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先秦《鹤鸣》中有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说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论是个人还是学校,都不可闭门造车,要不断与人沟通,学习借鉴。为促进兄弟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学科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兄弟学校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研水平,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西校区联合宁东校区与贺兰四中一起于2020年5月12日开展了兄弟学校教研活动。</p> <p> 此次活动是为了贯彻唐徕回民中学西校区有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精神,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增进我校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相互沟通而进行的“请进来、走出去,互听课、共成长”听课交流活动。本次共有三位老师承担做课任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吧!</p><p> 第一堂课由杨彦军老师为我们呈现,他复习巩固的内容是《诗经》两首。主要有以下三大环节:</p><p> 一、检查复习,识记内容</p><p> 首先是文学常识积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诗经》的内容和文学地位;2.《诗经》作品跨越的历史朝代;3.《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内容和手法的回顾。其次是诵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灵魂。通过朗读《关雎》和《蒹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和读懂节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解释关键字词,加强理解。初步理解诗歌内容之后,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填空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剖析。</p> <p> 二、比较阅读,精准复习</p><p> 杨老师在此环节抛出一个经典问题“请同学们将《关雎》和《蒹葭》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在同学们思考之后,杨老师结合学生回答,给同学提供了四种角度: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情感主题。以《关雎》为重点,带领学生回顾了“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蒹葭》为例,从“结构上回环往复、情节上一咏三叹、情感上层层递进、语言上富有节奏,并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五个角度明确了“重章叠句的效果”。</p><p> 三、拓展延伸,指导生活</p><p> 最后通过让学生思考《诗经》两首的学习对人们生活的现实意义来打通古今壁垒,达到拓展延伸,指导生活的目的。整堂课,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流畅,体现出杨老师扎实的学科底蕴和积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p> <p> 第二堂做课老师是万萍老师。万老师的授课内容是中考复习专题之对联题。万老师以纪晓岚和乾隆的一对对联切入,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美妙之处。乾隆:“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同时以本次疫情中的英雄人物——钟南山为对联的歌颂对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p> <p> 本节课结构清楚,环节明晰。首先万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并掌握对联四大基本特征与要求。分别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句意相关、平仄相合(音调和谐)。随即又与中考真题相联系,结合老师给出的指导方法,不断根据真题类型而进行练习总结。如配对题就要仔细阅读题干,使词性相对修辞相同,而且要注意仄起平收;补充对联题要抓关键字,明确重点,结合内容巧妙应对;拟写下联题需要分析结构化难为易,联系材料内容确定所填主题。最后万老师以一对趣味对联总结,提醒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平时还是需要多积累,勤练习。</p> <p> 马静老师是第三堂课的做课老师。马老师的课程主题是“灵心妙手,修改病句”。正式开课之前,马老师就展现了本节课的三大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2.归纳修改病句的方法;3.准确修改病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紧接着马老师又提供了常见的五大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句颠倒,结构混乱和表意不明。同时也提出修改病句的两大原则:1.改动越少越好;2.不得改变原意。</p> <p> 马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色是她对每一类型的病句都有对应的知识卡片,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改病句的方法。如“成分残缺”类型的病句,我们见到一些标志词,如“通过、经过、由于、随着……”与“使、让、令……”搭配时,应删掉其中一个介词。同时马老师也给了同学们修改病句的答题规范,像“成分残缺题”残缺成分要增补,答题规范格式如下:在“ …”和“…”之间添加“…”,在“…”之前(后)添加“…”。纵观本堂课,马老师一共交给学生四种修改病句的原则:“增”“删”“调”“换”,并且通过“前后两人一组”的“速度大比拼”和“独立完成5道选择题,选出正确答案”的“实力大较量”两项学生活动,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p> <p>花絮一:</p><p> 授课教师们的课或思路清晰、设计新颖;或板书认真、讲练结合、师生配合良好;或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或注意细节,教学效果良好。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 <p>花絮二:</p><p> 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各位教师们都高度重视此次活动,所有课堂都准备充分,设计巧妙,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师生有效互动,学生的参与度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理念。</p> <p>花絮三:</p><p> 在整个听评课过程中,我们三校的语文组教师们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学科素养和听课态度,听课认真,记录细心,不断地从他人的教学中学习反思用以促进自己的教学。</p> <p>花絮四:</p><p> 我作为唐中西校区的一名青年教师,最钦佩的当属唐中教师们对自己一如既往地高标准,严要求。这次与宁东校区和贺兰四中的老师们一起参与教研活动,发现大家都非常认真,让我由衷钦佩。</p> <p>花絮五:</p><p> 请大家欣赏宁东校区和贺兰四中的老师们优秀的听课笔记吧。他们不论身处何地,总是孜孜不倦地认真听课,细致记好听课记录,毫不松懈。一撇一捺间,是老师们个人修养的体现。</p> <p> 在课程结束之后,三位老师首先从备课思路、设计理念、授课环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自评,给听课老师们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p> <p> 三位老师自评之后,马兰,刘晨宇和陶利老师分别就三位老师的课程进行了分析评价。马兰老师认为杨老师的课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至少有以下三点:1.课程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2.方法指导有效到位;3.启发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刘晨宇老师觉得万萍老师教态、教姿都非常优雅端方,教师语言优美流畅,同时在学生活动设计中,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更丰富。对于马静老师的课,陶利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剖析:1.教学目标层层递进、明确具体,符合课标要求;2.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突出实战演练;3.知识贴士新颖独特,借鉴性强。</p> <p> 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对这三节课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来自贺兰四中的教研组长提纲挈领地品析了这三节课,她发现这三节课都有以下四点共性:1.教师功底深厚,课程设计合理;2.体现教师扎实学识,复习落到实处;3.切准考点,展现考情;4.讲练结合,及时反馈。随即宁东的牛老师也简述了自己对三节课的看法:这三节课内容丰富,节奏紧凑,以知识贴士的方式呈现知识点新颖独特,侧面显现出教师们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到位,值得大家学习。</p><p> 接下来,西校区张蓉老师跟大家简单分享了西校区的中考复习策略和时间节点,确定了每一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突出总复习阶段专项训练和方法技巧的指导。</p> <p> 宁东校区贾艳霞副校长就这三节课做了总体评价。贾校长认为这三节课对知识点的呈现都非常到位和精彩,同时也提醒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答题语言,给予学生具体科学的指导,并在最后高度赞扬了西校区语文备课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传统。</p><p> 随后交流中,双方交流了各自在教育教学发展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学校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疑问进行了探讨和深入交流,为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宋代大儒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中有一句至理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读书,也可以从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获得新知识,比如这次的教科研活动,对我们而言,就是一次难得学习机会。这也启发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更上一层楼”,达到更高水平。</p> <p> 最后,按照惯例,作打油诗一首,与广大同仁分享我的感悟,希望我们都能“以他人为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进步:</p><p> 取得虚名与世疏</p><p> 长安何处是吾庐</p><p> 补天不用寻常事</p><p> 短策归来定有余</p><p> 见说风流有几人</p><p> 贤豪何必问前因</p><p> 思君自是无情物</p><p> 齐向青山作好春</p><p>图片编辑:刘琼 胡雪鸥</p><p>文字编辑:刘琼</p><p>文章审核:付丽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