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中的秘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环境描写

hhhhh_x

<p>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在这本小说中,环境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那这些描写都起到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吧!</p> &lt;社会环境&gt; <p>在第二段开头中写道——</p><p>喧闹的、充满着兴奋和喜悦的日子过去了。城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孟什维克和崩得分子所盘踞的市参议会上,那面飘扬的红旗在告诉人们已经发生的变动。其它一切都和往常一样。</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段写了在沙皇被推翻后,城市的模样,将城镇作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反映了当时隐藏在红色下依旧灰色的社会背景。我们仿佛能够透过文字看到当时正在哀叹着的人民。</span></p> <p>在第七段中,也有描写到——</p><p>小城周围遍地是战壕,到处是带刺的铁丝网,整整一个星期,这座小城总是在隆隆的炮声和清脆的枪声中醒来或睡去,只有在深夜才安静下来,偶尔有一阵枪声划破夜的寂静,那是双方的潜伏哨在互相试探。</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段描写到战火,硝烟,写出了当时的战乱,人民的不安,以及时局的动荡。同时,揭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的危机四伏、战火不断。作者在叙事之前勾勒的环境描写反映了社会背景,以及军事力量、政治局势的变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社会环境主要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也为理解文章主旨起到很大的作用。</span></p> <p>在第一段中,描写保尔打工的地方的描写就是一处——</p><p>1.洗碗间里忙的一塌糊涂,桌子上堆着一大堆碗碟和刀叉,几个女工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不住的在擦这些餐具。</p><p>2.洗碗碟的大锅里,开水正冒着蒸汽,弄得整个屋子热气腾腾的,保尔刚进来的时候,女工们的脸都看不清楚。</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写出了保尔打工的地方的环境艰辛,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可怜。</span></p> &lt;自然环境&gt; <p>这儿什么也没改变:还是那一排排剪得整整齐齐的覆盆子灌木丛,还是那像几何画一样的、两旁种着她母亲喜爱的三色堇的小径。花园里一切都是整洁的,到处都可以看见一个有学问的林业家的呆板派头。这些整齐的、图案似的花径只能引起冬妮娅的腻烦。</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段是对冬妮娅家庄园的描写,写出了庄园的整齐,规整,但是,像几何画一样的庄园在冬妮娅眼里却是呆板派头,可以看出冬妮娅内心对拘谨的生活的厌恶,对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span></p> <p>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段是对深秋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里,作者借助对秋日的森林的描写,渲染了沉重、凄凉的气氛,为描写工程队艰难的处境做铺垫。</span></p> <p>在第五章中写道——</p><p>1.乌云犹如远方,大火腾起的滚滚浓烟在蓝黑色的天空中缓缓浮动,渐渐靠近一座穹顶,便用浓重的烟雾把它遮挡起来,穹顶变得模糊不清,仿佛给抹上了一层污泥,而不断逼近的乌云仍在不停给它上上色,越来越浓,昏黄的月亮发出微微颤动的光,随即也沉没在乌云之中,如同掉进了黑色的染缸。</p><p>2.春天化冻以后,路上的泥泞还没有干,车辙里积满褐色的泥浆,公路宛如一条黑灰色的袋子,朝右边拐了过去。</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在这两句中,环境的颜色逐渐灰暗了起来,并且描写的景物也是了无生气的。也同时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保尔内心的孤独和苦闷。</span></p> <p>在第九章中,描写道——</p><p>河面上,一艘拖舵的轮翼疲倦的拍打着水面,拽着两艘大肚子驳船,慢悠悠地从巨大的桥孔里钻出来,逆流而上。公园和周围的一切都被落日的余晖镀上了一层金,房屋的玻璃也和火一样通红。</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里写的是保尔和冬妮娅的最后一次交谈,景物中写到“落日”,也同时暗示了保尔和冬妮娅两人最后的结局。</span></p><p><br></p><p>第十一章写道——</p><p>暴风雪突然袭来,灰色的阴雨布满天空,,低低的压着地面换缓缓移动,大雪纷纷飘落下来,晚上挂起了狂风,烟囱里发出呜呜的怒吼。</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这里写的是在工作前一天晚上的暴风雪,写出了暴风雪的猛烈,也同样写出了工人们第二天工作的艰辛,困难,不易。</span></p><p><br></p><p>还有一段描写道——</p><p>在离车站不远的地方立着一个石头房子的骨架里面,一切可以搬动或拆卸的东西都被都被匪帮抢走了,炉灶的铁门,变成了大黑窟窿。门窗变成了张口的大洞,冲破屋顶的窟窿里看的像圆子,唯一残留的东西就是四间房子里的水泥地面,每夜,那400个人就穿着给雨淋透了的和沾满了泥浆的衣服,躺在这块地上睡觉,大家都在门口领衣服,一试穿衣服上留留下来,大家都使劲咒骂着这坏天气和泥泞,他们在铺着薄薄一层麦穗的水地上紧紧的系着,竭力想用体温来互相取暖,衣服冒热气了,可是他从来没捂干过,水顺着窗子的麻袋流到地上。</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在这一段中写社会环境的复杂,则表现出新政权刚建立时特有的艰辛,保尔和他的战友就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经受了考验,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写“石头房子的骨架”“残留的水泥地面”,突出了居住条件的恶劣;写筑路工人“用体温来相互取暖”,表现了他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作者细腻地描写环境,正是为了深入刻画人物性格。</span></p><p><br></p><p>“已有9个人开了小差,几天之后,又有5个人逃跑了。”从侧面反映筑路条件的艰苦。“有一天晚上,火车没有从城里运来面包。”说明粮食缺乏,筑路工人眼看就要受到饥饿的威胁。“铁路管理局通知说,已经没有枕木了。”</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说明筑路面临停工待料的危机。</span></p><p><br></p><p>然后,在第二部分的第三章中,有一段对烈士公墓的描写——</p><p>保尔不知不觉的走到了树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下脚步,在它的右边是阴森的监狱,有一道高高的尖头木栏栅栏,把它和森林隔开,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p><p>……</p><p>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在坟墓4周摆上了用棕树枝编成的花环,仿佛给这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篱笆,陡坡上笔直的松树高高耸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文章开头渲染了阴森、冷清、肃杀的气氛,这是敌人严重破坏留下的创伤和痕迹。和下文写的革命胜利、大地春回相对照,显示了烈士牺牲的意义,突出了中心。 绿茵似的嫩草铺变了峡谷的斜坡,带给人无限希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后,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它带我们领略了时代的变动以及人物的心情,它都是在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给完整无缺的故事内容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这也就是环境描写最大的秘密所在。</span></p> <p>小组分工——</p><p>材料搜集:刘治平,刘广贤,唐浩洋,黄思涵</p><p>图片搜集:唐浩洋</p><p>编辑:黄思涵</p><p>美篇:刘广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