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r><br>与友聊天,说起毕业后诸多际遇,无限感慨。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伤痛之余,除了咬牙向前,别无其他选择。我们都在各自红尘中沉浮海海,在曾经被自己摒弃的氛围下,为一点口腹之食,艰难矛盾地低下头颅,放低底线。生活里,也再难找回曾经那段愤世嫉俗的青春,那些不断喷涌的朝气。<br><br>年龄越大,越在逼自己沉默,沉默面对一切世事周遭。向上生长的青春一点点逝去,人生的气场,不敢再向外蔓延,而是无限回缩。不知不觉中,早已学会明哲保身,逢场作戏,为自己生长出一套安全的铠甲,珠圆玉润,左右逢迎。<br><br>那些向远方出发的梦想,似乎已经遥不可及,连憧憬的心情都难以再寻。时间太快,我们都未做好准备,就已被紧紧地挟入世俗一切,不管是否接受,泥沙俱下,将从前的一切幻梦,悉数淹没,没有任何回旋余地。<br><br>2.<br><br>很久没有去想人生的意义了。<br><br>在此时代氛围下,关于人生的一切,似乎都显得太过抽象,太过虚无缥缈。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想物质以外的任何东西,甚至有时间也不会去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的话语,或许只能永远停留在几千年前,那个可爱可敬的时空里。<br><br>那时的人们,会思考宇宙,会仰望星空,会回想人生,会叩问命运。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份阔大宽广的情怀,何时才有可能回归呢?<br><br>几天前,和学生一起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先生的文章终于上了课本,虽然删减许多,但终究给学生开了一片窗。我从网上找来先生的纪录片,放给学生看。立即有学生问,老师,这个会考吗,要不要做笔记。<br><br>我按下暂停键,说了一通话。我说,同学们,这个考试不考,大家也不必做笔记。老师就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先生老师很喜欢,很尊敬,我相信他也会得到大家的喜欢和尊敬。他曾经被许多人误会了很久,包括他的家人,他很委屈,但又十分乐观坚强。大家从前不认识他,其实同学们还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们都是非常平凡却又做着一些伟大的事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大家暂时认识不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就从沈从文先生开始。他虽然跟考试没多大关系,但却有可能勾起我们的一些思绪、一些情感,认识他,我们会增添一些喜怒哀乐。好了,我们继续看。<br><br>或许他们看完,什么都不会懂,但没关系,至少学生会知道先生这个人,往后生命中,若偶然遇到先生,不至于茫然不知。<br><br>3.<br><br>回过头说人生的意义,我以为它是一种会被时间和现实渐渐稀释的东西。执着意义即有意义。试问,今日此时,我们各自还会为些什么东西执着呢。是心中的道德律,还是头顶上的星空,又或者空空如也。<br><br>在精神被稀释被物化的年代,哪怕执着于最简单的物事,都会被嘲笑唾弃,不值一钱。<br><br>昨天看到许知远的一段话,“或许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个人的抵抗、内心的抵抗却仍可能。当你抱怨整体的沦丧时,并不意味着你个人一定沦丧。你可以谈论历史与记忆,音乐与诗歌,人生的丰富,理解他人的痛苦,扩展生活的维度。你不必成为斗士,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思想与情感深度的人。”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坚守者的聊以自慰罢了。我们多少人在自我安慰自我宽恕中苟度余生。<br><br>4.<br><br>那天,我和朋友说,好奇怪,我们身边的同龄人,貌似没有一个事事顺心,各人皆有一份烦恼与忧愁,责任和担当。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各种承受,我们终究在悄无声息中活成了上一代的样子,开始对青春年少时做下的种种幻梦,予以不屑,开始为一点点得失成败沾沾自喜。从前那段芳华,只剩下荒芜沧桑的背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