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乌兰,一个美丽而又亲切的名字,一个魂牵梦绕、久久难以忘怀的地方。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严酷的气候条件,浩瀚的沙漠戈壁,广袤的无人区,荒凉的原始生态是这里的显著特点。虽然荒芜人烟,但也有像乌兰、德令哈、格尔木、都兰这样的小块绿洲。</p> <p>【从青藏铁路乌兰车站鸟瞰乌兰县城】</p> <p class="ql-block">柴达木也是一个聚宝盆,像木里的优质煤炭资源和地层深处埋藏的可燃冰,冷湖的石油,锡铁山的铅锌矿,小柴旦的硼砂,芒崖的石膏矿及石棉等,在全国都占有较高的份量。特别是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境内有察尔汗、茶卡、柯柯等众多盐湖,据说仅察尔汗盐湖的盐可供全世界食用6000年。</p><p class="ql-block"> 乌兰是柴达木盆地边沿的一块绿洲。如果你是从青新公路来柴达木,车到察汗诺,就可看到南山上自然生长的原始森林,漫山遍野的高原柏郁郁葱葱。</p> <p>【察汗诺南山上的原始森林,高原柏绿绿葱葱】</p> <p>【乌兰南山原始森林与雪山】</p> <p class="ql-block">铜普公社公路旁一小片杨树林,就像列队的仪仗兵,旁边藏族同胞设置的经幡,像五颜六色的彩旗,这“欢迎仪式”能否改变你对乌兰的第一印象?</p> <p>【铜普公路边一片白杨树,夏季看到的是一片葱茏,这金黄色的杨树应该是秋季的景色】</p> <p>【藏族同胞设置的经幡】</p> <p class="ql-block">乌兰之所以能成为绿洲,就赖于这里有充足的径流河水和丰富的地下水,大片肥沃的土地,是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这里海拔不到3000米,全年无霜期约100天,日照充足,适合植物生长,大片的莊稼地绿绿葱葱,铜普、赛什克都是粮食、油料作物生产地。</p> <p>【乌兰农耕区的美景。乌兰是青海省除东部河黄谷地外,最适宜发展农业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就是县府所在地希里沟,一处处院牆外,都有小块菜地生长着各种时令蔬菜。师机关院内则是另番景像,每栋办公室房前,除种植有杨树外,还有花池其间,每到夏季,各种鲜艳的花朵竟相吐艳。在野外则随处可见到野生枸杞,一丛丛、一簇簇,在翠绿色的枝叶中挂满宝石般的红色果实,像人工精心培育的盆景。谁说柴达木没有自然美景?乌兰到处的绿色便是。</p> <p>【在乌兰到处都能看到野生枸杞,当年修理营营门两边有人工种植的枸杞,一人多高的植株,每到7、8月果实成熟的时候,红色的枸杞子像玛瑙一般】</p> <p>【这是野生枸杞果实成熟了】</p> <p class="ql-block">从青新公路往县府所在地——希里沟南去2公里左右,笔直的公路旁有水渠缓缓流动,公路边与水渠旁生长着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婀娜多姿的垂柳到处可见,真有点江南水乡的意境。不过到了冬天则是另一番景象,受高原大陆性季风影响,漫长冬季凛冽的西北风吹来,万物萧瑟,百草凋零,一派荒凉,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不是一般的冷。</p> <p>【从315国道向南进入乌兰县府住地】</p> <p class="ql-block">县府所在地虽不及内地县城繁华,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全套政府机关外,学校、医院、商店、邮局、银行、电影院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虽然没有正儿八经的街道,也无柏油路、水泥路,但有宽阔笔直的大马路。街道不长是真的,你站在最东头的实验小学门前大声说话,最西头的人民医院门前都能听见。常住人口不多,估计有0.1到0.2万左右,很多都来自内地其他省市,当时好像很少有地道的本地居民住在县府所在地。除县属机构外,青海省地质勘探队基地也住在马路南侧,人数有限。希里沟的建筑,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其他单位,一律平房,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暖气,无论单位大小,都有用土筑成的院牆围起来,典型的大西北建筑风格。记得80年9、10月间,乌兰县百货公司建了一栋两层的“百货大楼”,开业那天虽然没有人山人海,但看热闹的还是不少。百货公司为了商店新址落成,组织了不少商品吸引顾客,这也算乌兰县经济发展的新起点。这栋两层小楼可能是乌兰有史以来的第一栋楼房建筑。</p> <p>【当年那个乌兰县府住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青藏铁路带来的发展成果】</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70年代,青藏铁路再次上马,默默无闻的乌兰县随即红火起来。1974年2月,铁十师派出设防组进驻乌兰,开始机关住房建设,“干打垒”房屋快速建起,随后部队陆续从陕南安康,移驻乌兰及青藏铁路哈格段沿线工地。至当年6月,师机关正式进驻乌兰。一时间,小小的希里沟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师机关建在紧靠乌兰县人民医院的西边,马路对面乌兰民族中学南侧是家属大院,家属大院西侧是师教导队、特务连、师招待所。家属大院往南围牆外是师医院住地。师直属队沿315国道两侧布置:从东往西(路北)是通工连,(路南)发电营、修理营、(路北)汽车营。机械营则驻以东12公里外的铜普公社。除师机关及直属分队外,50团机关及团直属队也驻希里沟的东边。这是十师少有的大集中,每天从清晨开始,嘹亮的军号声此起彼伏,整个乌兰县府住地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大军营。</p> <p class="ql-block"> 铁十师在乌兰驻防10年之久,一直到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完工,这是十师从朝鲜回国之后,在一个地方驻得最久的地方。在这10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地动山摇的大事件:</p><p class="ql-block">1、1975年4月5日,当时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关角隧道发生大塌方,100多名指战员被堵洞内,生死不明,此事惊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铁道兵首长亲临现场指挥抢险救援,经过洞内外10多个小时拼死奋战,终于使127名战友脱险,安然无恙,这是铁十师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p><p class="ql-block">2、1976年,中国共产党、人民共和国、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先后逝世,世界为之扼腕,全国人民悲痛欲绝;</p><p class="ql-block">3、同年7月28日,唐山发生8.0级特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令世界震惊;</p><p class="ql-block">4、同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结束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p><p class="ql-block">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启“改开”路线;</p><p class="ql-block">6、1979年2月,为惩罚白眼狼,发起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十师也选派部分战友赴云南前线参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战争的胜利。我们也在大后方的乌兰,聆听了战斗英雄们的报告,鼓午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p><p class="ql-block">7、经过7、10师数万名指战员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奋战,于1979年10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完工,把钢铁大道修到世界屋脊,10月1日,在格尔木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p> <p>【1979年10月1日,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哈尔盖至格尔木段完工,在格尔木车站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p> <p class="ql-block">8、1982年——1983年,全军大裁军,走过35年光辉历程的铁道兵完成了历史使命,20多万铁道兵指战员脱下军装,并入铁道部,铁十师从此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 青藏铁路哈(尔盖)连(湖)段工程建设,是铁十师最后的辉煌。数万官兵历时近10年,他们战胜风雪严寒,不畏高原缺氧的风险,克服缺少新鲜蔬菜和吃夹生饭的生活困难,用年轻的血肉之躯,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柴达木从此不再荒凉,火车拉来了新城市——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拉来了茶卡、铜普、柯柯、希里沟等一批新城镇,沉睡的柴达木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铁十师有104位战友。长眠在天峻、乌兰的烈士陵园,他(她)们为革命事业、为青藏铁路建设献出了最宝贵的年轻生命,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曾经的铁道兵们,以体弱多病,年迈之躯,每年都有很多人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重走青藏线、重游乌兰县’’,看望、祭奠牺牲的战友;探访昔日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尽管记忆中的场景面貌全非,踪迹全无,他们依然恋恋不舍,长久伫立,陷入深深地回忆……</p> <p>【乌兰县美丽的街景】</p> <p>【冬天的乌兰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