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相连——黑龙江流域龙的传说探源

尧野

<p>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龙的图腾崇拜开始,到今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念、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口头文学中有大量关于龙的传说,虽然各民族心目中龙的形象不尽相同,但龙脉相连,通过对黑龙江流域民间传说中龙的形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在黑龙江流域的渗透和扩展。</p> <p> 一、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传说中的龙</p><p><br></p><p> 黑龙江流域汉族传说中龙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广泛流传的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中。</p><p> 据说很久年以前,黑龙江叫白龙江,大禹治水的时候,一条小白龙逃到这里,使江水经常泛滥。山东胶州湾一带,有一家姓李的兄妹二人过日子。这年夏天哥哥出了远门,妹妹到离海不远的小河边洗衣服,累了在沙滩上睡了一觉,醒来之后,感到腹中有些疼痛,忙收衣服,回到家中。不久,生下条小黑龙。哥哥回来后,拿菜刀砍断了小黑龙的尾巴,乡里人给这条小黑龙起个绰号叫“秃尾巴老李”。</p><p> 从那以后小黑龙再也没回家来。</p><p> 有一年的春天,一位小伙在黑龙江边一位老船夫的窝棚里歇脚,这夜两个人谈得挺投缘。似睡非睡中小伙说:“我是一条黑龙,家住在山东,因为被舅舅砍掉尾巴,乡里人管我叫秃尾巴老李。从离开娘怀,再也没有回过家,一直住在东海,今年路过这里发现有条小白龙作怪,年年发水闹灾。我想把龙赶走,今天在东大崖子下打了一仗,白龙被我打败,潜在水中,约我明日正晌午时,在江里再战。可是白龙家在这里,饿了有吃的,我是从远乡来,打饿了没吃的,饿着肚子怕打不败他。我走之后,这沿江两岸又要连年受灾了……</p><p> “这可怎办好呢?”老船夫问。</p><p> “就得求你来帮助我。”黑小伙说,“等明天正晌午时,我跟白龙交战,你站在东大崖子顶上,见江里黑水翻上来,那是我在上边,你就往江里扔吃的;若是白水翻上来,那是白龙在上边,你就往江里扔石头,这样我就可以把白龙赶走。”</p><p> 老船夫听到这里忽地坐起来,刚想说:“好吧,你尽管放心!”猛一抬头,窗户已经发白;转身再看看小伙,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p><p> 老船夫迟疑地走出窝棚,就见邻近一些干活的,纷纷讲着昨晚和老船夫同样的梦。大家说:“秃尾巴老李给人们除害来了,他有仁德之心,咱怎能不见义勇为?”于是人们便把白面做成馒头,又弄来许多石头和石灰,扛的扛,挑的挑,直奔东大崖子顶上跑去。</p><p> 这时,日影也正南正北了。就见江面从西向东来一股黑水,又见从东向西起了一股白水,两股水遇在一起就打起旋来。大家看着看着,忽然江面黑水翻上来,人们急忙把成笸箩的馒头扬下去,高呼:“‘秃尾巴老李’我们早就来了!”以助威助战;一会儿又见白水翻上来,人们便把一筐一筐的石头投下去,边打边骂:“凶恶的白龙,娘的快滚!”如此反复好多次,水上忽然腾起一股白色云烟,向五大连池飘去。再望望江面,恶浪不起,黑湛湛的江水,平平静静地向东流着。</p><p> 从此,人们便给这条江取名叫做黑龙江。</p><p>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而且有很多版本,在秃尾巴老李的出世上除了河边洗衣感应之外还有龙雾生、雷激生、送子生、肋下生、雾罩生、肉蛋生,等等。出生地除山东胶州湾之外还有具体到山东掖县、河北玉田,黑龙江德都纳莫尔河边、黑龙江边等等,至于秃尾的原因除舅砍说之外,还有父砍说和外公砍之说。</p><p> 在汉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中,黑龙江山川江河无不和‘秃尾巴老李’有关。例如黑龙江一战,白龙战败逃到大兴安岭下莲花池中,黑龙赶来,在两条龙的恶战中五个莲花池变成五个湖。二条龙转来转去,使五个湖的水互相连通,所以叫五大连池。</p><p> 在松花江的传说故事里,说原来松树是开花的,小白龙在五大连池被黑龙打败之后想溜出五大连池从三江口逃到东海,于是把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上的松花采光后,全撒在松花江和它的支流上,小白龙在银白色的浪花和江面上雪白的松花遮掩下逃到了三江口,所以小白龙撒满松花的江就叫松花江。</p><p> 小白龙到了黑龙江因为江水是黑的又被黑龙发现,为了不让小白龙逃到东海,两条龙又在三江摆开了战场,高山削平,江河改道,把好端端的草原变成一片闹洼塘,小白龙战败慌不择路,最后,顺着乌苏里江逃到了兴凯湖。 小白龙恶习不改,不久又兴风作浪,被一位叫石镇龙的石匠用“斩龙剑”制服,斩龙剑变成大小兴凯湖的长堤,把小白龙永远压在兴凯湖的水下,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p><p> 满族关于龙的传说比较典形的是女真定水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黑龙江被黑、白、青三条孽龙霸占着,它们偷了天上的定海宝珠,一个喷水、一个吐火、一个兴风,经常兴妖作怪。大兴安岭住着一对夫妇,男的叫完达、女的叫女真,他们决心夺回宝珠、为民除害。他们用七星斧砍下下黑龙的角,使黑龙只能潜在江底,再不能腾云驾雾。为了找到定水珠,他们又在长白山上砍死了小白龙,得到的却是一颗风火珠,大火烧光了山上的树木,烤化了山上的积雪,形成了现在的天池。后来女真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儿叫兴凯,女孩叫牡丹。为了找到青龙夺回定海珠,完达告别了妻子和儿女找到正在戏珠的青龙。博斗中珠子被打碎,散落在连珠山上。最后,青龙被砍死了,完达也因伤势过重倒下变成了一座山,就是今天的完达山。没有宝珠定水,黑龙仍在江上兴风作浪,完达死不瞑目,两只眼睛变成一对喜鹊把女真和儿女带到珠子散落的地方。女真和儿女找到失落的七星斧和散落的宝珠,最后一块被黑熊叼跑。女真和儿女在后面猛追。黑熊跳进穆梭河入乌苏里江,顺流直下。女真和儿女乘木筏在从后面追过来,快到黑龙江的时候,江底的黑龙弓起腰想让黑熊过江。这时从后面赶上来的儿子兴凯用七星斧砍伤了黑熊,宝珠碎片从黑熊嘴里掉出来象钉子一样插进黑龙后背。女真和儿女把手中的宝珠碎片撒向黑龙江,变成了黑龙江中的一个个小岛。黑龙全身被固定了,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从此这段江水平静了,黑熊变成了岛子,成了现在的黑瞎子岛。</p><p> 关于黑龙江龙的传说,世世世代代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则另有一种说法。笔者1976年夏在铙河县四排赫哲鱼村采风时,不少赫哲族老人提到了三江流域独角龙的传说。据说从前黑龙江中出没一种黑色的巨龙,赫哲人称它为凶木录(独角龙)。它的脑袋像黄鱼头,额头上长着一只带叉的大角,身子有三丈多长,乌黑色的鳞甲闪闪发光,平时藏匿深水中,偶尔摇着尾巴翻出水面,立刻天昏地暗,黑水翻滚。江上打鱼的赫哲人碰上它,一口就被吞到肚子里去,所以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称这条江为萨哈林凶木录麻木,即黑色独角龙居住的江。现在这条江已经见不到独角龙了,据说是一位勇敢、聪明的赫哲姑娘把它制服的。</p><p> 那是很久年以前的事了,在黑龙江下游的江边有一个叫穆乐库的渔村,村子里有一家老两口,有一个姑娘。这个姑娘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有一天,村里有一个人溜钩溜了一条1800多斤重的大黄鱼,溜着、溜着,大黄鱼没有了,人也不见了。又过了几天,村上又有一个人溜了条400多斤重的大黄鱼,等溜钩的人下水取大黄鱼时,鱼不见了,人也落水没影了。人们害怕了,纷纷议论。老人们说:“是不是江里出了独角龙,以后下江打鱼得多提防点。”可是,那时候赫哲人不会种地啊!不打鱼吃啥呀?</p><p> 这一天,姑娘的阿玛又到江里下钩去了,到了中午,姑娘把饭作好了,母女俩等阿玛回家吃饭,左等不来、右等到也不来。额尼让姑娘去江边看看,叫阿玛回家吃饭。姑娘来到江边,只见船在江中漂,不见人影。姑娘回家告诉额尼,老人听了立刻哭了起来,拿起鱼叉就往江边跑,姑娘拦也拦不住。额尼在江边找了一只船,划到江心,快靠近阿玛的船时,只见一条黑龙噌地跃起出水面,不等到额尼举起鱼叉,早已被独角龙吞到肚子里去了。</p><p> 姑娘看到这恐怖的埸面后惊呆了,缓过神来之后,她拿起砍刀上山了。她来到一片桦树林,剥起了桦树皮。她闷头剥了一张又一张,一直到日落西山。她把桦树皮扛到船上,又找了一块松树明子点上火,当作火把,接着把船划到江心,先把滚钩下到水里,然后使劲用桨搅水。忽然水中涌起了巨浪,紧接着水面出现一张长着锯齿镣牙的血盆大口。说时迟那时快,姑娘用火把把一片桦树皮点着扔进独角龙张开的嘴里,独角龙一口吞进肚子里,又张开血盆大口扑过来;姑娘又把一片桦树皮点着扔进独角龙的嘴里。就这样她扔了一片又一片,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一阵排山倒海的巨浪翻过去之后,江水平静了,一条几丈长的黑龙漂了上来。</p><p> 关于赫哲人征服独角龙的传说故事,笔者70年代在边疆工作期间,了解了不少。据赫哲老人讲,古代,不仅在黑龙江,山间深潭,泡沼都有类似独角龙的怪物,斗龙人有的是丈夫被吞妻子子复仇,有的是萨满率众逃难过江遇阻斗龙脱险;方法除上述烧桦皮法外,还有用柞木烧成炭,把炭点着,用桦树皮裹上,装在鱼皮口袋里,扔进独角龙张开的的嘴里。</p> <p>  </p><p> 二、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传说中龙的形像的产生</p><p><br></p><p> 我们的先民从猿转化为人类时,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在生产力低下和知识的落后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其它资源,同时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这样便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p><p> 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产生了崇拜和幻想。</p><p>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p><p>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于是,古人猜想′一′:一定有一个“神物”,主管这一切,总领这一切,支配这一切,排演这一切。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总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形象中了。 </p><p> 相传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常年活动在中原地区,后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阳)。伏羲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他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以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等许多动物的有关部位创造了一种想象中的怪兽称为龙,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为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p><p> 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时期,中原就和远在东北的肃慎民族互相往来,如《大戴礼记》卷11记载,自舜代尧,至周文王,均有“海之外肃慎、…、氐、羌来服。”西汉时期,儒家文化已经传到东北南部,唐代随着渤海国的归顺。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更加深入,元朝的建立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特别是满清统一中国之后,随着东北地区的开禁,大量汉人的涌入,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的深入扩散和传播,龙的形象也就逐渐融入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口头文学中。</p><p><br></p><p> 三、黑龙江流域龙的传说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p><p><br></p><p> 国外有些学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千方百计抹杀北方民族和中原民族一直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片面夸大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黑龙江流域民间传说中龙的形象,雄辩地证明了中原文化在黑龙江流域的渗透与影响,证明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与中原各民族龙脉相连。</p><p> 1、龙的形象特点相同。</p><p> 中原人认为,龙王是水族的总管,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龙能生风雨、兴雷电,人们祭祀龙王,多把它作为兴云播雨之神。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他们还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总而言之,在他们心目中龙的特点一是“喜水”。中原民间传说中的龙都有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职能。鄂温克人也认为,下雨是“龙”洒下的水,因为龙身上的每一叶鳞片,都装一百挑子水,龙身上有数不尽的鳞片,当它一起洒下的时候,就变成漫天大雨。二是“好飞”这是两地传说中龙的基本神性。三是“善变”,在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传说中的龙基本都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如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中,大禹治水的时候,一条小白龙逃到黑龙江,使江水经常泛滥。秃尾巴老李变成黑龙与之博斗,终于战胜了白龙。</p><p> 2.斗龙故事情节相似。</p><p> 中原民间故事中传说为非作歹的黑龙,是被女娲氏斩杀。舜帝帮助老百姓除掉了九嶷山一带的九条恶龙。龙门附近有一条卧龙沟,十条恶龙盘踞在沟中,时不时地爬出来伤害人畜。勤政爱民的治水英雄大禹经过这里,见恶龙呈凶,便持长弓,搭神箭,将这十条恶物一一射杀。也是这位治水英雄,将一条作恶多端的太湖孽龙锁在了湖底龙洞,并在洞口压上了一口大铁锅。满族也有关于白城锁龙井的传说,据说白城有一个海眼与海相通,海眼里有一条龙经常出来兴妖作怪,大禹来了之后,把“独角龙”用大锁链锁住,塞进白城的海眼里,盖上石条,上面又修个大庙,这就是后来的白城大庙的来历。</p><p> 如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就和中原民间传说中的龙王张路斯的故事十分相近。故事是这样的,唐之初。安徽省颖上县百社村,有个名叫张路斯的人,夫人石氏,生有9个儿子,他曾在河南南阳做过照灵侯。自罢官归里后,经常到一处小地名叫“焦氏台”的河边树阴下钓鱼。有一天,在他垂钓的地方,突然出现一座宫殿。他好奇地走了进去,因此,便成了龙王。后来他天天清早到龙宫去,天黑回家时衣服湿漉漉的。他妻子好奇怪问他,张路斯说:“我已是龙王了。有一个叫郑祥的人,也是龙王,他要与我争夺地盘,我们约好明天进行决战,谁赢了,这个地盘就归谁管。请你转告9个儿子明天为我助战。头上扎红巾的是我,头上扎青巾的是郑祥。”听从了他父亲的话,第二天张路斯的9个儿子便拿着弓箭去为他们的父亲助战,朝扎青巾的郑祥猛射,郑祥受伤以后,逃离焦氏台,张路斯父子在后面紧追,直追到淮河边上。郑祥逃到合肥的西山上死去了。唐乾宁中(公元894—898年间)刺使王敬尧还在颖州建了一座龙王庙,祀的龙王神就是张路斯。</p><p>(3)斗龙英雄姓氏相同。黑龙江流域广泛流传的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中。为什么黑龙姓李,而不是别的什么姓?以前百思不得其解,曾以为是不是因一千多年前李氏家族建立过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唐王朝,受其影响民间传说中的斗龙英雄迁连附会也随姓李了,但没找到根据。最近查找有关文献记载,相传秦时蜀地水患不息,一条孽龙兴风作浪为害一方,逼得老百姓不得不用牲畜甚至幼儿相祭。蜀郡太守李冰和儿子二郎经过调查研究,制定了缜密的擒龙计划。当孽龙随风雨入庙攫取祭物的时候,李冰子二郎率众勇士突然出击,齐战孽龙。孽龙搏战不过,终被擒服,李冰将其以铁链系之,锁在伏龙观石柱下的深潭中。蜀地遂无水患。李氏斗龙的故事经世代口耳相传遂演变成秃尾巴老李勇斗白龙的故事。</p><p><br></p><p> 四、黑龙江流域龙的传说中展现龙江人的性格和品质</p><p><br></p><p> 黑龙江是我国唯一带有龙字的省分,黑龙江人也和他的省名一样具有龙的性格和品质,黑龙江流域龙的传说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p><p> 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一个氏族的标志,又称为族徽。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无生命的东西,并将其奉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中华大地上多数氏族把自己认为最凶猛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作为各种动物集合体的龙能上天入水,呼风唤雨,自然成为中原各氏族融合后的统一的图腾。</p><p> 龙和人类社会一样,有好坏之分。好龙能助人为乐,使大地风调雨顺,而恶龙则兴风作浪为害百姓。而在恶龙面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人则是人们推崇的英雄。</p><p>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充分展现了龙江龙的优秀品德,他腾云驾雾,本领高强,他嫉恶如仇敢于和作恶多端的白龙博斗,最后在人民的协助下战胜了恶龙。</p><p> 黑龙江流域龙的传说中还有大量的关于龙江人勇斗恶龙的故事,兴凯湖的小白龙被一位叫石镇龙的勇敢的石匠以大无畏的精神用“斩龙剑”制服,被永远压在兴凯湖的水下,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p><p> 女真定水的故事中,完达、女真以执著的精神与霸占黑龙江流域、偷了天上的定海宝珠,喷水、吐火、兴风,经常兴妖作怪的黑、白、青三条孽龙殊死博斗,终于以完达的生命换取了恶龙二死一伤的结果,夺回宝珠、为民除害。</p><p> 赫哲人为了给亲人报仇,面对凶狠、残暴的独角龙,想出了赫哲人独特的用燃着的桦皮,或用柞木烧成炭,把炭点着,用桦树皮裹上,装在鱼皮口袋里,扔进独角龙张开的的嘴里等方法致龙于死地,展现了黑龙江流域原住民赫哲人的聪明才智。</p><p>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要善于斗争,以自己聪明才智、大无畏的精神、执著的毅力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恶势力斗,并坚持到最后胜利,这就是黑龙江流域龙的传说中展现的,与中原人血脉相通的龙江人的性格和品质。</p><p>参考文献</p><p>(1)《黑龙江民间文学》4、5、6、11、13、15、16、191、20、23。</p><p>(2)王吉厚、姚中晋著《话说乌苏里江》。</p><p>(3)笔者1976年元旦在四排赫哲渔村采访记录。</p><p>(4)赵仁成主编《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民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p><p>(5)韩瑞节、段光达、崔广彬主编《东北亚史与阿尔泰学论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p>(6)《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