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暮春初夏,阳光和煦,我们来到龙口市黄城西大街“丁氏庄园”,一睹名震四海的清朝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故宅,探寻这个名门望族的发迹历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胶东俗话:“黄县(龙口旧称)的嘴,蓬莱的腿,掖县(莱州旧称)的鬼”。说的是三县人各自的特点。从明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龙口人便带着自己的“生意经”走遍了大江南北,而龙口做生意做得最成功的当属清朝的山东首富“丁百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县房,栖霞粮,蓬莱净出好姑娘”,其中的“房”,指的就是丁氏庄园。</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清朝山东的商业巨贾</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龙口志书记载:“山东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而俗称的“丁百万”,并非只指一个人,而是整个丁氏家族的称谓。“丁百万”的称号在清朝乾隆年间流传开来,丁氏家族十一世祖丁元沂是第一个被称为“丁百万”的人。而“丁百万”称谓到底从何而来,当地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丁百万”即指“百万富翁”;二说“丁百万”是当铺世家,在全国有一百多座当铺,一万多个伙计;三说丁家在当时山东省108县每县一个当铺,每座当铺一万元流动资金,故称“丁百万”。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早已无法考证,但三种说法至少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丁家的豪富家业,据考证,丁家当年家有财产折合白银五千四百余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称其“富可敌国”丝毫不为过。1894年为支持黄县办团练,丁家一次就斥资白银七万六千两;而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外逃,后来返京,丁家曾为她出钱资助……</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提起“丁百万”,就要说起丁家的亲家、牟氏庄园的主人牟二黑子。两家斗富的故事有很多,流传也很广。许多故事细细考究起来,无非反映了两家经济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也就是经济类型的差异。牟氏庄园自我封闭,自给自足,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而丁家则兼收并蓄,开放通达。当牟氏家族将自己的土地在栖霞本地扩张的时候,丁家已经将商业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北至东北,南至江浙,遍及全国十一个省市,开办的当铺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基本一致,经济类型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的萌芽状态。丁家和牟家,一个善于经营资本,一个善于经营土地,二族相立,掌握着整个胶东地区的经济命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当铺世家的理财秘诀</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县的丁氏,明初由山东诸城县藏马天台(现考证为胶南市大村镇)迁至黄县。论起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家族与黄县的丁氏家族本是一家。民国《黄县志》记载:“……日照、維县、诸城之丁氏与黄县丁氏皆属一族,至今行辈秩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丁氏先祖的发迹,民间传述版本各不相同,却都与珠宝有关。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有江南盗贼潜入宫殿,偷了皇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珠宝,入黄县大牢待斩。丁家行善,为无人照顾的死囚一日三餐送饭。日久盜贼告知在城南五里桥下有一包裹,可做其饭资,同时,请求丁家为其收尸。丁家取回包裏一看竟是珍贵珠宝。丁家果然履约为其赴济南收尸并殓葬。后丁家靠这批珠宝开了当铺、钱庄,继而发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民间传说中,丁氏家族的发迹史,多少带了些传奇色彩,倒也符合老百姓那种“无外财不发家”的心理。但纵观整个丁氏家族的历史,一个当铺世家历久不衰,总有其坚定不移的商业信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家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讲“诚信”,并如薪火般世代相传,丁家人进北京无需住店,一路上住自家买卖店铺就到了京城。丁家当铺里还挂有“龙票”,相当于现在的“国营执照”,无人敢欺诈、抢夺,在典当行业里几成垄断。丁家当铺的繁荣兴盛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官、商儒三位一体:读书是做官的根本或基础,做官是经商和读书的保障,经商则是致富的源泉。整个丁氏家族共有27人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以上者达149人。丁氏家族正是严格秉承了“以学入仕,以仕养商,以商养学”的家族理念,至使这个家族长盛不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伴随着家族的昌盛发达,广厦千万间在清代黄县城里平地而起,自雍正开建,扩建于嘉庆年间,建成时已是道光年间。建成后,3000余间房子占据了大半个黄县城。整个建筑群皆为营造法式建造,属木构架结构,故有“墙倒而屋不塌”之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繁华如梦,丁氏家族的辉煌历经二百余年终黯然失色。历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八大支系中七大支系故宅已荡然无存,现在看到的是仅存的八大支系之一的“西悦来”支系的部分宅第,共计55栋243间,已不足当年规模的十分之ー。而这些宅第,恰是因为当时用做部队营房和学校而幸存至今的。但仍依稀可辨当年壮观景象,雄浑而霸气十足。</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红顶家族的流风余韵</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丁家历史上英才辈出。清代国子监祭酒丁培镒,官至上书房行走,做过恭亲王、孚郡王的老师。近代史上家族第十五世后裔丁佛言,为清未民初著名的书法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17年,他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秘书长一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许多丁氏后裔散落于世界各地,且成就斐然。加拿大《世界日报》总编丁侃,48年前随父亲丁尔驭去往台湾,老父临终之际仍惦记着龙口自家的老房子,嘱咐丁侃一定要回老家看一看。清朝山东“福布斯榜首”丁百万家族遗存的丁氏庄园1996年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的丁氏庄园依稀见证着百万家族昔日的繁华如烟。</span></p> <p>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