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右起:洪雪飞(阿庆嫂扮演者)、<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汪曾祺</i>、杨毓敏、军代表、万一英(沙奶奶扮演者)、不详、《沙家浜》导演迟金声。</p> <p> 为工人演唱《沙家浜》 1973年2月,北京京剧团演员洪雪飞、马长礼、周和桐在济南第二机床厂为工人们演唱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p> <p>红色的记忆</p><p>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p><p>编剧:汪曾祺 </p><p>导演:武兆堤、马尔路、姜树森</p><p>时间:1971年 </p><p>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p><p>演员表: </p><p>郭建光——谭元寿 </p><p>阿庆嫂——洪雪飞 </p><p>沙奶奶——万一英 </p><p>程谦明——贺永英 </p><p>沙四龙——张敦义 </p><p>刁德一——马长礼 </p><p>胡传魁——周和桐</p><p>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滨》的经典化语言、经典化唱腔、经典化人物、经典化表演,依然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p> <p>《沙家浜》智斗(节选)</p><p>阿庆嫂:</p><p>垒起七星灶,</p><p>铜壶煮三江。</p><p>摆开八仙桌,</p><p>招待十六方。</p><p>来的都是客,</p><p>全凭嘴一张。</p><p>相逢开口笑,</p><p>过后不思量。</p><p>人一走,茶就凉……</p><p>有什么周详不周详!</p><p> 在最为脍炙人口的“智斗”一场戏中,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阿庆嫂与忠义救国军参谋长刁德一和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之间,以团团转的圆场调度来巧妙周旋的“背供戏”,就是由汪曾祺执笔完成的:</p> <p>刁德一:这个女人哪不寻常。</p><p>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p><p>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p><p>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p><p>刁德一:她态度不卑又不亢。</p><p>阿庆嫂:他神情不阴又不阳。</p><p>胡传魁: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p><p>阿庆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p><p>刁德一: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p><p>阿庆嫂: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p> <p> 1964年冬天的一天,汪曾祺在薛恩厚带领下走进中南海。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江青。江青让他与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剧阎肃一起,把小说《红岩》改编成京剧。另一次汪曾祺在李英儒带领下走进剧场观看京剧演出,并且与阎肃一起坐在了江青的身边。</p><p> 1970年5月15日,京剧《沙家浜》的定稿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隆重举行。会场里面对面摆放着两排桌子。每人面前放一本二号仿宋体大字印刷的剧本,由洪雪飞、万一英等演员轮流朗诵。读到一个段落,江青说:“这里要改一下。”汪曾祺就当场改写,很快便脱口而出:“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白早稻黄绿柳成行。”江青当场表示同意,后来又改成了“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p> <p> 在定稿会议中表现出色的汪曾祺,于1970年5月2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与首都百万军民一起集会拥护毛泽东5月20日发表的声明《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在新华社当天发布的通稿中,汪曾祺的名字出现在了一长串几百个人名的接近结尾处。</p><p> 1981年,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而奠定了自己作为优秀小说家的文坛地位。晚年汪曾祺在创作一系列经典短篇小说的同时,还写作了《我的解放》、《关于〈沙家浜〉》、《“样板戏”谈往》、《关于于会泳》等一系列回忆“样板戏”的文章。</p> <p> 除了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之外,汪曾祺参与创作的戏曲作品还包括取材自《聊斋志异》的《小翠》,新编传统剧目《大劈棺》、《一捧雪》,新编历史剧《擂鼓战金山》以及现代京剧《杜鹃山》、《裘盛戎》等等。他在发表《一捧雪》剧本时曾经明确表示说:“京剧的出路,就是要吸收现代主义的东西”,从而达到“让看老戏的过瘾,也吸引年轻观众”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京剧艺术的满腔热爱,以及他对于京剧艺术的创新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