宿金顶,拜菩萨,到当日已经整十天。十天里天天风餐露宿,移地换景,却也其乐无穷。 我口中的宁洱东山,准确名称为锦袍山,山上有塔曰文笔塔。早就知晓有此塔,还是古塔,却一直未得时间登高赏景。头晚睡前赏“皎如飞镜临丹阙”,决心天亮即登山看塔观景。 <div> 锦袍山,地处古普洱府东城门外,过去被人们称为“东门山”。锦袍山顶立宝塔,寓为“天济文昌”。过去普洱府读书之人大考之前都要登上山顶,对宝塔顶礼膜拜,希望上苍能保佑自己考上高分,光宗耀祖,功成名就。据说还很灵验,许多人都因为拜了高塔而“脱下布衣穿锦袍”。所以,此山后来又被人们叫做“锦袍山”。</div><div> 按导航,我东出天壁路至东山路右转不远有上山路,走出半里余,没见有路牌,不放心,到加油站问人,知得要往顺东山路北去才对。返回过天壁路“丁”字路口,又行一阵还是不见有上山的路和路牌,进家旅店问一位外省老板,知还得前行。被告之,已经不远,路边有座石牌坊就是公园入口。<br> 在公园入口拍得锦袍山公园导游图,知导航也不错,我设的方式为步行,它引导的是条叫头塘倒生根入口的古登山道,只是当地人少走,别人见我一外地老头,好心告诉这条新建登山石道。<br></div> 东山路边的牌坊,因公路紧贴只能从左右石阶而上,牌坊为须弥座抱鼓石,柱出头式四柱三间三楼式结构,左右次间各镶嵌有一块大型石雕,牌坊正面额坊上的五字为“锦袍山公园”,左右二石柱上嵌刻楹联“为有文笔承千载;敢问新学第一枝”。背面楹联为“种十年树,结百年果;开一代风,惠万代人”。<br> 一路没什么可评说风景,上山石台阶宽约二米余,途中建有三个亭供人休息,看得出政府下了些功夫。当地早起锻炼的人已经开始下山,上山人很少。开始没想通导游图上几处带数字的点什么意思,后看到石阶每百级都有标记,我猜,这些标志为施工方与建设方结算标上的,但给登山者知上面还有多少级台阶。记得途中一座亭子位于716级台阶,到达终点文笔塔时台阶有971级,海拔高1311米。<br> 从我到达山顶这边观文笔塔,因树林茂密,难窥全貌,见一通断碑斜立荒草松针里,庆幸碑文基本完整,抄录如下:“东塔,古称‘凌云塔’、‘文笔塔’,位于城东锦袍山巅,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塔高35.1米,共17层,巍峨耸立,雄镇边关,扶正驱邪,兴化人文,倍受敬仰,为古普洱府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清同治年间因战乱塔顶被毁,年久失修,塔身损朽。公元2002年末,世士倡助,修复重建。” <br> 塔前置石制三足圆香炉一个,属新造,其双耳造型却不多见,初看似殿顶正脊两端常用鱼龙,也叫大鸱吻,细看却又不像,还是两条曲躯盘云四爪攀炉龙。<br> 文笔塔后为东塔广场,有不少壮男健女正在结对打羽毛球。广场左有一长型庑殿顶碑阙,细观为《重修文笔塔碑记》与“功德碑”。碑上歌功颂德,特别是列数领导功绩的文字不录,只补录部分对文笔塔结构说明文字,“新塔高……塔基深 6.6米,基部边宽9米,为方形石砖建筑,内衬钢筋水泥梁柱加固防震,空心密檐,有宝顶,顶端设避雷天线,塔旁有石栏、碑墙、凉亭等建筑,石阶道路由山脚直达山顶。” 上锦袍山之前,查过资讯,说山上有观景台,山下石牌坊拍得导游图不见标注,我转几圈不见,曾想打扰一位正在林中块石垒砌石桌后吹笛的老者,后还是问几位坐另一处正在闲聊的男子。当我提出帮助请求后,几位都楞了一会,似乎在想我说的观景台是在哪里。依他们指示方向,我又背向文笔塔南行,不远,见一座造型朴实,楼上四围无窗的两层楼建筑屹立靠县城方向,俯瞰城区方向大树相对少些方便观景。上楼时在山墙檐下见有一木牌,书“文笔楼”,遂登入,想不管是不是观景台,能赏景就好,也明白刚才那几人回答前的犹豫,实是山上无观景台,只有文笔楼观景吧。 前段提《重修文笔塔碑记》碑文中还一段概括登锦袍山赏景文字,比我这外来人想掌握的地理认知全面,文字水平更比我高太多,不敢班门弄斧再献丑,或窃之为己用,冒充“文字公公”,所以照录于后共赏。“塔立山巅,高耸入云,登临远眺,豁然开朗。四围良田万亩。十数里外,群山逶迤。东望原野辽阔,层林翠绿:南有猴子、双狮、回龙三山,形若狮吼龙腾之势;西瞰洱城,高楼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天壁山雄浑如屏。西门龙潭碧水明珠,再现东塔倒影。北望凤凰山,青松苍翠,形似丹凤展翼,古曾设有凤鸣书院于山麓。锦袍山昔有‘东岑兰萼’之名,为普阳八景之一。” 文笔楼看过宁洱城和坝子风光,不敢确定锦袍山真无观景台,决心续南行,直至重新铺装过宽二三米石块路缩成一公尺左右,两边树林渐密,灌木丛生才返回。在返回时,方注意到那段重新铺装过的石道上镶嵌有“茶马古道”刻石,其指向就是我折返处。对比锦袍公园游览图,这条茶马古道大概就是早晨导航引导要走方向,可从头塘倒生根入口出山。在文笔塔前还有一条路右走,公园游览图上标注约三百米处,有风雨桥一座,懒得去也。 下山途中,一位全身运动装女子,可能见我一个外地人,东看西看的,在超越我时,主动向我推介,冬季来宁洱,到对面的普洱山观云海最壮观。她说,云海好时,锦袍山与文笔塔就如大海中的一艘大船,塔宛如船上的风帆。我笑谢,并表示肯定还会来。 普洱山,过去,因其位于古普洱府西城门外,绝壁高耸壮观,高有五百多米,又被称为“西门岩子”。宁洱人常说: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据《元江府志》记载,普洱山历史上是出产普洱贡茶的名山,所产茶性温味重,异于他产,名普洱茶,道府官员用以入贡,称为“众茶之冠”。普洱山的“仙洞春云”亦为“普阳八景”之一。 下山后,趁上午太阳光照还不强烈,再拍普洱古镇城楼、普洱茶祠与戏台。普洱古镇城楼据说是在原普洱府南城门遗址处的新民街头近年复建。南城门旧称“怀远门”,现今城门为仿古青砖卷拱城门洞,门洞前后上嵌白底黑字石刻“普洱古镇”横匾,上置齿状城堞,其上建盖红柱外廊,镂花门窗,雕梁画栋,青瓦重檐歇山顶两层楼建筑。 普洱茶祠其实就是昨夜拍东山月悬高塔时见过的仿古正六边五层攒尖顶宝塔,只是昨夜没近前,今日天亮才注意看到塔门横匾方知叫“普洱茶祠”。茶祠为楼阁式高塔,有塔顶塔刹,层层出檐廊平座内有红色雕花格子门窗,外设白石刻花护栏重叠而上。 戏台很小,阔三间进深一间,青瓦歇山顶,红柱彩绘梁枋,昨夜也就看过,凭感觉,就是一座配合普洱小镇开发,为广场正中普洱茶祠高塔配建的仿古建筑。 听导航引导,七弯八拐进入天壁路,左转,行驶百多米,右转进入滨河路,约一公里便到茶源广场西头,找个有当地人停车的地方,寻个车位停好车到广场闲逛。<br> 听说,茶源广场是过去县城的老运动场,我来,就是冲广场名来,试图看看敢称茶源广场的地方有多少关于普洱茶的信息或景观。<br> <p> 广场西头绿地树荫下,散落几个饼茶沱茶形状的石雕制品。这些石制品都是普洱茶各种形态的石雕,我数过,似乎有瓜茶、叶子茶、饼茶、砖茶、方茶、沱茶、蘑菇茶等七种。小时候,我就知,这种压紧成饼,成沱的茶叶就为长途运输。过去,我虽不是茶友,可也知,普洱茶是好茶,也能进入平常百姓家,并不是多稀罕之物,也没人非得讲究原产地,因似乎大家都知,普洱茶之名,在于其制作原料,制茶、发酵与保管方式不同。我知道的,沱茶就以下关茶厂出品的最为有名,因为下关沱茶主要经丽江进入古宗西藏(今中甸和德钦县)和康藏地区最近。临沧茶厂生产有“银毫沱茶”。昆明茶厂也生产普洱茶。昆明茶厂成立于1944年,为当年生产普洱茶四大茶厂之一,1952年起,一个绿色汉字“茶”被八个红色汉字“中”包围着的“八中”商标就是云南普洱茶的最经典的标志。</p> <p> 进入茶源广场,靠西位置正中就是铜色主雕。主体雕塑呈圆形,圆即为满,意为团结。顶雕为一枝叶茂盛的古茶树和采茶儿女,象征着宁洱县各民族的团结与繁荣,同时也寓意着宁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之源。这尊圆形雕塑由四幅画面组成,分别表现出种茶、制茶、品茶、贡茶,反映了宁洱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茶相生相伴,以茶会友、以茶进贡的情形;各匹马头寓意宁洱作为普洱茶的源头,背驮着希望走向世界。</p> <p> 本还想绕广场一周,找资讯中有的“茶之源,道之始”碑,因此碑又称之为“茶马古道零公里碑”。它象征着茶马古道的起点,闻名世界的五条茶马古道从这里向外界伸延,普洱茶沿随古道四海飘香。此碑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共同树立,立于2006年4月9日,就是云南省普洱茶协成立的日子。这块碑的设立,大概和2005年和2006年的两次驮有普洱茶沿路义卖“马帮进京”活动有关吧,也是从那几年开始普洱茶市场才开始变得大热,进入野蛮生长的时代,脱离了平常百姓家的茶壶,变成了一种成功人士的象征。</p> <p> 还想看看“普洱贡茶回归纪念碑”,纪念碑,说坐落于茶源广场的北侧,碑身长和宽都为3.6米,高4.6米,与茶马古道零公里碑相望。是为了纪念2007年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鲜为人知、价值连城的百年贡茶—“万寿龙团”回归宁洱而树立。可是当我用双眼搜寻地广人稀的大广场时,视线范围不见此二物,再用长焦环视至东头,都无其踪影,担心随便停人行道里小区外路边的车被罚,不敢远行,就此离开宁洱镇,赴下一个目的,磨黑镇。</p> <p> 简单摘录普洱茶自古以来云南主要生产产地供好普洱茶的朋友参考。古代普洱茶产地, 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和普洱市一带。近代普洱茶产地,明清以后,普洱茶产地随着其繁荣而不断扩大,除西双版纳,普洱两地(州)外,临沧、大理、昆明等地也相继成为普洱茶的产地。现代普洱茶产地,1973年以后,产地扩大至昆明、大理、临沧、红河、德宏,甚至省外和国外。古六大茶山,就西双版纳来说,澜沧江以北的以易武为中心的地区称为“江内”,南以佛海为中心的为“江外”,江北江南各有六大茶山,虽然传统的江内六大茶山包括易武、倚邦、革登、莽芝、蛮砖、曼撒和攸乐,但江外的布朗、巴达,南糯、景迈古茶山(澜沧县)等地茶产量高于江内,云南其他地区也开始引种茶。</p><p> 普洱茶的原料必须是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青毛茶,茶树的环境在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为佳。普洱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这些茶山:南糯山、南峤山、勐宋山、景迈山、布朗山、巴达山、勐海山、倚邦山、邦葳山、易武山、班章山、攸乐山等各地。而被域名为云南古代六大茶山的则是: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蛮砖(曼庄)茶山,攸乐茶山,易武茶山。</p><p> 二十年前的普洱茶似乎还上不了台面,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普洱茶属于云南本地人也不怎么喝的边销茶,属于低端的粗茶,所以过去普洱茶的包装几乎都没有标明生产日期,这和当时也没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有关。</p><p> 还有一句忠告,别完全听信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其制茶工艺以及“越陈越香”的宣传。各位朋友得注意,茶和千年灵药一样,也有保质期,“满足本标准的包装贮存条件,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但若越过一定年限,它的品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进入一个最高点,之后就会慢慢下降。在《享受大益》一书记载: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故宫存放的清朝普洱茶,经过专家试泡,结果是,汤有色,但茶味已陈化、淡薄,也就是没有什么味道了。这和多年来,考古研究,发现灵药药丸,发现千年老酒,不论白酒还是葡萄酒,都和普洱茶相似,全无任何功效,甚至普通水都不如,可能,还会有毒素。</p><p><br></p><p> 二〇二〇年五月十五日星期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