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国酒文化特别悠久绵长,贯穿和渗透了五千年的发展史或曰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喝酒这一习俗也客观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身在其中,没几个人可以免俗。</p><p>酒是好东西,但喝太多不好,不仅伤身体,而且喝多还容易误事儿。大多数酒鬼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一上酒桌就忍不住要多喝,高兴了喝,苦闷了喝,喝伤者有之,喝死者也有之。</p><p>这都源于不明白酒对人究竟意味什么?</p><p>《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就说,酒有“迁就”的意思,进一步解释就是,酒这种东西可以迁就满足人性中的善恶。这个解释可谓恰到、中肯。</p><p>看来,很多透彻的智慧都蕴藏在经久不衰的经典中,关于论酒的经典都有那些呢?这些经典都是怎么谈酒的?</p><p>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p><p>——出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p><p>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p><p>——出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p><p>这句话用现代白话文解释,酒喝得太多太多,就容易出乱子,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发生悲哀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子。</p><p>这句话是淳于髡(chúnyú kūn)劝谏齐威王的,对后人来说也不失良言警句。除了对酒有着直观的看法外,这句话蕴含着更深刻的哲理,任何事情,一旦过度,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p><p>从来过恶皆归酒,我有一言为世剖:</p><p>地水风火和成人,面曲米水合醇酎;</p><p>酒在瓶中寂不波,人未酣时若无口;</p><p>谁说孩提及醉翁?未闻食糯颠如狗;</p><p>如何三杯放手倾?遂令四大不曾有!</p><p>几人涓滴不能尝,几人一饮三百斗;</p><p>亦有醒眼是狂徒,亦有酕醄神不谬;</p><p>酒中圣贤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p><p>解嘲破惑常有言,酒不醉人人醉酒!</p><p>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p><p>——出自,施耐庵,《水浒传》</p><p>从来过恶皆归酒,我有一言为世剖:</p><p>地水风火和成人,面曲米水合醇酎;</p><p>酒在瓶中寂不波,人未酣时若无口;</p><p>谁说孩提及醉翁?未闻食糯颠如狗;</p><p>如何三杯放手倾?遂令四大不曾有!</p><p>几人涓滴不能尝,几人一饮三百斗;</p><p>亦有醒眼是狂徒,亦有酕醄神不谬;</p><p>酒中圣贤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p><p>解嘲破惑常有言,酒不醉人人醉酒!</p><p>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p><p>——出自,施耐庵,《水浒传》</p><p>这段诗词出自《水浒传》第四回,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句“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将酒产生的作用阐述得淋淋尽致。梁山108将中,大多数都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酒也成为整本小说的催化剂,很多故事都是酒后发生,如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杨志酒后丢失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宋江酒后题反诗等,这些故事都离不开酒。</p><p>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中,虽然作者写了无数爱喝酒的英雄豪杰,但还是对酒持有清醒的认识,就是“不可尽欢”,换句话说,可以喝但不能多喝,把握不了这个度,如何“混江湖”呢?</p><p>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p><p>一是酗酒。</p><p>二是赌博。</p><p>三是奢侈放逸。</p><p>四是沉迷歌舞。</p><p>五是常近损友。</p><p>六是懒惰好闲。</p><p>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p><p>——出自,佛陀,《善生经》</p><p>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p><p>一是酗酒。</p><p>二是赌博。</p><p>三是奢侈放逸。</p><p>四是沉迷歌舞。</p><p>五是常近损友。</p><p>六是懒惰好闲。</p><p>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p><p>——出自,佛陀,《善生经》</p><p>我们知道佛教是提倡戒酒的。《善生经》中,佛陀将酗酒放在了“六损财业者”的首位,而且直接指出了喝酒容易导致六种过失,这六种过失分别是,喝酒容易损失财富,喝酒容易生病,喝酒容易引起争斗,喝酒容易导致名声不佳,喝酒容易引发嗔怒暴躁,喝酒让人的脑子一天天变笨。</p><p>佛陀警示我们的六种过失,相信多数酒友们也曾犯过,比如喝酒容易生病,我们经常看到那些“酒腻子”浑浑噩噩,身体不佳,确实跟生病一样。再比如酒后撒酒疯,打人骂人者,不仅嗔怒得罪亲人好友,而且还有损智慧。</p><p>佛陀的道理总是那么朴素,又让人彻悟。相信很多酒友们读完这段话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p><p>关于酒,在这些经典的历史,小说,佛经中,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不提倡戒酒,但希望酒友们从中悟出一些关于酒的智慧,或许对人生有所帮助。</p><p>再说,从世俗的角度讲,人生总得有点乐趣吧,对很多爱喝酒的人来说,酒或许只是一点乐趣罢了,用不着上纲上线。正如曹操所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这么短,喝点酒没什么大不了。但读完这些经典关于酒的论述后,还是善意提示酒友们,对酒,最好不喝,喝也不要过量过度,这确实是正确对待酒的大智慧。</p> <p>会喝酒的人都有大智慧,你们信吗?不久前,有个话题广为流传,国外学者调查发现,智商越高的人,越喜欢喝酒,酒量也越好。不过专家也表示,高智商是否由酒激发出来,酒和智商水平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研究出来。</p> <p>如果用喝酒来证明自己的高智商的话,是没有必要的。这高智商和爱喝酒之间是否有关系,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话一定错不了,那就是:会喝酒的人,都有大智慧!关注我们,一起学习下面文字。</p> <p>一,会喝酒的人知“天时”大唐盛世,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李白的夫子,是王维的偶像。他是谁?就是那个写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孟浩然。孟浩然很喜欢喝酒,全唐诗中孟浩然的诗作留下约274首。标题中直接看出他喝酒或者在做与喝酒有关的事的诗作有19首。内容中直接描述喝酒的诗作有63首。孟浩然,不仅喜欢喝酒,而且是个会喝酒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喝酒。当年,襄州刺史韩朝宗欣赏他,想向朝廷举荐他,约他过府一议。约定当日,孟浩然的朋友来找他,他便和朋友喝酒吃饭去了,还喝的大醉,别人提醒他和韩朝宗的约定,他浑不在意,“喝酒如此痛快,哪有空去管其他事?”看似喝酒误事,实则内心选择。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孟浩然,早已知道自己想要走的路。生性就不合官场,何不舍去宦途艰辛,得山水之愉,看村边绿树,话庭前桑麻。人,总要活到某个时间才顿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会喝酒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喝,也知道在此时此刻喝酒,要舍弃什么,能得到什么。会喝酒的人,知“天时”,都有大智慧。</p> <p>二,会喝酒的人明“地利”这世上最难赴的宴是“鸿门宴”,最难喝的酒是“鸿门宴”上的酒。但是会喝酒的人,即使是“鸿门宴”,也能“喝出”一片天地。1945年秋,周总理陪同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到达当日,酒宴就开始了。那一场酒宴就是鸿门宴,谈判桌上的所有情绪、战场上所有的炮火都延续到了酒桌上,敬酒向海潮一样,一波退下一波又起,喝的是轰轰烈烈。周总理始终坐在毛主席的身边,始终不倒地挡在毛主席前面,迎着那浪潮一杯接一杯往下干。据重庆谈判的相关回忆录记载,在多番敬酒之后,周总理提议平等喝酒,先代表毛主席敬了大家三杯,随后又代表自己敬了大家三杯。当时会场陡然安静,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等人站起来了连干了三杯,但没有一个人再敢站出来单独挑战周总理。事实上,赴宴之时,周总理已经连续多日工作没有好好休息,睡眠严重不足,体质也不好。就在这种情况下, 周总理仍然选择一次喝几十杯白酒,是因为他知道酒宴环境的不利,是因为“怕有人在酒里做手脚,放毒”。人,若非陷入绝境无法知道自己能够有多大的潜能。没有人能够真的千杯不醉,面对鸿门宴,周总理舍得自己的生命,也要护着毛主席,护着未来的新中国。是保护毛主席的心情,让周总理在鸿门宴上无所畏惧,酒量超常发挥。会喝酒的人,能够清楚的看明白喝酒的环境,知道该如何喝酒,也知道在此时此地喝酒,要舍弃什么,能得到什么。会喝酒的人,明“地利”,都有大智慧。</p> <p>三,会喝酒的人讲“人和”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是一件必须要和对的人一起做的事情。如果要问世界上喝酒喝得最畅快的一群人是谁,非饮中八仙莫属。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这样的八个人聚在一起。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秋雨绵绵,也可能春雷阵阵。总之就是:“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不是所有人都能聚在一起都能喝的如此畅快,不过是因为“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酒中八仙无不才高性狂,他们虽都“胸中有丘壑”,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他们纵酒不羁却也无奈至极,只能用浪漫的情调行为,消解心底的惆怅失意。</p> <p>人,只有在能懂自己的人面前才能完全敞开心怀。能够无所顾忌,彰显真我,不过是因为和我喝酒的那个人是你。只要面前的这个人是你,即使被这个污浊世界舍弃又有什么关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会喝酒的人,知道自己在和谁喝酒,知道说什么话,也知道和此人喝酒,要舍弃什么,能得到什么。会喝酒的人,讲“人和”,都有大智慧。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无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万不可锋芒毕露。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人生。</p> <p>唯酒无量,不及乱</p><p>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普及,孔子成为了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代言,或因孔子自古被历代帝王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或因孔子编《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汉语标准语的典范与源头;或因“己所不俗,勿施于人”刻于联合国大楼,成为联合国治理这个星球亘古不变的智慧,抑或因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总之,孔子早已摆脱了当初“孔老二”的地位。然而,今天我们要讨论孔子另外一个身份——天下饮徒之祖。</p><p>明代大文豪袁宏道在《觞政˙八之祭》中写到:</p><p>“凡饮必祭所始,礼也。今祀宣父曰酒圣,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p><p>把孔子称为酒圣、觞祖、饮宗。</p><p>也许大家会问,放到今天,孔子也一定是“一斤哥”“两斤哥”,或者至少“千杯不醉”。关于孔子的酒量,历史上确实没有详细的记载:</p><p>《孔丛子》载“尧舜千钟,孔子百觚”。</p><p>大概是说孔子酒量了得,但同时孔子之孙子思又说“夫子之饮,不能一升”,显然这个酒量又很一般,因为当时是低度醪糟酒,连子高也过来帮腔:</p><p>“以予所闻,圣贤以道德兼人,未闻饮酒”《孔丛子》。</p><p>今天我们仍然也无从知道孔子的实际酒量,然而,一句“惟酒无量不及乱”的饮酒智慧就足可以让孔子“封神”。</p><p>因为先天遗传、身体状况、对饮何人、所饮何酒等等原因,人与人之间的酒量有着巨大差异,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的酒量也相去甚远。但无论你酒量怎样,只要你每次都能做到“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不及乱”,你就是名副其实的“无量酒徒”。</p><p>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p><p>孔子,究其一生在于推行其“仁”“礼”的儒家思想,因此酒礼也必须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自周朝时,酒以成礼,就以约定俗成,酒又是礼的最重要表达。</p><p>或曰:……“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宴后放回酒器的崇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p><p>孔子曰:“……·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礼记˙礼运》)</p><p>孔子认为,一切皆须依于礼制,如文中所说“反坫”只有国君与外国君王建立关系时才能拥有,而管仲家却有,所以“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凡是违背礼的行为,都是“僭越”的行为。</p><p>也许你要觉得这里的孔子过于迂腐,然而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却是我们今天饮酒人应该遵行的礼制。</p><p>不为酒困</p><p>笔者在与友人喝酒时,总喜欢与不同的人问同样的问题 “酒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喝酒?”“古人饮酒与今人饮酒背后动机是否有差异,若有,差异性在哪里?”“酒文化的未来?”等等,非得把这个酒的哲学终极问题搞清楚不可。</p><p>缘何有此问?因为,今天,我们难以见到王羲之兰亭集会,难以约齐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也很难与宝玉、黛玉、湘云等玩起各种酒令游戏来。由于酒是粮食精,自古就是稀缺之品,因此,古人投壶是为了“赢得一杯酒”,而今人猜拳,是为了让对手多喝;客人远道而来,主人捧三杯而敬,视为最尊贵的礼节(今天河南人还保留着这个礼俗),而今人则多表示 “受不了”,也有人借此礼节把客人干翻!</p><p>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p><p>“不为酒困”则是孔子为我们做出的表率,人应该成为物的主宰,而不应该让物主宰了人,正如熙熙攘攘人群中的烟民、酒鬼、财迷、吸毒者等等,不就是没有逃出这一宿命吗?因此,孔子最后告诫大家:</p><p>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酒里乾坤,不为酒困,壶中日月,何有于我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