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做不了官?

罗璘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大凡能识字者,无不读过、背过、听过李白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站在唐代诗歌最高端、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千百年来,他的诗句如同中国文化浩瀚星空里璀璨的星辰,一直在闪耀着永恒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哪一句不是经典,哪一字不是珠玑琅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李白地下有知,千百年来后人把他当成“诗仙”来纪念,他一定会笑得很尴尬,因为,当官才是他一生的追求,写诗只是他的“副业”和“业余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白一生孜孜不倦追求当官,与他的出身有关。李白姓李,祖辈与唐代皇帝有渊源,也就是说,他有皇族基因。另外,李白出生在富商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但是古代中国“重农轻商”,商人虽然拥有财富,社会地位却极为低下,《唐六典》明文规定,工商之家不得入仕。这也意味着,李白的科举之路被制度封堵了,要想进入官场,必须通过其他途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考个状元封个官什么的,但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让他“天生我材”,也正因为如此,他认定“必有用”,他立志要做官,而且一定要做大官,最好是当宰相去“平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白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为了实现自己当官的梦想,他二十多岁便离家出游寻找机会。没有科举的渠道,就必须走捷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有个政治人物叫做韩朝宗,别名韩荆州,是官场元老,他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推荐提拔了不少优秀人才。当时有“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说法,说明他是个伯乐型的官员。正在湖北襄阳漫游的李白知道后,便写了一封自荐信给韩朝宗,这就是千古传读的《与韩荆州书》。文章一开头是这样写的:“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意思是说,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写这封信时,李白33岁。</p><p class="ql-block"> 自荐信开头便排宕而出,破空而来,其希望韩朝宗赏识、引荐之心就显得非常迫切。尽管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文采飞扬,但是眼光老辣的韩朝宗不为所动,连个回信也没有。其中原因一是因为李白这封信写得太狂,摆出一副和对方平起平坐的姿态,一点求人的意思也没有,二是韩朝宗对李白没有好印象。《与韩荆州书》这篇自荐信没有成就李白,只是成为后人阅读传颂的优秀佳作。所以呀,一个人纵有万般才气,不管在什么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谦恭和尊重别人,甘当铺路石,甘拜人师,有了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才会有下一步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其实,李白一生有几次从政当官的机会,但由于李白自身原因没有获得成功。我们还是可以从李白的诗歌里,悟出一些原因。</p><p class="ql-block">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这句诗出自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也是他第一次有了从政机会时的心情写照。42岁那年,由于好友、道士吴筠及玉真公主的荐举,被当时的唐玄宗皇帝接连三次下诏入长安任职,李白喜出望外,于是便留下了这首诗。你看看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欣喜若狂,多不稳重,还要说“我辈岂是蓬篙人”,把自己不当“蓬篙人(草野之人、老百姓、平凡人)”,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干部听见自己要被组织提拔了,还没有谈话、没有走完组织程序、没有任命,就开始到处张扬嚷嚷、到处宴请宾客、处处以官员身份洋洋得意一样,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就是问责或者政治前途戛然而止。42岁的人了,目无组织纪律,没有人民群众观念,这是多么不成熟啊!幸好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电子邮箱,皇帝还是没有读到这首诗。后来,李白还是来到了皇帝身边。唐玄宗也算是个爱才的皇帝,三下诏书、亲自下辇步迎,让李白坐在七宝床上赐食,亲手调羹招待他吃饭,对李白可谓礼遇有加,而且给了他一个“翰林供奉” 的职务,也就是皇帝身边的文学工作者和文秘一类的职务吧,可是,李白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平台和机遇。李白写诗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其实就是他当时天天饮酒的真实写照。酒,是会坏事的。酒性上来了,加上恃才自傲性格,就有了让皇亲国戚杨国忠研墨、叫得势宦官高力士脱靴的事儿发生。慢慢地,人际关系开始恶劣,皇帝也与他渐行渐远。终于有一件事,致使皇帝炒了李白的鱿鱼,这就是《清平调》事件。有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去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面对眼前美景,唐玄宗忽然觉得,名花美人当前,旧词旧曲有些不适宜,就命人去写新词奉上。宫廷乐师李龟年赶紧跑去找李白,结果李白酒喝多了宿醉未醒。这可怎么办呢?李龟年着急把李白摇醒,李白迷迷糊糊,既没见到牡丹花,也没看到当时的场景,更没见到当日在场的人,凭感觉,他稀里糊涂就写下了三首相当于高考命题作文的诗作《清平调》:</p><p class="ql-block"> 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p><p class="ql-block"> 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p><p class="ql-block">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依栏杆。</p><p class="ql-block"> 这本来就是一首好诗,大唐盛世、春光明媚以及杨贵妃的仪态万千高贵典雅都呼之欲出,但是杨贵妃不高兴了,为什么?李白将杨贵妃形容为巫山神女,出发点是好的,可一旦被“有心之人”过分解读,就变成了讽刺:人家贵妃琴棋书画舞蹈样样精通,你却说贵妃只会与皇上翻云覆雨,这不就说她是花瓶吗?这个“有心人”就是高力士。所以,在皇帝身边呆了不到两年,李白被“炒鱿鱼”了。谁叫你当初叫高力士脱靴呢!后来,李白的好友杜甫写下了《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p><p class="ql-block">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这句诗来自李白的《永王东巡歌》。这首诗本身没有问题,展现的是李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把诗人的志向豪迈的表现出来,其中有对战争的描写,但是没有战争的残酷血腥,而是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奇妙的意境。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的志向,那就是战场杀敌,保家卫国,有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问题在哪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治上站错队跟错人了。李白谋官心切,也就难免在政治上出问题。李白54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再次在心底油然升腾。恰在这时,永王李璘率师东下,三次聘请他,李白认为这是“安社稷”、“济苍生”的大好时机,于是欣然从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永王的忠实幕僚。于是,他高吟着“但用东山谢石安,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豪迈诗句,怀揣着“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的美好动机,开始了他“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的第二次从政生涯。后来永王李璘的军队与李亨(唐肃宗)的军队发生了战事,永王李璘兵败自杀,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获“附逆”大罪,被系浔阳狱,最后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虽说后来半途遇赦,得以释归,可是当时已59岁。李白61岁时,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东讨叛军,还准备再次投身行伍,可后来因病未能如愿。62岁临终时还在慨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他写出了自己的一腔无奈!哟,那时候宫庭来个“八项规定”或“禁酒令”的话,或许李白就没有这么多牢骚了!</p><p class="ql-block"> 李白一生想当官,梦想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偏又清高豪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官当的时候不讲规矩不讲政治毫无组织纪律观念天天浸泡在酒中,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官未遂又牢骚满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开”,怨天尤人。清高,不讲规矩,工作中饮酒误事,而在关键时刻,又站错队,李白虽有当大官鸿鹄之志,但从现实来看,他不适合当官,当上了也不一定是好官。不管是在封建王朝,还是当代中国,“德才兼备”应该是为官的基本标准,只是时代不同,其内涵解读也不同。一个人想从政为官,光有横溢才华满腹经伦还不行,还要有德、有能、有组织能力、有法律纪律和制度约束意识,当然,更要讲政治、讲忠诚、讲规矩、讲奉献,有一颗真诚报效国家社稷服务人民的初心。再说,做官还得要有机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在官场,保持一颗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初心,保持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态,就可以保持着永恒的“工作并快乐着”的良好状态。</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如果抱着从政当官服务国家社稷的理想肯定是没有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何况在封建王朝当官确实是读书的终极目的,学而优则仕嘛。如果一直“怀才不遇”,哪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了,毕竟,什么时候都需要人才。在封建王朝,皇帝更需要的是奴才。</p><p class="ql-block"> 幸好,李白没有当官,如果他当官的话,贻误的恐怕不仅仅是江山社稷,或许,中国和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了他这个“诗仙”和留下的一千多首诗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