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山水道问禅</p><p>图片:王辉 王振南 雪儿</p> <p>庚子年五月初夏,跟随屈杰老师一行走进洪市镇“山水道生态山庄”,问山问水问禅道。</p> <p>孟夏之始,天地清明,万物并秀,山水道依山傍水,抬眼青山葱茏,苍翠连绵,绿水如镜台,水积坡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野渡无人舟自横,篱落幽幽似江村。 村居古朴天然,房前屋后茂林修竹,格桑花微笑摇曳在庭院,篱笆栏爬满了藤蔓,好一处清静雅致“世外桃源”之所,第一眼见是喜欢,第二眼见是心动,第三眼见想长相厮守“以身相许”,恨相逢太晚也。这不也正是我心中的“田园沐歌”啊:我想有个家,结庐修篱在幽境,抬头见青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小院石径满庭花,屋后种着清风和菜畦……</p> <p>遣词造句之人,笔下的文字,天地万物,四季变迁,“风、花、雪、月”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怀色彩,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因一场山间阵雨,竹檐听雨妙趣生,如笛如诉不疾不徐,音律缓而净,似扯开一帘水烟凝碧的锦帛;山间繁木、村宿、陂塘、竹亭都笼在雨里,若打开一幅烟墨葱蔚的画卷。</p> <p>“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p> <p>宋人方岳的《听雨》,描写了自己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现实世界的喧嚣不复存在。梦里长出了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这样的听雨境界,一个“静”,一个“宁”,甚是绝妙极了。</p> <p>对我们红尘俗人来说,初夏绿树荫浓,暂忘尘世纷扰,暂离谋生之苟且,静对一帘青山,静心听雨,自也惬意心旷神怡。</p> <p>“帘外雨潺潺”,以“雨”为题的飞花令在屈老师的引领下吟诵开来,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从南唐后主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到宋代柳永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到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p> <p>中华古诗词之大美,穿越冗长的岁月,吟在口中,美在心里,自带暗香,荡气回肠。</p> <p>雨过天晴后,山庄更显秀丽清新。山庄主王辉老师是一位略带忧郁气质,高大帅气又多才多艺的诗人,形貌似日本的“三浦友和”,他的网名特别富有诗意:诗人的农场,一听就是一个有情怀有故事的人。</p> <p>山庄岁月长风浩荡,累的时候他蹲在路上看蚂蚁,看它们忙碌、看它们严谨、看它们有纪律地过着“自由的生活。看它们带给自己心灵的骚动;他细心拍下十几斤重的鸭子展翅飞翔划过天空的优美;他用镜头记录下一只松鼠和麻雀打架的过程,内心有童趣的人,处处都是风景;农场的诗人在现场与理想中挣扎,他是滚滚红尘中一位不同凡俗的优雅行者,他喜欢山水,融入自然。他喜欢的终是“放牧笛声远”的田园写意,是“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的自由随性,是“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自在闲适……</p> <p>他从繁华都市回归静守山庄九年,已经写下一百多万字的散记、明翰诗歌及王船山研学文稿,屈杰老师与王辉老师同道中人,颇惺惺相惜。屈杰老师赞王辉老师是现代版的“陶渊明”,是国内版的“大卫梭罗”。1845年,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著名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响誉中外 。参禅悟道潜修行,山水能作大文章,古往今来,成建树有成就之文人雅士,多寄情山水静心研学而蓄势待发,盛名流芳,王辉老师是也。</p> <p>“山水道”之意源于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无为”常与“自然”等同,也就是遵从自然规律,不刻意为之。</p> <p>她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农场了,她代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这儿,一切都是原生态的。这里的稻谷、蔬菜、水果、树木全是自然生长,不施化肥、农药、除草剂;这儿的猪、羊、鸡、鸭、鱼等全是自然放养,不喂饲料,一切回归到原始状态,不用担心激素、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困扰我们的问题,一切都可以品尝自然的味道。</p> <p>在这儿,山是首诗,水也是诗,风雨谱曲,鸡鸭争鸣,波光潋滟,垂钓悠闲,落霞向晚,捧卷品茗,松下抚弦,触手可及的四季更迭;日暮晨昏鸟语花香,在山水道,山水悟道,此中有真意,忘机,忘机,相顾已忘言。</p> <p>在参观山庄“西乡博物馆”时,更惊讶佩服于王辉老师在经营农场的同时,同时进行着当地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创办了乡村私塾——西乡书院,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的场所。</p> <p>他的“西乡博物馆”,大量收集这块土地上的旧物古书,农耕器具,牌匾石碑,毛主席最早的“五古”诗体“挽”易冒陶的书信,也得以完好地保存,同时还收藏着我们大书法家曾熙的墨宝,这对追根溯源,保存文物古迹有非常重大的意义。</p> <p>佛教禪宗《指月錄》青原惟信禅师曾对门人说:“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参禅悟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三重境界,回味无穷。</p> <p>山水道问禅、品茗,畅谈甚欢,不知不知不觉夕阳西斜,回程时屈杰老师有感而慨: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群贤毕至。聚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而我们今日山水道之欢聚,且吟且诵,且踏且歌与昔年王羲之等形颜之欢愉,精神之舒畅有过之而无不及也。</p> <p>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年光惊鸿,日辰尤短,寄万物以深爱,叹岁月之须臾匆匆。简素,自然,往往有着治愈人心的力量,想来人生最大的奢侈富足,并非全来自物质的丰硕,而野鸟数声,闲云两片,心境悠然,便无一物不顺,无一事不快。</p> <p>此,也为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