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機械廠子弟小學位於望花區北鎮街16號,現在的建設派出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撫順礦務局機械廠職工在建設街居住的越來越多,為了解決職工子弟入學問題,礦務局協助政府於當年9月成立子弟小學,校舍選在職工居住的小平房內。成立初期,學生從雷鋒小學劃撥,一、二年級4個班240人,又從廠內徒工中選拔4人當老師。校長從新民小學調入,其名楊桂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5年第一個教師节,老校長楊桂榮(前排右一戴眼鏡者)光臨學校教師座談會。</span></p> <p> 1960年學校遷入廠內職工業校,但由於操場連著車間,安全隱患多,1961年遷出入廠外職工醫院內平房。1962年又在建設市場南重建北平房,後中學部在南面增建一趟平房,操場夾中,校門居東,小學位置從此固定了。</p><p> 這是1973屆畢業生。他們1965年入學,1973年小學畢業(中間文革耽誤兩年)。他們上學時還是平房教室。</p><p> 這屆學生是新中國最苦難的一代,出生第二年大躍進,接著“三兩糧”。上學第二年文化大革命,畢業時上山下鄉,回城後安排大集體,九十年代又提前下崗。這些跟機械廠小學沒關係,借照片延伸一下而已。總之,他們是久經考驗的一代,也是最令人尊敬的一代!</p> <p> 1981年,機械廠在兩個平房之間建起西廂樓房,兩層12個教室,校門改為西開。</p><p> 這是1989年兩位新分配不久的青年教師,左丁海江,右崔洪榮。他們的身後就是新建的教學樓,這個小樓一直使用到最後。</p> <p> 這是1983年到農村春遊,右屬第二是第四任校長田風義。</p> <p class="ql-block"> 機械廠小學注重學生德育,第二課堂非常活躍,這是班主任帶領學生爬山找“寶”,在意志訓練中不忘開發智力。</p> <p class="ql-block"> 這是望花公園,九十年代望花區兩大公園之一,距離機械廠小學不遠,因而這裏也成了孩子們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 機修廠的孩子們重情重義,得知班主任帶病堅持上課,就不聲不響地帶著禮物去看望老師。班主任感動之餘,為孩子們照張合影,留住這一顆千金難買的童心。看!孩子們手捧大罐頭,一副愛您沒商量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他們的名字叫呂佳、魏威、謝翠、嚴會、於黎黎、郎峰、劉鑫。你們的名字,老師都記得!</p> <p class="ql-block"> 這是機械廠小學的課堂,專注的眼神,端正的坐姿,活潑的嘴巴和小手,天使般的歡快純潔。這才是我們想要的課堂!</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學前班小朋友畢業了,前排左數第一是張老師。</p> <p class="ql-block"> 機械廠小學1994屆畢業生,二排中間為班主任段奎傑。</p> <p class="ql-block"> 1996屆五年一班畢業合影,二排右一崔洪榮。這是機修廠小學學苗最多的時期,</p> <p> 1998年畢業生,班主任何艷玲(二排左5)。</p> <p> 1994年,機修廠全體教師合影。左五為校長崔德玉。崔德玉1985年9月奉命從廠教育中心調入機械廠小學任第五屆校長,他多才多藝,吹拉彈唱作詞作曲語文數學品德科科精通,他聽課評課導課率領骨幹教師外出觀摩學習,把機械廠小學帶入鼎盛。他任期內,為學校購進攝像機、投影儀、幻燈機、照相器材,將教學引入現代化,他還親自攝像,制作錄相《雨中送盲人伯伯》,在礦務局教育系統引起轟動。</p><p> 1985年以後,機械廠小學分來很多吉林煤炭師範學校畢業生,崔洪榮、左紹春、丁海江等都來自於這所學校,而且很快成為教學新秀、骨幹教師。</p><p> 照片裏後排左一為丁海江,現為富邦小學德育主任。左二為崔洪榮,後錦州路小學校長。右一為殷銘華,其地理課在市、區很有影響。</p> <p class="ql-block"> 可別以為這是市裏兒童公園,這是機械廠小學學前班活動長廊,位置在校門口的左牆內,綠蔭、花草、磚石小徑,是校園裏的小歡樂園。這是六一兒童節匯演後班主任左紹春與學生李曦葉、劉媛媛、鮑曉慧等在長廊裏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左紹春是機修廠小學第一個從通化煤炭師範學校引進的畢業生,繼左紹春之後,殷銘華、崔洪榮、丁海江、何艷玲、李丹、高秀媛相繼被招入機械廠小學,成為機械廠小學的中堅力量。</p> <p class="ql-block"> 青年教師李丹在雷鋒小學上《自然》公開課,與進修學校領導李玉伶(中)、小教部主任白潔新(右2)、機械廠小學校長崔德玉(右1)在一起。</p> <p> 學校田徑運動會。</p><p> 機械廠小學屬於中等規模學校,最多時也就600人左右,所以運動會的規模也不大,但是師生們都努力營造節日氛圍,享受這一年一度難得的體育兼藝術盛宴。</p> <p> 這是觀眾席,“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可見學校的德育工作之深入細微,這個口號在改革開放中被“更高更快更強”取代了,但是機械廠小學還保留著,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是一分堅持。</p> <p> 學校鼓號隊,八十年代望花區西部最大的鼓號隊。</p> <p> 這是1999屆畢業生,前二排右五為校長關雅麗,左三為大隊輔導員崔洪榮。</p> <p> 2001年,機械廠小學歸屬望花區政府,次年5月更名為“望花區錦州路小學”。這是2002年田徑運動會上教局局長陳永茂向校長崔洪榮頒發新校牌匾。</p> <p> 時隔三年,錦州路又在教育結構調整中與朝陽路小學合併了。經歷了楊桂榮、?、劉滿山、田風義、崔德玉、鮑淑君、關雅麗、崔洪榮八任校長之後,機械廠小學的歷史篇章劃為句號,小學校搖身一變為望花區建設派出所。</p> <p> </p><p> 走過路過,可曾想過?這裏也曾有一首歌,一首青春的歌,一首難忘的歌!</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