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小·数学】设计高质练习,力求精准高效——数学组教研活动

浅蓝深蓝

<p>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精准课堂的理解与把控,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研学氛围,在精准目标定位、精准资源筛选活动后,绿地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次以“设计高质练习,力求精准高效”为主题的教研活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次数学组教研活动,首先由五年级数学组赵雪廷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赵老师这节课导入环节非常精彩,从有趣的猜谜引入,到直观的几何图形的转化,再到抽象的数的运算的转化。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已学习了“转化”的方法,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息与期待。</p><p><br></p> <p>  赵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紧扣转化的本质,每道练习题都注意渗透:在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转化?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中变与不变的思想,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一步步深入,策略在体验中一步步形成。</p> <p>  本节课设计的任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针对学生易错的习题,让生生间相互探讨,在出错中找到正确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练习的操练达到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近而使知识上升到能力的水平。</p><p> </p> <p>  通过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学生乐于思考,师生配合默契,整体学习效果很好。</p> <p>  赵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求图形的面积时的转化,到计算中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转过的策略提供更多的感性体验,逐步升华了学生的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p> <p>  接下来,由四年级数学组的张冠老师执教《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张老师从学生热悉的体育活动人手,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法计算的问题,并由此引入加法运其律的学习,既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素加法运算律的兴趣,激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p> <p> 教学中,以“问题情境一提出猜想一举例验证-获得结论 字母表示”为线索,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具体的活动,自主地发现加法交换律。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p> <p>  在巩固练习时,张老师在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意义的基础上,加强加法的竖式计算,并要求学生验算,进一步强化了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张老师针对如何区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设计了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解决问题,并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体会到先把整十或整百的数学想加,可以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让学生体会简便算法的合理性,初步感受运算律实际应用价值。</p> <p>  本节课,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加法结合律的活动线索和加法交换律基本相同,由于加法结合律相对比较复杂,学生表达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得出(28+ 17)+23=28+(17+ 23)的等式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适当归纳等式的特点,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并呈现两组同结构的算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丰富对加法结合律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帮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规律,体会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并自主归纳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获得对加法结合律的主动建构。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机会,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刻体验归纳数学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p> <p>  针对本次观摩的两节课,数学组全体教师利用下午集体备课时间,一起分享听课收获,交流经验。针对不足之处,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教研活动中大家积极发言,主动讨论,对某一环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这样的教研活动形式,大家一致认为比较有目的、有实效,能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给大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和研讨的平台。</p>

学生

加法

交换律

结合律

数学组

活动

转化

教研

归纳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