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 席

张启荣

<p>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素有重礼好客之传统。自古以来,每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必登门庆吊,以表心意。主人为表谢意,必摆桌设宴,盛情款待,这在民间人们称之为“坐席”。</p> <p>  “坐席”之民俗,溯本求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时候,中国人习惯席地而坐。为了防潮和坐着舒服,古人就在地上铺上筵和席。将铺在下面的以蒲草或芦苇编织的质地较粗,而面积较大的平片状物称为“筵”。将材料较好,做工精细,每人一个的较小的平片状物,称为“席”。铺在地上时,先铺筵,再铺席,合起来称之为“筵席”,以便坐在上面宴饮。此后,“筵席”一词逐渐由宴饮的坐具演变为酒席的专称。于是,以后人们就将赴宴称之为“坐席”。</p> <p>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到了唐代,高型家具迅速发展,出现了桌子、凳子、椅子等家具。传说唐朝开国名将程咬金好吃好喝,在瓦岗寨当大王时&nbsp;,每逢打了胜仗,必定摆设宴席,大吃大喝,庆祝一番。将士们穿戴铠甲,腰跨刀剑,盘腿坐于席上,吃喝庆贺。坐的时间一久,腹部受挤压,胃肠不通畅,下肢弯曲,血液循环受阻,腿脚发麻,有诸多不便。于是,程咬金想改变坐席的规矩。遂找来木匠做了些桌凳,坐得高高的吃喝,这样就舒服多了。自那时起,人们慢慢地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坐席也就变成了坐桌。但是“坐席”的说法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韩国、日本等国家,由于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仍有席地而坐的习惯。</p> <p>  在食不果腹,生活困苦的岁月里,人们的饭桌上,一年到头很少见到荤腥,肚肠里缺少油水。“坐席”吃“八碗”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用现在时髦话说,那真是“高大上”。它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解决谗饥,而且还是引以为荣,值得向别人炫耀的事情。</p><p> 那时候,农村“坐席”条件有限,宾客居多,有好多地方吃的又是“流水席”。所以,无奈之下,就不得不把宴席设在院子里或街面上,露天而坐。 </p><p> “坐席”场面最热闹的当数结婚喜宴,那真是欢声笑语,盛况空前。一家有喜,百家同乐。乡邻乡亲,鼎力相助。里里外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蔚为壮观,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吉时已到,亲朋好友,远亲近邻,衣冠楚楚,依次就坐。一碟碟,一碗碗,鸡鱼肉蛋摆满桌,芳香四溢,色香味俱佳。席间,吹吹打打,鼓乐齐鸣,响彻云天,好不热闹。人们推杯换盏,猜拳行令,谈笑风生,不亦乐乎。浓浓的香味伴着欢快激昂的乐曲,在空中飘来荡去,直上云霄。</p><p> 相传,八仙在过海时,惹怒了龙王,久战不胜,饥饿难奈,便分头四处寻食充饥。当曹国舅行至一村庄时,远远闻到扑鼻的香味,不由得垂涎三尺。于是,便寻味而至,见一农家院内,人们围座在一张四方桌周围,吃喝正酣,随即带走八种诱人的菜肴,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以后人们为讨吉庆,将四方桌也改名为“八仙桌”。于是,以后“坐席”就用“八仙桌”,坐八个人,吃八个菜,以沾仙气。所以,“坐席”也叫吃“八大碗”。也由此可见流水席的菜肴浓郁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心荡神摇,食指大动,每一道菜都不输于现在大酒店的味道。</p> <p>  吃喝归吃喝,礼节讲礼节。古往今来,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各种礼节数不胜数,因此,坐席和吃饭也有很多讲究和规矩。总体来说,“坐席”以面朝门为尊,背对门为下,其中还有具体的细化。“坐席”时以辈分、年龄之大小,由上及下,按资排辈,依次列坐。有血缘宗亲关系的人中,尽管某人须发尽白,而另一人乳臭未干,若后者辈分高,也应为尊。辈分低,年龄最小者,负责给上席者端茶倒水,斟酒递烟。端茶递烟要双手呈上,以示恭敬。</p><p> 首席未入席,其他人须静坐以待。即使已上菜,也只能喝茶聊天,不能饮酒动筷。首席到来,大家应起身相迎,礼让入座。待其坐定,大家方可重新落座。待首席示意“开席”后,众人方可随其举杯开席。其他人要看着首席吃哪道菜,就得随着吃哪道菜,决不能随由自便,猛吃海喝。再想吃的菜也只能叨上两次,不能反复叨。首席放下筷子,其他的人也须立马放下筷子。叨菜时,叨靠近自己一边的菜,筷子绝不能过盘子的中线,这就是老一辈说的“盛饭不讲话,叨菜莫过河。”其中的一条。现在饭桌上常说,“够不着,站起来。”那时候,是万万使不得的。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吃相文雅。否则,别人会笑话没出息,没有教养。</p> <p>  席罢,按常礼,首席在不离席之前,其他人不能随便离席而去。酒足饭饱之后,须陪客人抽烟、喝茶、聊天。客人告辞,应婉言相留。等客人起身后,再起身相送,待其离席时,方可随后一同离席,此乃“陪席”。总之,餐桌上的礼节,繁文缛节,不胜枚举。它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修养与教养的综合体现。</p><p> 现在经济繁荣,物阜民丰,农村那种热热闹闹“坐席”的场面已很难见到了,喜宴都设在了大酒店举行。虽然大酒店里有富丽堂皇的婚礼大厅,优雅舒适的单间包厢,还有那热情周到的服务,但失去了以前农村“坐席”的热烈气氛,浓厚的生活气息。很多风俗文化也随之渐渐消失,很多餐桌礼仪也被淡化。只有那花天锦地,笙歌鼎沸的“坐席”场景,铭刻在心,挥之不去。</p> <p>作者简介:</p><p> 张启荣,山东临沂罗庄人,教师职业。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文史研究员、罗庄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报刊及网络。其中《家乡的西山》等四篇文章荣登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 <p>(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之,立即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