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5月11日下午,我们夫妻二人驾车自洪范池镇返回平阴县城,途经220国道平阴隧道时,看到天气晴朗,西下的太阳散发出万道霞光,非常美丽。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神往已久的平阴古八大景之一的石门晚照。于是,我过了隧道左转驶入老220国道,由北向南前行,经询问当地村民,在黑风口山顶右首处有一对石狮子处,有一条小水泥路,直通石门山。听村民说路比较窄,车辆不好调头,于是我们弃车步行,沿路翻过几道山梁,步行约两公里余,终于到达平阴古八大景之一的石门晚照地石门山。</p><p> 石门位于平阴县城西南15公里的停山头东南的石门山上。山南为东阿镇小屯村。山北为原刁山坡镇的大站村和站西村。石门为:高约3米,宽约5米,长约20.8米于商周时期,人工开凿的石洞隧道。石洞东西贯通山脊。</p><p> 此隧道为平阴通往东阿古城的咽喉要道,现在洞内底的石板路面上仍留有车辙的印迹,记录着2700余年的沧桑。小屯村西有商周时期寺邑故城遗址,卢子城遗址等。停山头山腰悬崖下有寺庙洞窟,古文化底蕴丰富。</p> <p>翻过了几道山梁,前面就快到了。</p> <p>三官庙背影</p> <p>三官庙东门</p> <p>三官庙碑</p> <p>旧志载:薄暮时,日光返照,赤霞从洞中透射,如长虹。旧志曰,“石门晚照”。为平阴古八景之一。</p> <p>石门晚照</p> <p>故城遗址碑</p> <p> 关于“石门晚照”,历代文人多有记述。唐朝大诗人杜甫游览齐鲁,在拜访“竹溪六逸”之一的张叔明时,作《访张氏隐居》诗二首。其一: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照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传说张叔明曾隐居石门山。</p><p> 明嘉靖甲辰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文选司郎中,河南左参政的平阴人何海晏游石门山时,曾作《石门晚照》诗:木落万山秋,石门晚照幽。残霞拂远树,斜日下荒丘。驱马穿云入,停尊待日游。平生耽野兴,到此倍淹留。</p><p> 明朝隆庆二年进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公元1545年--1607年),东阿镇人,因“读书贯穿经史,通晓掌故”,“学有根柢,词知典史”,曾编修《穆宗实录》。后入参机务。因忠厚平恕,刚直不阿,忤逆权臣张居正,遂称病辞官返乡。行千年古道中,恰遇连日阴雨,加上心情抑郁,作《石门古道》诗:风雨石门道,凄凄衣袖单。人家烟树隔,山径草花寒。萧索前朝寺,荒芜何代坛。千年来往路,立马一长叹。记录了当时的心情。</p> <p> 东阿镇位于济南、聊城、济宁、泰安四市交界处,是济南市的西大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晋国、卫国、鲁国交界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p> <p> 东阿古镇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为齐国谷邑,古谷城是齐桓公为嘉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为其设的采邑。汉置谷城县,南北朝时期,刘宋大明元年(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明洪武八年(1375年)东阿县城迁至东阿镇,至1947年东阿县政府移驻铜城,东阿县第一区(今东阿镇洪范池镇)划归平阴县。该地自古为九省通衢的御道,商贾集散重镇。</p> <p> 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之阴,东原砥平,故名平阴。平阴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p><p> 夏、商时期为有仍氏部族之北境,西周至春秋初期,为鲁之北境,春秋中期后属齐。秦属济北郡,西汉属兖州泰山郡卢县地。东汉建武初置平阴县,属济北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其地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属济北郡。</p> <p>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平阴县志》载:《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东周开始,周室衰微,只是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名义,但已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国群雄逐鹿,拉开了兼并争霸的大动荡之幕。此背景下,齐僖公与郑庄公姬寤生两国元首会面,签订盟约,史称“寻卢之盟”。</p><p> 《绪山东考古录》:济北郡卢县西南60里,有故石门。</p><p> 《水经·济水注》: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p><p> 《魏书·地形志》:济北郡卢县有卢子城。</p><p> 以上记述,充分地证明了石门悠久的历史。</p> <p>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平阴到东阿的石门古道,已经被山下宽敞的220国道所代替,成为了历史陈迹,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历史上文人墨客题咏石门的诗篇,确保留下来,被人们喜爱和欣赏。荣华成烟,名利化尘,古道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侵蚀,早已破烂不堪,但附近村民仍有时行走在古道上,运送庄稼或走亲访友。古道仍默默无闻的给人们带来便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