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碗面,一碗面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可爱,又是那么的离不开,尤其是我们西北人,我这个天水人对面的情感,那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最喜欢吃的是妈妈做的旗花子一锅子面,兄弟姊妹们多,幹上一张子面,切成旗花子形状,下到锅里,稠稀程度就和现在的稠稀饭差不多,泼上一铁勺子用烧热的油炝的盐醋葱花子,那个香啊,咋说呢?那是60年,粮食定量,不能吃捞面,干拌的面,经常吃的一锅子面,一锅子拌汤 ,一锅子汤面,用汤面哄肚子。饭做好后的第一碗饭妈妈总是先给我舀上,而且比兄弟姊妹们的都稠一些,碗都要满一些,因为我那时参加工作早,兄弟姊妹们也都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今天吃一碗面。还是那么的可亲可爱,炒上两三个菜,连汤带水的,老婆子和姐妹们的拉条子拉的又长,又细,又均匀,往碗或盘子里一捞,调上油泼的芝麻辣子,再加上一勺镇江或是山西老陈醋,那一碗面啊,给上三碗红烧肉或是一个省长也不见得换,‘’千里做官,为的吃穿‘’,不就是为了吃喝而奔波吗? </p><p class="ql-block"> 走遍了全国。也吃过了不少的面,饸饹面,臊子面,炸酱面,浆水面,含水面,裤带面,岐山哨子面,重庆小面,汉口热干面,山西拨拉子面,北京炸酱面,兰州牛肉面,凉面,羊肉面片子,河西走廊的搓鱼子,拨鱼子,还有天水的打卤面,烩面,面皮,呱呱,临洮的鸡汤面,排骨面。最怀念的还是妈妈的那一碗面。</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由于学武,朋友粉丝们天天围着转,那一天晚上没有个七八两,怎能安睡,第二天一觉醒来的第一碗醒酒汤就是哪,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酸,六麻,七香,八饱,九爽,十满福的牛大碗啊,再看这个红衣媳妇的这一碗面啊,更馋人啊!热闹一世,奔波一生,不就是为一碗面吗?</p><p class="ql-block"> 记得1956-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时期,在兰州互助巷有很多养牛的回民,政府的政工宣传干部动员他们参加公私合营,有关公私合营的政策给他们宣传解释了一遍又一遍,他们就是听不懂,弄得政工干部很是头疼,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好,最后还是有一个回民头脑比较灵活,就打了个比喻说,你们的这些宣传我们听不懂,但是你给我解释一下,公私合营了,我们的娃娃们能不能每天吃上羊肉面片子。如果每天能吃上羊肉面片子,我们就听你们的,就参加公私合营,宣传干部们一听,喜上眉梢,马上就回答说,不要说吃上羊肉面片子,如果公私合营了,娃娃们天天都可以吃上手抓羊肉呢!就这样,那些养牛的人们就合作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纵有荣华富贵,纵有高官厚禄,纵有钱财亿万,不也就是一碗面,可以打发光阴的嘛?</p><p class="ql-block"> 西北人,面肚子,出门千里南北西东,各色美食,山珍海味,忘不了家乡一碗面,一入家门或外买或自做,美美的一碗那滋润,那舒坦,攒劲的面!俗话云:千百里西北道上黄尘飞揚,丝绸之路上西北人高吼秦腔,端上一碗油泼面趾高气扬,少放了油泼辣子都要嘟嘟囔囔!所以啊,晒着太阳,踩着影子,沐着微风,活动着四肢,行拳走招,再厉害,一碗面也就把咱给打发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有一场武术邀请赛在兰州举办,西安武术职业学校的校长崔玉山先生来兰祝兴,夜间我开车从赛场送回驻地,路上言说肚子有点饿了,当时歺馆都已打烊,行之一处路口时看到一个小歺馆内有灯光,近店一问,其他美食都已售完,真不好意思,只能用一碗简单的臊子面招待客人了,但是看着客人吃面的美劲,我心里也就聊臜了</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疫情毫无服输表现的当下,祝所有的朋友们平平静静的享受这一碗面带给我们的无穷尽的丰富多彩的人生?你看那山西三多堂大院里,小媳妇的那一碗面吃的多攒劲,多馋人啊!我们一定要超过她[拳头][拳头][拳头] 。</p><p class="ql-block"> 朗诵: 李老师 (优秀教师)已退休 视频选自网络共享,如有侵权,望告知,立即删除!</p> <p>一碗牛肉面</p> <p>一碗浆水面</p> <p>鸡蛋西红柿拌荞面</p> <p>一碗炒菜拌拉条子</p> <p class="ql-block">幸福就是一碗面</p> <p class="ql-block">懂面的男人高大上</p> <p>一碗油泼辣子裤带面</p> <p>李老师的朗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