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军号凝聚家国情怀

木公

“这是我爷爷杨贵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时用过的军号,我们一家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爷爷的心愿是要我们把它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刚刚听了肖局长的一番话,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军军号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今天代表我的兄弟杨庭生、杨炳生、杨钱生,把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捐献给政府。”杨贵旺的孙子杨禾生对笔者说道。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2020年5月12日下午,红军军号捐赠仪式在葛源镇关田村水口村民小组杨禾生家里隆重举行。县文旅局局长肖建林、县委党史办主任邱贵红、县博物馆馆长徐宗发、葛源镇副镇长姚春旺、关田村委会主任陈春根等单位的领导及杨禾生的家人共二十余人参加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上,县文旅局局长肖建林感谢杨禾生一家人的无私将其爷爷留下的红军军号捐赠给县博物馆表示感谢,县博物馆将永久珍藏。红军军号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为我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又一件珍贵实物。 杨禾生的大伯杨和兴小心翼翼地将珍藏了几十年的红军军号,并为红军军号系上一块崭新的红布,双手交到肖建林手中。随后,肖建林将《捐赠证书》交到了杨和兴手中。 县委党史办主任邱贵红,将刊登了《永远的军号》一文的《党史文苑》杂志赠送给杨和兴。 邻居们听说杨禾生捐赠红军军号,都来到他家,再次看看红军军号,有的邻居还拿着军号,学着当年红军吹奏军号的样子进行模拟。虽然时隔几十年,军号没有当年那么嘹亮,但还是能够发出一点声音。 在捐赠现场,杨禾生的大伯杨和兴向在场的人讲述了红军军号的故事。他告诉我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父亲的哥哥杨水旺参加红军,担任司号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吹响冲锋号时不幸中弹牺牲。得知哥哥牺牲的消息后,父亲杨贵旺来到哥哥杨水旺生前所在的连队,强烈要求参加红军。第二年,父亲如愿以偿,成为闽浙赣军区少年模范团的司号员。之后,在红军北上抗日后,父亲杨贵旺和省委机关的干部战士成年累月苦战于崇山峻岭之中,茅草密林之间。那年冬天,坚持在磨盘山的部队被打散了,父亲在半夜里冲出重围辗转回到老家。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他把军号包好藏在后山一个隐秘的岩洞里,隐姓埋名外出谋生。 1949年5月,得知家乡解放了,流落外地的杨贵旺终于回到了家乡。久别重逢之际,父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冲上后山取出了当年的军号。他坐在后山的巨石上,痛痛快快地吹了半个多时辰。解放后,父亲杨贵旺吹响手中的军号,激励着大家参加家乡的建设。每逢重大活动和节庆,村里总会请杨贵旺吹上一段军号、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br>弥留之际,父亲杨贵旺握着这把军号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床前的三个儿子:“一定要把军号保管好,一代代传下去。” 县文旅局局长肖建林与杨贵旺的大儿子杨和兴交谈。 县委党史办主任邱贵红将《党史文苑》杂志赠送给杨和兴。 县博物馆馆长徐宗发向杨和兴介绍捐赠证书。 珍藏一把红军军号,凝聚了对历史的铭记;<div>捐赠一把红军军号,表达了一种家国情怀。</div><div>相信,杨贵旺珍爱的军号一定会成为当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实物,那嘹亮的军号声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div>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