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母亲姓佟,是满族人,所以我对满族和清史有些兴趣。</b></h1><h1><b> 听了一些历史讲座,读了部分历史书藉,也看了很多历史剧。虽然专家学者对历史有各种争论和看法,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引经据典、科学考证,是学术争论和论证,是值得信赖的。只是电视剧中的历史,为娱乐、博眼球,编造离奇、表演离谱的事太多了。比如,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庄妃自称:“我孝庄”,这可就大错特错了,殊不知“孝庄”二字,是皇太极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布尔布泰”,她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大玉儿”。在殡天之后,由康熙皇帝尊奉的谥号,全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因此,“孝庄”二字是她死后才有的,在生前自己喊出自己的谥号岂不成了笑话<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有</span>些编导、文人、专家们,不是知识水平低的问题,不应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更不该粗制滥造。他们是为了金钱成了智障,没有了底线。从学历史的角度看,害人不浅、误人子弟。历史不是历史剧,是不能戏说的,这样的电视剧少看为好!</b></h1> <h1><b><i><u><font color="#ff8a00">60年前母亲的照片</font></u></i></b></h1> <h1><b><i><u><font color="#ff8a00">50年前母亲的照片</font></u></i></b></h1> <h1><b> 满族,亦称满洲族,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通古斯民族,古代以游牧生活为主。唐时期称为“靺鞨”,宋元明时期称为女真。明朝末年,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满族。</b></h1> <h1><b>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b></h1><h1><b>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肃慎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b></h1><h1><b>早在舜、禹时代,肃慎人就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b></h1> <h1><b>一、人口与分布</b></h1> <h1><b> 满族是我国人口第二多的少数民族,目前登记人口超1000万。(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b></h1> <h1><b>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b></h1><h1><b>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b></h1> <h1><b>二、疆域与面积</b></h1> <h1><b> 清朝疆域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李氏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和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以及南洋的兰芳共和国等。</b></h1>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沙俄入侵</h3><h1><b> 1858年5月28日,沙俄的东西伯利亚总督率领军队直逼黑龙江瑷珲城下,用武力逼迫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这一天签订的瑷珲条约规定,原来在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划归俄国,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从此脱离了中国版图。瑷珲条约还规定,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归中俄两国共管,实际上是归俄国控制的一种托辞,这一片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被划走。当时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经过任何战争便划归了沙皇俄国。</b></h1><h1><b> 清朝安定天下之后,关内的人口大量增加,剩余劳动力有很多想向关东谋生,为了阻止汉族居民北上,清朝在辽东还修筑了一道种着柳树的边墙称为柳条边由旗民看守,阻止闯关东的人过去。当时的人形容黑龙江流域百年之间都是一派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景象。在黑龙江下游千里之地,只有一两个临时行署(每年夏季三个月办公,除此之外则关闭行署)和一些人口较少的村屯,一个驻军点也没有,仅在国境线上专门立有守边部队每年或每三年前去巡逻的“巡逻鄂博”等界标。外兴安岭一带边境由布特哈打牲总管于每年六月间派章京等率领兵丁,按规定路线至外兴安岭河源处巡察,察毕回报总管,转报将军,每三年则派出副总管等率领兵丁于解冻后由水路至外兴安岭巡察一次。黑龙江官兵的守边任务就是每年到黑龙江上游巡查一次,每三年到外兴安岭巡查一次,每年在解冻季节乘船到黑龙江下游收一点皮毛税,后来是数年难得去一次下游地区。黑龙江南岸清军的主要驻地瑷珲城,也只有士兵1000人左右。</b></h1> <h1><b>在满清人看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及海参崴是他们先祖起源和生活的地方。明朝的时候,海参崴还是化外之地,为女真族后金所占据。明朝灭亡后,后金就离开了那片贫瘠的土地,南下进入山海关攻陷北京入主中华。但在满清族人心目中,这块土地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汉人是严禁进入此地的,给沙俄留下了可乘之机。</b></h1> <h1><b>苏联历史学家无视历史事实,说江东六十四屯相当于中国的“租借地”,对俄国是“不平等的”,似乎中国居民居留权和中国政府的管辖权是中国强加给俄国的治外法权,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俄中之间侵略与被侵略的原则界限。六十四屯原是中国固有领土。我六十四屯人民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开辟了自己的家园,理所当然地应当在这块土地上永远生息繁衍下去。俄方谈判代表同意保留中国居民的永远居留权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且事实上这些居民确给俄国殖民者以巨大的经济利益。它与帝国主义国家在国外强占的租借地毫无共同之处。普罗霍洛夫所谓“租借地”之说,无非是妄图证明沙俄霸占江东六十四屯的强盗行径,反而是“正义”的。</b></h1><h1><br></h1> <h1><b>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划定边界时,由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签订《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放弃该地之治权。江东六十四屯这一地区目前由俄罗斯阿穆尔州治理。</b></h1> <h1><b><i><u><font color="#b04fbb">图中:对应变化的彊域面积,当时在位皇帝及对应的年份。</font></u></i></b></h1> <h1><b>三、语言与文字</b></h1> <h1><b> 满族有语言满语和文字满文,中国北宋时期,满族的前身女真人逐渐强大,并灭北宋入主中原,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女真文字, 女真文字后来由于金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最后在明末彻底消亡。满族形成后并没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并与蒙古结盟后,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写自己的口头语言创造出来的,到清朝后期,满族贵族逐渐汉化,已经很少使用满语,民国建立后,满族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到上世纪50年代,已经没有满族人会讲满语了。目前满族人通用汉语,能够正确使用满文,说满语的人都是些专家了。</b><br></h1><h1><b>现在中国北方满族人分布很广泛,例如在北京高校,满族学生的比例可以达到1/50。</b></h1> <h1><b>四、服饰与着装</b></h1> <h1><b>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b></h1> <h1><b>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b></h1> <h1><b>满族的发型,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b></h1> <h1><b>五、饮食与习惯</b></h1> <h1><b>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社会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了其饮食文化,其中皇宴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清代宫廷礼仪理所当然地突出皇帝的尊严,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b></h1><h1><b>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早膳多在早6时开始,有时也会推迟到早8时。晚膳多在12点至午后2点。用现代观念看,这应算是午餐。两次正餐之后,如果饿了各加一顿小吃。</b></h1><h1><b>清宫御膳主要由三种地方风味及菜系组成。满族菜是从小吃惯了的民族口味,各种肉类及野味、粘食饽饽、蘸酱菜等都是皇帝后妃难舍的;入主中原后,清宫沿袭了明代宫廷饮食特色,膳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数次南巡,苏杭菜点受到赏识并在宫中流行起来。</b></h1><h1><b>清代帝后们饮食喜好各异。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十分合理;光绪皇帝喜食海味菜,鱼翅、海参、海蜇、海带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备;慈禧喜食的菜肴有烧猪肉皮、清炖鸭舌和鸭掌、西瓜盅等,还喜食小窝头、炸三角等点心;溥仪对西餐颇感兴趣,曾在紫禁城内设置西餐厨房。</b></h1><h1><b>清宫筵宴名目繁多,从年初吃到年尾。除元旦、万寿(皇帝生日)、冬至三大节日筵宴之外,还有庆祝征战胜利的凯旋宴、笼络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鲜使臣和西藏贡使及蒙古王公等的招待宴,除夕宴、皇太后圣寿宴、皇后千秋宴、各嫔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孙的成婚礼宴、宗室家宴。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宴等。</b></h1><h1><b>注重养生保健康,追求长生不老。乾隆皇帝经常服用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健脾滋肾状元酒,晚年还常吃“八珍糕”。慈禧中年后开始饮如意长生酒,此酒除风祛湿,化食止渴,疏通血脉,强筋壮骨,是保健佳品。</b></h1> <h1><b>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地,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皇室入关,也带到了北京城。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因此,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凝聚力,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清统治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学为“正学”,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面,以此来加强满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无论是清宫廷筵宴,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清宫廷饮食大多保留满族传统,饮食原料、物料仍以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每到年底仍例关外风俗行“狍鹿赏”:向满、蒙、汉八旗军的有功之臣颁赐东北野味。届时,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专门出售东北的狍、鹿、熊掌、驼峰、鲟鳇鱼,使远离家乡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身在异地,也能够吃到家乡风味。正如《北京竹枝词》中所写到的一样:“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b></h1><h1><b>但是,清代宫廷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风土人情、饮食时尚的影响。而且,清王朝统治者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强烈愿望,对天下的美味食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在以故乡“关东货”为主要饮食的同时,也效法明代宫廷以“尝鲜”为由,按季节征收天下贡品:江南的鲜鱼虾蟹,两广的瓜果蜜饯,山东的苹果,山西的核桃,直隶的蜜桃、鸭梨,陕甘的花皮瓜,新疆的奶子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的鲥鱼之贡。鲥鱼是生活在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季节性很强的鱼种,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洄游生殖。宋《食鉴本草》中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月余不复有也”。因此鲥鱼身价倍增,成为江南特产。自明代列为进贡皇宫的贡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网鲥鱼就要送皇帝尝鲜,宫廷即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盛会”,届时皇帝赐文武百官一同品尝。鲥鱼味道鲜美,但运送鲥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鱼打涝上来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陆运送抵京,并在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镇江到北京约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个时辰(四十四小时)送到,宫廷早已做好烹制准备,鲥鱼一到,既举行盛会。因此,为争取时间,送鱼人在途中马歇人不歇,只准许吃鸡蛋充饥。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圣尊。”</b></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饮食部分摘自“中国吃网”)</h3> <h1><b><u><font color="#ff8a00"><i>清12个皇帝简介</i></font></u></b></h1> <h1><b>六、汉族与满族</b></h1> <h1><b> 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如果完全一样的话,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了。 首先,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实存在),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B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40%左右,而汉族人中B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20%多一点。 第二,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被“汉化”了。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殊不知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这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 第三,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第四,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姓氏更改而成的。 第五,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的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b></h1> <h3><font color="#ff8a00">(文中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致谢🙏如有不妥、不当,请联系,必要时予以删除)</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