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终生难忘 难忘,支教历程

白金刚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2019年9月,我到鄠邑区光明小学支教,初到鄠邑,一切都是那么生疏,唯有学生们的笑脸是那样的亲切,起初设想带着父母和两岁的孩子在鄠邑租房,经过两周的适应,自驾车、高铁、公交车都试了个遍,慢慢的适应了来回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鄠邑区光明小学是区直属小学,在之前这里没有专职音乐老师,这次同来的还有大学毕业刚考进来的一位音乐老师,结束了光明小学没有音乐专业老师的状况,刚进校,遇上光明小学参加西安市中小学生艺术大赛,立即投入到合唱的训练和编排中,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信任,我用陕西关中碗碗腔填李白《咏长安》诗句,改编成合唱《咏长安》,和同学们在一起进行互动,值得欣慰的是这所小学同学们稚嫩的声音、音准和他们对音乐的渴望,9月27日在交大比赛,我们时间紧、任务重,根据具体情况和学校商讨制定训练计划,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和本校特有的资源——老师的板胡伴奏,我们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也填补了鄠邑区多年来参加省市合唱比赛无缘一等奖的空白,为学校、鄠邑区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为我所从事的音乐教学赢得更加充裕的空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支教以来,从高陵家里到鄠邑一百八十里,,我笑想1500年前的老唐行程十万八千里取回真经,小白我一百八十里要取回什么?在专业上还是实践总结,带领新老师进行教研。但论对教育的认识、投入,这个支教让我“取回真经”,心不澡,无杂念,甘守清贫,认真对待教学,这些影响我一生,其实作为音乐老师,就想把音乐教学做好就行,通过支教,专业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昌黎先生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在首位,我们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传道,而不是音乐知识的传授,培养健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这里的老师们通过他们言传身教,也给我上了一课,传道,就是我们老师的工作,千百年来一贯如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这一年,随乡入俗,按照鄠邑区光明小学的各项工作要求,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把器乐带进光明小学,校园里不管有歌声,还有悠扬的笛声,《小星星》《虫儿飞》《女儿情》《乘着歌声的翅膀》《歌唱二小放牛郎》……从技术上、兴趣上多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表现能力,在四年级一班,每次下课,我一句“下课”。同学们起立后齐刷刷的一句“老师继续上课”。这声音就是对我工作的一支强心剂,听得我内心兴奋,同时又有伤感,眼看,一年的支教工作结束,让我怎能舍得离开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支教,今天看来在我一生教育生涯中就是一次“镀金”,这个金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职业的光荣和伟大,认识到我们平凡的工作在培养一批又一批不平凡的后来人。这就是小白我一百八十里取回来的“真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支教,终生难忘。难忘,支教历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u>个人简历</u></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u> 白金刚,1977年生,西安市高陵区人,西安市新城区昆仑小学音乐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十余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在工作之余发掘陕西的民间艺术,地方文史,文化遗存为艺术教育服务,同时,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自觉”履行者责任。编著有《黄埔七分校记忆》《白蟒原》《悟斋文墨》《白遇道集》《清光绪高陵县续志》。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中小学音乐教育委员会理事,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