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八O任务40周年

海洋雅室

<p>春风四十载,往事犹如新。1980年5月18日,是中国国防事业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40年前的今天,南太平洋上空一道闪光,宣告了中国有了洲际导弹。我亲自参与了“718工程”和洲际导弹试验任务,当年许多惊心动魂的往事,依然铭刻在心。这是我四十年海洋工作生涯中最为难忘的经历。</p> <p>  我国海军执行“580”任务巳经过去40年了。</p><p> 40年前的5月,我海军由18艘舰船组成的强大特混舰队,正在星夜兼程地驶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这次远航,是迄今为止我军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特混舰队绝密航程。不仅如此,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5号远程运载火箭的试验发射成功,海军编队成功打捞导弹数据仓,这就是多年来不为人所知的“580”任务。洲际导弹发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真正具有了洲际核威慑力。这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纪念的大事件。红色的5月,绝密的航程,国家的记忆,成为我们永恒的纪念。</p> <p>  话从本人参与“718工程"说起。</p><p> 1976年夏,我任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计划科参谋。先期分工处理军务劳资工作。1978年至1980年,改为参与“718工程”日常工作。在国家海洋局718办公室指导下,协助有关领导制定向阳红编队远洋计划,制定相应的各种应急方案及处置措施 。并分别于1978年3月15日至6月1日和8月23日至10月21日,随向阳红五号船执行第三、第四次远洋调查,1980年1月参加国防科委组织的船载水声落点测量南海试验。1980年2月28日至6月19日,随向阳红五号船执行“580”任务,即参与在黄海海区演练和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全程试验。我在海上职责是协助编队指挥员做好海上组织指挥和编队文书工作,当好首长参谋助手。三次远洋都参加远洋编队指挥部值班工作。并负责编写编队航次总结,记载远洋航行大事和外国舰船飞机骚扰详情,绘制远洋调查作业示意图,向上级报告。通过几年远洋,使我在海军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人生中一段难得的历炼。由于工作关系,使我对整个任务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p><p><br></p> <p>“580”任务是“718工程”的组成部分。</p><p>“718工程”是当年周总理等领导人亲自抓的最高机密工程,也是我国“东风5号”洲际导弹研制与全程飞行试验任务的总代号,是“两弹一星”中的“一弹”,即“东风5”洲际导弹。 “718工程”,是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整合全国力量,从陆地跨向大洋而完成的一项宏大的国防科技尖端试验工程。是从1967年至1980年历时14年,涉及全国35个部、委、局,1100多个单位,数十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人民解放军参与的伟大工程。又是横跨改革开放前后时期的伟大工程。</p> <p>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射程远,落区新;二是规模大,战线长;三是技术复杂,综合性强。</p> <p>这次任务规模之大,在现在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在近万公里长的导弹进行路线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作带,包括总部、海空军、二炮、各大军区,以及27个地方有关单位间接参与了测试,直接参加试验的团站、队伍达611个,各类参试人员7万多人,参试设备6800套。同时调动和组建了航空测发、海陆测控测量、海上护航与通信、气象水文、航空、后勤保障和各种护航编队。如果说这其中某一个环节有所疏忽,580任务可能就会以失败告终,而如果数据仓被他国窃据,那么所带来的技术损失和政治上的影响都是不可估计的。</p> <p>1969年,国家海洋局接到上级有关“718工程”中靶场选址和远洋水文气象保障工作的重大任务。为保证实施这光荣而伟大的国防任务,国家海洋局两任局长亲自抓,专门成立718办公室具体组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总理专门批准将“长宁"号万吨货轮改装为我国第一艘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五号”。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因此也幸运成为我国运载火箭试验靶场选址任务的前进基地,即远洋调查前线指挥机关。两任南海分局的主要领导精心组织了向阳红编队四次远洋考察任务。</p> <p>向阳红五号船执行718工程历时11年。1976至1978年该船四赴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区专题综合调查,硕果累累,荣立集体二等功。在四个调查区中最终选定了第三区为远程运载火箭落点海区。</p> <p>经过多年准备,“718工程”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太平洋发射“东风5”洲际导弹的试验任务。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准备在1980年5月份进行。所以任务的代号取为“580”。</p> <p>1980年春节前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民正在亨受花市、爆竹烟花和家人团聚的节日气氛。然而,在北京的海军、国防科委和国家海洋局机关的领导和参谋人员,却在春节假日里,密锣紧鼓赶制前所未有的大行动计划。此时,刚改装出厂不久就参加海上试验的向阳红五号船,正在海洋局长洲新码头备航待命。春节后,南海分局接上级通知,向阳红五号参加“580”任务,并担任海军580编队总指挥船和落区气象水文保障中心。南海分局机关和有关单位立即行动起来,抓紧时间备航。</p> <p>1980年2月28日,向阳红五号奉令北上。南海分局张瑞禧局长,亲自率领12名机关人员,随船出海参加演练和远洋任务。向阳红五号船夜间通过台湾海峡到上海待命。有关领导和参谋则在上海参加有关布置远航任务的会议。</p><p>3月中旬向阳红五号船赴青岛,参加海军在黄海组织的代号为“5801”的海上大型编队合成演练任务。这次为期二十天大演练,共17艘舰船,2000多人参加,这是中国海军在黄海最扬眉吐气的一次编队集结和演习。</p> <p>为精心组织指挥,确保任务万无一失,海军和国防科委通过制定周密部署的系统指挥文件,经过全编队协同演练,进一步明确了航行计划、队列顺序、指挥关系。制定了特殊情况处置预案,弹道测量保障方案,水文气象保障方案,通信组织保障方案,打捞数据仓保障方案,护航拦截方案等。这些机密文件和处置方案,作为参谋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和熟识。</p> <p>1980年4月27日上午,国防科委和海军在吴淞口海军基地大礼堂,举行千人参加的“欢送580海上编队出航大会”。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耿飙,副总参谋长张爱萍,海军司令员叶飞,国防科委政委李耀文,专程从北京赶来和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等一起参加欢送大会。王震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出航编队表示热烈欢送。耿飙、李耀文、叶飞相继讲话。杨国宇副司令宣读“580”任务动员令,海军第一副司令员、“580”编队总指挥兼政委刘道生代表参试人员和护航编队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示:不怕任何敌人给我们的干扰破坏,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用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精神,安全而去,胜利而归!</p><p>张爱萍在会上还为出征将士填词一阙,把欢送会的精绪引向了高潮。</p><p><br></p> <p>诉衷情.词 张爱萍</p><p>健步登上海层楼,看多少风流,神臂妙手慧眼,明察五大洲。良辰到,驾飞舟,远洋游,乘风破浪,誉满神州。</p> <p>与此同时,国防科委和海军的《动员令》也随文件一起下发到每个参试人员手中。这份动员令是“580”海上编队指挥员兼政治委员刘道生(海军第一副司令)、副指挥员杨国宇(海军副司令)、田震环(国防科委副主任)1980年4月26月签发的。我至今还保留这份《动员令》和“580”编队发给参试人员的过赤道纪念章。</p> <p>4月27日下午,所有参试舰船在上海吳淞口锚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和欢送。王震、耿飙副总理在张爱萍、陈国栋、叶飞、李耀文等党政军领导及编队指挥员的陪同下乘导弹驱逐舰检阅了“580”海上编队。王震、耿飙等中央领导挥手喊着“同志们好!”“预祝同志们光荣完成任务!”舰船的甲板上也响起了将士们“首长好!”“坚决完成任务!”的一片宏壮的声音。</p> <p>检阅完海上编队,刘道生、杨国宇副司令等海军首长登上旗舰向阳红五号船。</p><p>“580”海上编队总指挥部下设政治部、后勤部和指挥组。</p><p>下辖“5801”、“5802”、“5803”三个编队及其编队指挥部。</p><p>海上编队共18艘舰船,总吨位17.4万吨,超黄蜂直升机4架。出航总人数5360人。</p> <p>刘道生、杨国宇副司令,张瑞禧局长与向阳红五号船船长倪树森、政委侯华清合影。</p> <p>向阳红五号船参加580任务出海人数235人,其中海军编队指挥部31人,本船及其他单位出海人员共204人。</p><p> 4月28日上午580编队赴舟山锚地进行消防、损管和救生演习。</p> <p>编队随船出海的四架超黄蜂直升飞机。</p> <p>1980年5月1日8时,刘道生副司令命令“580”海上编队按计划起航。这个海军特混编队摆成“5801"、“5802”、“5803”三路队形航行。</p><p>左路5801先遣编队,由向阳红10号大型综合海洋考察船和T710号远洋拖船组成。</p><p>5802编队处于中路,由向阳红5号科考船作为总指挥舰、依次是132、131、162号驱逐舰、X615补给船,后面是T830拖轮,J302救捞船和远望2号测量船。</p><p>右路“5803”编队是107、108、106号驱逐舰,X950补给船,远望1号测量船、j506救捞船,T154拖轮、德跃号拖轮。</p><p>还有4架从法国进口的超黄蜂直升机随船远航。</p> <p>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向阳红10号船与丅710拖船组成5801编队提前一天启航。</p> <p>580编队总指挥部主要指挥成员在五号船指挥台坐镇指挥。照片左起,海司作战部副部长陈德鸿、海军副参谋长、编队参谋长张序三、海军第一副司令刘道生、海军副司令杨国宇、编队政治部主任杨宝镶。</p> <p>南海分局张瑞禧局长三次亲自挂帅率向阳红五号船远洋,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精心指挥,大胆管理,有较丰富的远洋组织经验。李立新参谋(后任五号船船长,分局副局长、党委书记、局长)和我曾两次跟随张局长远洋。工作中我们认真协助指揮员做好出航前后的组织指挥工作。</p><p>随五号船参加580任务出海还有分局指挥调查部副部长胡一平,政治部副主任汤斌,修船科科长区庭广,通信科副科长王盛烈等同志。</p><p>上图照片中间是张瑞禧局长,右边是李立新参谋,左边是作者本人。当时我们的着装是远洋公司高级船员服装,这是为了应付各种预外,每次远洋出海高级船员都备三种服装,海军装、海员装和便服。由于赤道附近海区炎热,“580”任务时,每人都发一顶海南葵扇帽、一件文化衫、一双拖鞋及毛巾。</p> <p class="ql-block">我参加了580编队总指挥部指挥组工作。指挥组成员由总参作战部张予三副处长、海司作战部张凤山副处长、总参作战部邵子和参谋、海司作战部彭彰年参谋、海司航海业务长唐建华、南海分局调度室李立新参谋以及本人(分局计划科参谋)等七人组成。</p><p class="ql-block">指挥组在整个任务航渡中昼夜轮流值班。参加每小阶段指挥部的大交班会和每天指挥部的小交班会。</p><p class="ql-block">每天傍晚晚饭后在向阳红五号船小会议室进行交班会。编队总指挥部的首长们听取当班参谋的汇报。当天下午的值班参谋负责收集编队全天综合情况,直接向刘道生、杨国宇副司令,张序三参谋长等首长口头报告。然后听取首长对编队工作评价和下步工作指示,会后及时向所属编队、舰船传达首长指示。</p><p class="ql-block">本人作为南海分局小机关参谋,能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天天与海军首长和海军司令部机关领导与参谋在一起工作生活,感到十分荣幸和机会难得,从中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学习掌握了海军大编队行动的组织指挥系列知识。</p><p class="ql-block"> </p> <p>海军大型特混编队一路浩浩荡荡,乘风破浪向东航行,穿过中国东海,经过一昼夜航行,5月2日8时20分编队经过宫古岛与久来島之间连线的水道,冲出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当即将冲出第一岛链之前,早晨七点多,刘副司令、杨副司令等首长提前来到指挥台。值班参谋向首长报告了船位和过宫古海峡的时间。想当年,我海军252潜艇突破第一岛链还是悄悄在水下进行。如今,作为一支由18艘舰船组成的编队指挥员,庞大编队第一次浩浩荡荡在海上公开通过宫古海峡,冲出第一岛链,这是多么值得高兴、值得骄傲的事啊!这是海军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壮举。</p> <p>580编队出海不久,5月3日下午13:35至14:03美国海军PC3反潜机四次超低空对编队进行侦察拍照。美国飞机侦察骚扰,对向阳红五号船来说,是家常便饭,因为在四次的远洋调查中,遇到美机的侦察干扰有上百次之多。</p> <p>“580”编队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出发。中途还规避了一个台风。经过一个星期航渡,5月8日即将进入预定落区海域。5月9日,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发布公告:我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约130公里)的圆型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在公海上向全世界亮出了战略武器试验的“底牌”。我们在海上听到这公告都很激动。作为参与这一重大任务的一员,觉得肩负祖国和人民的神圣使命都无尚光荣,大家表示一定坚决完成任务,向党和国家及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p> <p>5日8日,一个神秘的时刻即将到来。经过一个星期的昼夜航行,编队这天要跨越赤道啦。作为向阳红五号船,在前几年远洋就多次往返穿越赤道已不觉新奇。而对编队大部分官兵来说是件新鲜的事。赤道附近,象座“火熖山”,太阳如一团火,微微吹来的风也是热乎乎的。舰船甲板、护栏也是热的。甲板温度达4O度,而机仓温度更高达43度。而深蓝海面平如镜,只见飞鱼在跳跃。在指挥船驾驶室,当时钟指向17:20的瞬间,卫导仪显示屏上突然跳出纬度字码“000”。“鸣笛一分钟!”总指挥刘道生将军手一挥下达命令,顿时太平洋上汽笛声声,划破长空,震撼南北半球。</p> <p>为纪念580编队穿越赤道航行,编队给每一个参试人员发一枚有导弹试验图案的“过赤道纪念”章。</p> <p>这是刘道生副司令在海上过赤道时为我拍的照片。</p> <p>当年远洋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每次出海能带几十部电影或录相带,每天午饭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图书室图书杂志定期可借书阅读。在历次远洋中,向阳红五号船自办《海洋小报》,小报为单面八开油印,不定期出版,每期发行约30份。主要内容是反映远洋大事,表扬好人好事,诗歌散文。主编是副政委李银柱。船上文字写得好的干部战士都找来帮忙。本人也是小报刻写积极分子,因刻蜡版办小报有些经验。其中《海洋小报》报头字就是我写的。</p><p><br></p><p><br></p> <p>刘道生和杨国宇两位老将军宝刀不老,带头赋诗感言,带头投稿支持办《海洋小报》。</p><p>1980年5月15日15期《海洋小报》刊登了他们的诗歌。</p><p>其一</p><p>舟心篇,作者 刘道生</p><p>五月八日,编队越过赤道,直抵试验海区,感慨万千,欣然命笔</p><p>年过花甲不算稀,穿越赤道堪称奇。</p><p>惊涛骇浪无所惧,锤炼舟心志不移。</p><p>和刘道生同志 杨国宇</p><p>导弹战舰古来稀,核力潜艇未足奇。</p><p>万吨军辅四海有,盛世东五穿赤跡。</p><p>其二</p><p>赤心篇,作者 杨国宇</p><p>三代航家喜相逢,运筹洲际寓意宏,</p><p>八仙过海蓬莱事,天兵海将舞东风。</p><p><br></p><p>破巨浪来舞东风,不穿赤道不称雄。</p><p>揽月提鳖显身手,威震宇环不争功。</p><p><br></p><p>不争功来不争功,只争远航耳面红,</p><p>当仁不让管他的,赤心急育万代松。</p> <p>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副司令员杨国宇、参谋长张序三、编队政治部主任杨宝镶、海军作战部副部长陈德鸿及南海分局局长张瑞禧等总指挥领导坐镇向阳红五号船,指挥整个海上编队行动。这是编队抵达落点试验海区时,编队指挥员需头带葵叶帽,着便服在指挥台甲板工作的场景。</p> <p>在远洋航行中锻炼了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p> <p>580编队部分舰船图片。</p> <p>5月12日,编队舰船全部扺达预定海域。按照原计划,舰船和飞机作为落点末区,与发射首区进行联络调试和合练,5月16日编队在末区完成了一切准备工作。</p> <p>发射导弹试验期间,刘道生副司令、杨国宇副司令、张序三参谋长在向阳红五号船指挥台指挥580海上护航编队严阵以待,有效拦截进入落点抢导弹数据舱的一切外国舰船。</p> <p>在向阳红五号指挥台附近,专门“580"任务攺造的电报房是“旗舰”一切联络活动的中枢神经,承担了和国防科委、海军、首区酒泉发射中心的协同指挥联系,承担了与编队各舰船的指挥联系,承担了与新华社总部、解放军报社总部的现场通讯稿件的传输。其通讯量远比一个航母战斗群的通讯量还要大。为此需要总指挥部领导出面协调和控制发报量。</p> <p>向阳红五号船还担负着落区气象保障任务,担任整个编队的气象预报中心。承担“东风5”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任务最关键的一个任务一一预报发射日。该船气象分队队长许经林和他的同事们有了四次远洋预报经验,为了向北京预报发射日,经过高空探测、卫星云图比较、多角度分析和精确地计算认为5月18日当地时间下午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可以发射。当电报发出后,连续三天都有风有雨,使人们心存疑虑。5月17日上午,进入发射前24小时准备,编队指挥员们亲临三舱预报室,听取9名预报员的分析报告。认为可发和可不发的预报员刚好4:4,关键看分队长表态。许经林凭他多年远洋气象预报经验,在首长们面前详细分析讲解,最后力排异议,果断主张原计划发射时间不变。签发了“可以发射”的预报单。虽然当时直到18日凌晨还刮风下雨,但到了18日3时终于雨停了,黎明时终于云开天晴,海上霞光染红了大半天空。编队首长终于松了口气。后来事实证明,许经林等五名预报员判断是准确的,他们为火箭试验立了大功。</p> <p>中国海军在太平洋的活动越来越引起美苏等国警觉关注,从向阳红五号船两船编队四次远洋到此次“580”大编队行动,都先后遇到美、澳、新、日飞机上百架次的超低空侦察干扰,多次投放声纳浮标搜集我方信息。分别遇到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舰船长时间的跟踪骚扰。尤其是我国宣布运载火箭试验海区公告后,多国舰船飞机纷纷向试验区靠近。共有美、澳、新、日侦察机67架次超低空抵近我编队侦察。美、澳、新舰船飞机还试图进入落区实地观察。</p> <p>我驱逐舰奉令拦截企图闯入落点海区的澳大利亚护卫舰。</p> <p>为了不真正暴露预定靶心位置,编队釆取“佯动”措施,故意偏离中心海区几十海里外行动。仅5月17日,试验海区就发现美国和英联邦的侦察飞机17架次,还发现了澳大利亚海军训练舰“GT203”号,新西兰带直升飞机的电子侦察船“莫诺韦”号。我编队驱逐舰奉令拦截企图闯入试验海区的澳、新舰船,进行有理有节劝阻。108号驱逐舰与新西兰“莫诺韦”号船斗智斗勇,发射当天邀请其船长到108舰作客喝酒,互送礼品,使其麻痹最后该船未能进入靶区。</p> <p>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落点海区舰船布阵图</p> <p>5月18日早,刘道生副司令命令张序三参谋长向编队各舰船下达进入阵位的命令。远望一、二号船在导弹运行线的海上等侯测量,导弹驱逐舰在周围警戒护航。弹头落区周围六艘船,分别是向阳红五号、T154、T710、T830远洋拖轮和J302、J506两艘打捞救生船。北京时间6时(落点海区当地时间上午10时),离发射还有4小时,各舰船已进入预备阵位。所有参试人员各就各位,充分准备,等待发射时刻的到来。</p> <p>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丶聶荣臻、张爱萍等中央领导在国防科委试验测量指挥部密切注意着太平落区的动向和世界各国的反应,观看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试验的过程。</p> <p>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东风5号洲际导弹讫立在酒泉发射基地,整装待发。</p> <p>5月18日北京时间上午10时整,酒泉导弹发射基地现场指挥员刘德普下达发射东风5号洲际导弹点火口令。</p> <p>5月18日北京时间上午10时(海区当地时间下午2时,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东风一5洲际弹道导弹,从我国西北戈壁大漠深处的酒泉发射基地,点火升空,腾空而起 ,象一条巨龙,以雷霆万钧的气势,穿越千山万水,先后飞过银川、太原、石家庄、济南等城市上空。飞过我国大陆的各测控站,以超20 倍的音速,飞向广阔的西太平洋,按预定轨道,横跨南北半球,穿越4个时区,飞行29 分57 秒,射程9068 千米,准确到达了南太平洋上的预定靶标的海域内。这时整个编队的各艘舰船的甲板上一片欢腾。</p> <p class="ql-block">东风5号洲际导弹飞行29分57秒后,准确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弹头入水时在海上溅起147米高的水柱,并形成近200米高的水雾气团。</p> <p>东风5号洲际导弹发射命中预定弹着点,误差未超过500米。“发射成功!准确命中!“,南太平洋上的580编队指战员在各舰船的甲板上、舱室里雷鸣般地尽情欢叫起来。</p> <p>这时,4架直升飞机起飞了,打捞快艇、救生艇、橡皮艇也启动了!他们全副武装,并带良好的救生设备分别向一个指定的目标海域驶去,抢回数据舱。“174”和“176”号两架遥测飞机升空迅速测到火箭溅落时的数据后返航。“179”航测飞机用电影经纬仪拍摄下火箭落点位置。又拍下了数据舱降落位置,并告知“172”打捞直升机数据舱的位置。“172”飞机冲出一片雨云才找到目标。其他舰的快艇和救生艇也发现目标一齐朝漂落点冲去。</p> <p>弹头落入大海后,释放的染色剂把海水染成绿茵一片。此前,我海军“超黄蜂”直升机已从军舰甲板上起飞。172号打捞机很快发现数据仓,立即降低高度至30米悬停,并放下潜水员刘志友。机组人员争分夺秒,仅用了5分钟30秒(当地时间下午14时45分)便打捞完毕。10分钟后,刘志友和机组人员及数据仓回到j302打捞船甲板。</p> <p>据飞行员讲述,机组人员很快发现了目标,不断降低飞行高度100米、50米、30米、20米,悬停在了数据仓的上空,绞车员放下蛙人。因数据仓受海流、风浪影响,不停地飘移,我们也得不停地修正飞机悬停位置和状态,使蛙人尽可能离目标近些、再近些。蛙人下水后奋力向数据仓游去,抓住了数据仓,紧紧地抱在怀里,向绞车员发出起吊的手势,绞车员快速起吊,蛙人抱着数据仓顺利地进入飞机,机组人员协调一致,仅用5分20秒时间,就把数据仓打捞完毕。当我们凯旋时,外机只好捞了一桶我数据仓施放的带有染色剂的海水,回去交差去了。</p><p>。</p> <p>在导弹发射试验期间,澳大利亚舷号11的护卫舰被我131舰强行驱逐、“GT203号”训练舰和新西兰”莫诺威号”打捞船分别被我106舰和108舰一对一盯死,美军两架飞机在落点海区投掷声纳,并提取一桶弹着区海水。</p> <p>这是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中国海军杂志上的潜水员刘志友及一起完成任务的潜水组长傅秉双和172号直升机飞行员、舰载机特级飞行员呂蕴兴的照片。</p><p><br></p> <p>刘志友带着导弹数据仓飞回J302打捞船甲板后后,指挥员即向刘道生副司令员报告:“数据仓打捞完毕!我打捞快艇、舢板完成任务收回。”刘副司令这时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他下令各分编队各舰船鸣汽笛一长声,以示庆祝。一时间,整个南太平落区18艘舰船,汽笛长鸣,欢声雷动!</p> <p>  东风五型洲际导弹从发射到飞行、遥测、通信、溅落及数据仓的打捞一切都很顺利。大洋惊雷震海天,首次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p><p> 为此,人民日报发表“号外”,以这种特殊形式传播了中国这个惊动世界的消息。</p><p> 喜讯传来,使全国人民和参试人员洋溢着无比的荣耀和自豪!</p><p> 虽然过去40年了,我仍记忆犹新,也是我们人生中最最难忘的经历和殊荣。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在我国的历史上也将留下浓重的一笔,辉煌的一页。</p> <p>洲际导弹发射圆满成功后,“580”编队总指挥部首长与机关领导在向阳红五号船后甲板合影留念。</p> <p>刘道生、杨国宇副司令与向阳红五号船船领导合影。</p> <p>“580”编队总指挥部首长与向阳红五号船部分干部战士在太平洋上合影留念。</p> <p>测际导弹发射圆满成功后,远望1号测量船在船上召开庆祝大会。</p> <p>198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的全体人员发贺电。</p> <p>“580”海上编队执行“580”任务于6月2日胜利返回上海吳淞口锚泊。参加任务全体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酷暑,斗恶浪,排除干扰,不怕苦,不怕死,同心同德,全力以赴,经过35个昼夜艰苦奋斗,总航程8733海里,安全圆满完成了护航、警戒、落点测量、打捞数据仓任务。实现了周总理生前“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嘱托。</p> <p>6月3日,中央军委领导乘514驱逐舰在上海吳淞口锚地迎接580编队指战员胜利归来!</p> <p>6月4日,国防科委和海军在上海吴淞口海军基地大礼堂召开了欢迎大会,张爱萍副总参谋长致欢迎词。会后叶剑英副主席、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在上海接见胜利归来的580编队指战员。叶副主席说:“这次试验的成功,大大加强了和平的力量,打击了侵略者的力量,为中国人民造福,为世界人民造福。”</p> <p>1980年6月10日晚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庆祝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大会”。大会上,参加运载火箭首区和末区试验的代表都见面了。这里有火箭总设计师、火箭发射指挥员、火箭测控专家、雷达专家以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指挥人员。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参加大会。</p> <p>1980年6月15日,向阳红五号船船长倪树森、政委侯华清和个人二等功荣立者许经林应邀参加在海军机关大礼堂召开的第一次发射运载火箭总结大会。向阳红五号船荣立集体二等功。</p> <p>聶荣臻副总理在1980年5月18日当天题词,</p><p>“热烈祝贺参与发射运载火箭的全体人员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大力协同的伟大胜利!”</p> <p>洲际导弹发射圆满成功后,张爱萍将军又赋清平乐.词一首表示热烈祝贺:</p><p>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无荡,声震大洋激浪。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p> <p>“580”任务过去40年了。为完成这个光荣而伟大任务的指战员后来走上不同的新岗位,担任了更重要的新职务。而与我们同舟共济的老首长、老领导多数先后离开了我们。当我写这篇纪念文章时更加怀念这些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老同志!</p><p> 看今天,人民海军走过了71年光辉历程,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黄水走向深海。如今,航空母舰接续下水,新型战舰批量入列,转型建设硕果累累,海上维权实现历史性突破……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人民海军奋楫追梦正当时。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无比自豪!</p><p><br></p><p>谢谢你的分享与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