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在网上看到“敬敷”这枚三角形徽章时(见图1),对收藏徽章追求唯美的我来说,看着章体正面因几处磕损的珐琅而呈现出来斑驳的样子,原本会一览而过了。但店家标着“绍兴敬敷小学”的字样,让我不由得凝视着它。因为几乎每一个徽章人都有一种对本土徽章的情结,姑且称它为“徽章乡情”。</p> <p>图1</p> <p> 民国中后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校徽形状大多呈三角形;因此,从设计、制作风格到珐琅和包浆等考量,我基本确定此章是民国时期的校徽,但除了“敬敷”两字,章上没有其它文字,它真的是我们绍兴的徽章吗?</p><p> 于是我不由得想到了百度,感谢度娘:......绍兴敬敷小学创办于1906年,......学校现位于绍兴袍江,是柯灵小学和塔山小学的分校(见图2、图3)......。虽然没有更多的介绍了,但我决定买下这枚章以作进一步考究。</p> <p>图2</p> <p>图3</p> <p> 章到手了,实物比我想象的要大一些,边长35mm,红铜镀铬,实而不厚,没有压手感。正面以深蓝色的珐琅为主色调,正楷空心体“敬敷”两字位于章中间,字体笔画錾刻规整、精致,空心的笔画内填充着黄绿色珐琅,字的周围是一个四角残缺唯有最下方一角完整的类五角星图形,又像是五条道路,其空心的线条也同样填充着黄绿色珐琅。章背面针纽基本完好,别针已不知所踪了,背面刻有两位数字“37”。(见图4)</p> <p>图4</p> <p> 在见到这枚章之前,在我的脑海里没有“敬敷”这个词,因而也不知道它的意思了。因此,探究“敬敷”这个校名到底有什么含义是我对这枚章动心的主要原因。 </p><p> 章玉安的《绍兴教育史》中写道:“清末,受维新思潮的影响,绍兴一些地方官绅热心办学,将当地书院、义塾改为具有近代教育内容的小学堂,或利用闲置的寺庙庵祠捐资筹建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小学堂设置始有章可循。规定学堂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类,小学依程度分别称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初等、高等并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废科举,所有乡试、会试及岁考一律停止。于是各地私塾学生要求改入学堂求学者日众。为适应这一需要,各地除了纷纷将原有的书院、义塾改办学堂之外,还新创办许多小学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06年,创立于明嘉靖年间的敬敷义学改办为会稽县公立敬敷两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县立,“学堂”改称为“学校”。后多次更易校名,建国后,亦多次变更名称。1983年复名敬敷小学。</p><p> 至此,敬敷小学办学缘由似乎已经清晰,但由于可查资料有限,对于学校的发展史却知之甚少,有待进一步去查证。据记载,民国初,校长王声初曾获六等嘉禾勋章,有三位近代著名教育家孙伏园、孙福熙、张宗麟等曾求学于此。其中张宗麟先后在绍兴五师和宁波四师就读,毕业后曾在敬敷母校任教。(见图5、图6)</p> <p>图5</p> <p>图6</p> <p> 那么,“敬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颖达疏:“帝又呼契曰:往者天下百姓不相亲睦,家内尊卑五品不能和顺,汝作司徒之官,谨敬布其五常之教,务在于宽。因此,“敬敷”一词,出于《尚书》,意思应为“恭敬地布施教化”。</p><p>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教师。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需要有人来管和教。当时的说法是“敬敷五教”。 </p><p> “敬敷五教”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五伦”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一种关系。</p><p> 遵循这种关系的规律 ,建构起社会伦理基础,可以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谐社会的基础。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识传授。</p><p> 了解了“敬敷五教”,再看这枚章中的类似五星的图案,它的寓意有豁然开朗之感。 每一枚徽章设计的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这是徽章设计者的艺术表现力,我很钦佩此章设计者高超的艺术灵性。(见图7)</p> <p>图7</p> <p> 中国的徽章虽然兴起于清末,但有些徽章它不仅仅只是那段短暂历史的见证。从徽章中不断闪现出的文字和图案,总是让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子。探究徽章,犹如在黑暗中摸索,我常常感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和如迷一般的未知世界。但我依然会为偶尔看到一丝光明而兴奋,为获得一点新的知识点而快乐,如此乐此不疲。</p><p> 最后以七绝一首复以记之。</p><p> 七绝.民国绍兴敬敷小学校徽</p><p> 发蓝残许民时范,形制无疑指校风。</p><p> 百载敬敷今幸在,诲童五教是初衷。</p><p> 按《平水韵》“东”字韵部</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