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暖人心

砚雲

<p>万花文化园发起人王树贵</p> <p>寻回那段要被遗忘了的红色往事</p><p><br></p><p> 1973年夏天,陕北高原娇阳似火。在延安白家坪小学操场上,全校师生聚精会神聆听我爷爷王正侯讲述红军当年闹革命的故事:他从1927年在绥德铁茄坪老家农民夜校第一次听老师讲1921上海建党到绥四师党支部发展马明方、杜衡、冯景翼、张肇繁、白作宾、崔风荣(崔子和)等入党;从崔风荣,崔曙光,崔田民等在铁茄坪成立农民协会到自己加入农民协会和青年团,开始参加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从村上成立党支部到1928年崔田夫、崔田民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操场上鸦雀无声,孩子们静静的听着我爷爷的讲述。最后我爷爷希望孩子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说完我爷爷眺望远方,陷入了深深地回忆……</p> <p>一,革命后代重走星火燎原路</p> <p>  为迎接建党(1921——2021)一百周年,万花文化园发起“不忘初心,星火燎原”活动,从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五地重走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这五个地方,简要地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壮大直至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搜集当年革命历史文物,挖掘遗失历史痕迹,收藏珍品,留给后辈和未来,见证不朽的革命岁月和辉煌贡献。树贵敬请您相约先辈灿烂足迹,不妥之处,请您批评指正。</p> <p>上海一一北京</p> <p>计划制作个性化纪念邮票和邮册</p> <p>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仅仅13人参加大会,最终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命运。</p> <p>1935年5月,中共西北特委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体制演变为联邦制。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抵达陕甘苏区。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变更对外名义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12月,中华苏维埃政权改国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宣布迁都延安。</p><p><br></p><p><br></p><p><br></p><p>&nbsp;</p> <p>1937年1月,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从那时起至1947年3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工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延安的.窑洞里,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华章。</p> <p>西柏坡,河北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于此,这里因此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p> <p>从1921年至1949年,从上海到北京,英勇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从而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p> <p>二,西北根据地创建之路</p> <p>读火种书,走创业路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p><p> 今年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危难之际,政府出台了许多务实措施,助推中小企业共克时艰,使我们受益良多,得到了很大帮助,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p><p> 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认真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实现全面小康,延安万花文化园发起沿"榆林地区一延安地区一铜川地区一渭南地区一西安地区一甘肃地区一宁夏"寻根铸魂之行活动,重温那苦难光辉的岁月,读火种书,扬正能量,不忘初心,戮力践行,筑牢爱国爱党之魂。</p> <p>中共绥德地委旧址</p> <p>计划制作个性化邮票和邮册</p> <p>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创始人之一</p> <p>李子洲</p> <p>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在京上学的陕西绥德籍学生李子洲积极投身于运动中,任学生集会游行的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晚被推举为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 5月6日,被推举负责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总务股的工作。1923年,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李子洲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p> <p>刘志丹</p> <p>谢子长</p> <p>高岗</p> <p>杜衡</p> <p>赵伯平</p> <p>王泰吉</p> <p>秦舞山</p> <p>习仲勋</p> <p>郭洪涛</p> <p>张秀山</p> <p>绥德四师</p> <p>一九二四年11月,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萌在绥德四师秘密建立陕北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绥德(四师)小组,直属北京区委领导,成员有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萌等,组长田伯荫。</p> <p>榆林中学</p> <p>陕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丰寨召开。</p><p>传承在路上</p> <p>南丰寨</p> <p>中共陕北特委在绥德张家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图为张家岔会议旧址。</p> <p>中共陕北特委在绥德合龙山古庙召开第三次特委会议。</p> <p>陕北特委高祁家坬会议旧址</p> <p>榆林红石峡</p> <p>绥德老君殿战斗遗址</p> <p>子长县杨道岇村</p> <p>子长县白庙岔旧址</p> <p>赤源县周家硷会议旧址</p> <p>1927年10月12日,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等在清涧率领原石谦旅举行起义。起义部队转战延川、延长、宜川、韩城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后辗转北上,在陕甘边豹子川失败。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 <p>安塞兴隆寨战斗遗址</p> <p>西北军委、西北办事处驻地一瓦窑堡</p> <p>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一花石砭</p> <p>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代理书记崔田夫</p> <p>甘泉劳山战斗遗址</p> <p>宜君杨店子陕甘游击队在这里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p> <p>华池县阎家洼联席会议旧址</p> <p>中央陕甘边区特委在荔园堡举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图为张岔军政干部学校旧址。</p> <p>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p> <p>陕甘游击队成立后,为建立和扩大革命武装,在陕甘军阀部队中从事兵运工作的共产党员,相继发动起义。</p><p>两当起义指挥部旧址</p><p><br></p> <p>华池县南梁寨子湾</p> <p>华池县寨子湾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驻地</p> <p>耀县照金</p> <p>吴起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这里。</p> <p>传承在路上</p> <p>三,重走转战陕北路</p> <p>延安一一吴堡</p> <p>计划制作一批个性化邮票和邮册</p> <p>我们重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之路,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光辉和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心心相印的群众路线光芒。</p> <p>王家坪革命旧址大门</p> <p>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毛泽东自延安王家坪出发,依依不舍的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征途,幷指挥全国解放战争。</p> <p>  青化砭蟠龙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共歼致1.4万余人,成功的打击了胡宗南集团,基本稳定了陕北战局,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胜利信心,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进攻奠定了基础。</p><p><br></p><p><br></p><p><br></p><p> </p><p> </p><p><br></p> <p>蟠龙镇街</p> <p>  1947年3月18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离开延安。经过桥儿沟、拐岇、崖里坪、李渠、周家湾、姚店向北、清水沟、白坡、白坪、青化砭、朱家河、土洞沟、孙崖、后河家沟、吕家、鲍家河、英沟、鲁家河、曹家屯、贺家渠、樊家川、余家塔、麻圪凸、急行军140里,于次日凌晨到达延川县刘家渠村。毛泽东、周恩来刚下吉普车不久,敌人的飞机就来低空盘旋,俯射子弹,将汽车挡风玻璃打碎,坐椅上打了两个洞。</p><p> 在刘家渠,毛泽东在刘月吉家里。刘月吉家有坐西北向东南两孔石窑洞,毛主席当时住在一人边第一孔窑洞。</p> <p>传承在路上</p> <p>  8月3日,毛泽东及中央前委机关从青阳岔出发,经总关口、标杆山、中青湾、大水沟,来到横山县小水沟村。毛主席居住在李子仁家。图中第一院右起第 二孔窑洞即为毛主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8月4日下午,毛泽东离开小水沟,前往横山县肖崖村。</p> <p>传承在路上</p> <p>  11月22日下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经刘家用岔、前王家坪、 桃花峁、东白家沟、、 李境劳、巩家沟,行程30里,到达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在杨家沟一直住 到1948年3月21日,历时4个月,是转战陕北期间留住时间最长的地方。</p><p> 杨家沟纪念馆资料载:毛主席在杨家沟居住的是当时马氏地主集团马醒民家的庄园。杨家沟马氏庄园以扶风寨为主,占据数十个山峁沟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全国最大的地主集团, 拥有最大的窑洞庄园,极具历史、艺术、学术研究价值。庄园以窑洞为主,其建筑形式主要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室倒座厅房”窑洞四合院。规划建设有龙眼(南北炮台),龙角(观台),龙嘴(圪凹水井),“新院”为“九龙口”。代表马氏庄园营造最高水平的本村留学生马醒民,1929年亲 自设计监修的新院坐落在“九龙口”山峁上,暗喻九条龙、穿廊挑石明雕石龙八条,无独有偶,历史在这里巧合,新院成为天子骄子毛泽东的旧居。新院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体, 既体现了西方建筑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之雄伟,堪称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南北扶风寨外围均建成双套城墙,各设两道城门。南城门为“马冀村”门和“扶风寨”门。内有供水排水设施,讲堂祠堂、戏院广场,统-规划、 依山造势、功能齐全,俨然如歌建万世之基的小社会。</p> <p>米脂县杨家沟</p> <p>楊家沟旧址</p> <p>邱家坪旧居</p> <p>传承在路上</p> <p>毛主席来到吴堡刘家坪村准备东渡黄河,这是毛主席结束“延安时代”住的最后一孔窑洞,也是告别他生活、工作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的陕北时,最后睡过的一盘土炕。</p> <p>四,一个村庄的红色记忆</p> <p>绥德县崔家湾镇铁茄坪村</p> <p>红星照耀铁村:红,指革命,星指将军星、文曲星。铁村,指铁血之村,也是指村名。我要写好《永不灭的火种书》免费提供3000本,来教育下一代,学习他们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心血和汗水,学习他们为革命、战斗、光荣、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勉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p> <p>宁死不屈的县委记崔文运</p> <p>舍生忘死为革命 尽忠报国留英名崔曙光</p> <p>英 烈千秋</p><p>在铁茄坪 14 位烈士中,最震撼人心的莫</p><p>过于崔曙光、崔文运、崔正富这三位革命烈士</p><p>的英雄壮举。</p><p>除此之外,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英勇献身</p><p>的铁茄坪村籍的革命烈士还有:崔岗、崔正杰、</p><p>崔树荣、崔树英、崔正德、崔禄合、崔天赐、崔崇</p><p>厚、崔云厚、崔世伟、崔占云。</p><p>这些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p><p>人冰冷的铡刀和黑洞洞的枪口,无所畏惧,大</p><p>义凛然,坚贞不屈,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践行了</p><p>入党誓言,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我</p><p>们伟大祖国的解放事业,他们舍生取义的大无</p><p>畏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p><p>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p><p>册,彪炳千古!</p> <p>中共陕北省委会秘书长崔曙光</p> <p>将 军 摇 篮 </p><p>令人自豪和荣耀的是,从铁茄 </p><p>坪村走出了崔田民、崔文斌、崔 </p><p>军、崔世芳 4 位将军。他们不仅为 </p><p>铁茄坪村赢得将军村的美誉,更 </p><p>为绥德汉树立起了新标杆。</p> <p>开国将军崔田民</p> <p>少将崔文斌</p> <p>少将崔军</p> <p>少将崔世芳</p> <p> 革命 楷模</p><p>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经过几十</p><p>年的革命洗礼,培育出崔田夫、崔正</p><p>冉、崔德权、崔世俊、崔正岭、崔德行、</p><p>钟仰高、刘汉民、崔正虎、崔正勤、崔</p><p>如胜、崔世林、黄小珊 13 名省地领导</p><p>干部,他们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解放事</p><p>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卓</p><p>越的贡献。</p><p><br></p> <p>陕北特委书记崔田夫</p> <p>宁折不弯忠于党 侠肝义胆爱人民崔正岭</p> <p>陕北游击队五支队队长崔正冉</p> <p>无定河桥边石栏扞</p> <p>难忘的时刻&nbsp;&nbsp; 永远的记忆</p><p>&nbsp;</p><p>远近闻名的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革命的故事,被人们赞誉为红色的土地,革命的堡垒,将军的摇篮,人才辈出的宝地!这就是我的故乡--绥德县崔家湾镇铁茄坪村。 &nbsp;&nbsp;&nbsp;</p><p>2017年10月21日,回绥德老家,当走到十九洞桥时,脑海里瞬间浮现出70年代的情景,祖父带我回老家,四大爷赶着毛驴车前来接我,走到无定河大桥时,他深情地说:“这是永定桥,也是无定河桥,也叫十九洞大桥。当年,你祖父和你二大爷、三大爷都闹革命去了,我是最小的,排行老四,留在家里照看老人。1936年初春,国民党绥德第二督查专员公署派人把我抓到修桥工地劳动,当时动用数千民工,轮流修建,(挖桥基、用草绳、打木桩、沙袋将水分流拦挡,用手抱、用肩扛、用背背石头、巨大石头多人抬等),用白矾水和白灰凝固桥柱,做好了一边以后,在做另一边,在修桥的过程中不但吃苦受累,还要挨监工大麻子的鞭子,用无数人的泪水与汗水才修建成了今天的“无定河大桥”,我祖父说,桥是1936年5月开工建设,1937年10月建设完成。是由国民党的杭毅、汤恩伯、高桂滋、何绍南等带领修建的大桥,是绥德人民勤劳修建的无定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桥。</p><p>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以“昆仑纵队”命名的党中央机关撤出延安转战于陕北高原的千山万壑之中。是年九月,“昆仑纵队”辗转到绥德无定河十九孔桥(今龙凤桥),尾追的国民党部队已至清涧石咀驿,由于军情紧急,中央警卫团急告毛泽东主席:为确保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的安全,建议利用深秋无定河水上涨、水流湍急的自然优势,立即炸毁十九孔桥,以确保万无一失。但毛泽东表示,桥是人民群众的通道,绝不能炸毁。当即下令警卫团在桥东的残石碑上写道,“毛泽东由此向东”的标记,当尾追的国民党军赶到此桥时,将领刘戡面对 “毛泽东由此向东”的碑石,百思不得其解。误入其途,其实当时毛泽东就是“由此向东”了……。时过境迁,此桥铭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更让人们永远追忆着毛泽东主席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爱民情怀。此桥经历过历史风雨和多次自然灾害,特别是2017年7月26日洪灾的考验,仍旧巍然屹立。让绥德人民世世代代怀念毛泽东主席。</p><p>&nbsp;&nbsp;&nbsp; 在我自发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寻革命先辈们留下的足迹、理解革命星火燎原之理、感悟人生真谛’努力奋斗、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献上微薄之礼”的活动日子里,我來到了陕晋分界的黄河岸边。这里曾留下我爷爷和他的战友们、还有我父亲过往的战斗足迹。望着汹涌巨浪滔滔不绝奔向远方的黄河之水,过去了几十年的往事,渐渐地又在我记忆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浮现了出来……</p><p>如今时遇繁荣昌盛的新时代,重返绥德故乡,沿着桥头,醒目的“红色绥德彪炳千秋” 入木三分,诠释着这座桥悠久的历史,护栏石碑上镌刻着崔文运、崔曙光等1455位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爷爷的大姑舅崔文运(人称大老崔)、二姑舅崔田夫(人称二老崔)的光荣事迹萦绕在我的心头,刻骨铭心。我会把他们的光荣事迹拍摄成微电影和历史记录文献片写好《永不灭的火种》书,歌颂老一辈的丰功伟绩,秉承老一辈的无私奉献革命精神,教育下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传承绥德老红军的家训和家风,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国效力。</p> <p>无定河十九洞大桥</p> <p>老家魂牵梦绕的地方</p> <p>渴望</p> <p>革命自有后来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