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武汉长江大桥(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p> <p>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p> <p>武汉长江大桥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线路全长1670米,主桥全长1156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为1.38亿人民币。</p> <p>195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203次政务会议,会议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并采用苏联交通部鉴定意见正式批准了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号召中国全国人民支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p><p>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中国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动工建设。</p><p>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竣工;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p> <p>设计参数</p><p>武汉长江大桥共计8个桥墩,总长1670米,其中,主桥长1156米,共3联9孔,每孔计算跨度为128米;左岸引桥长303米,共17孔,每孔跨度为17.2米,右岸引桥长211米,跨度共2种,分别为17.2及16.0米。大桥共2层,其中下层铁路桥宽14.5米,上层公路桥宽22.5米,桥头堡共7层,桥头堡起平面尺寸为15x32米,高35米。桥上层公路人行道边缘石间宽18米,两侧人行道宽2.25米;铁路复线量轨道中线的间距为4.1米。</p> <p>施工技术</p><p>武汉大桥采用了管柱钻孔法,主要内容如下:</p><p>针对武汉长江大桥在沉箱施工中所面临的困难,前苏联康坦斯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提出一个大胆的创意,摒弃当时设计的气压沉箱法,采用钻孔深桩基础,利用苏联煤矿竖井施工的缆绳冲击钻机,悬吊十字形钻头一起一落,利用钢丝绳的扭动,使得绳的末端在钻头顶部一个圆窟窿中,不断地向一个地方旋转微小的角度,在坚硬的岩石中砸出一个圆孔来;各种岩石的抗撞击能力较抗静压的能力弱10倍;岩石破碎后,用泥浆将钻渣悬浮起来,隔一段时间用取渣筒清孔;设备相对于旋转式钻机简单,动力不大。将这一事实方法一直到桥梁基础中来,在深水急流中下承并稳住一个直径较大的钢筋混凝土管柱圆筒,插道岩面,钻头一级缆绳在圆孔中起落,桶内形成泥浆,钻渣浮起溢出,将岩石冲砸成一个神圆孔后,清楚残渣,下方钢筋笼,灌注水下混凝土,将管柱于岩盘紧密在一起;全面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深水筑墩“管桩钻孔法”。</p> <p>图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