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患者,男性,67岁,确诊强直性脊柱炎30年。三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逐渐加重。两周前开始无法下地行走。</p> <p>胸椎正位片,胸11,12之间有低密度裂隙</p> <p>胸11,12间隙变窄,轻度后凸畸形</p> <p>CT现示胸11,12间隙,有破坏,边缘不整</p> <p>还有骨质硬化</p> <p>中央性破坏</p> <p>溶骨性腔隙</p> <p>核磁共振有不规则的低信号</p> <p>颈椎的核磁共振</p> <p>最终诊断为强制性脊柱炎应力骨折,假关节形成</p> <p>经过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p> <p>术后病人恢复理想,带支具自己下地行走</p> <p>强直性脊柱炎( AS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轴骨,包括脊柱﹑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等,引起局部疼痛及进行性关节僵硬,最终导致关节的骨性强直与畸形。</p><p> </p><p>由于 AS本身的病理特点,使 AS 病人易于伴发脊柱骨折,而且一旦发生骨折,常导致严重的后果。 AS伴发的脊柱骨折在损伤机制﹑发生率﹑好发部位﹑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有其特点,与一般的脊柱骨折有某些不同。因此,误诊﹑漏诊或处理不当的报道屡见不鲜。</p><p> </p><p> </p><p>AS脊柱骨折的发生机制</p><p> </p><p>由于脊柱的前纵韧带﹑椎间盘﹑后纵韧带﹑棘间韧带及关节囊韧带等均可发生骨化,使强直的脊柱向一根长骨,因此, AS 病人一旦发生骨折,常同时累及脊柱的前﹑中﹑后三柱,使骨折非常不稳定。同时由于 AS 常伴发后突畸形,使脊柱的杠杆力增大,强大的杠杆力集中于骨折线,使骨折容易引起脱位及假关节形成。</p><p> </p><p>应力骨折(或称假关节形成)及其 X 线表现</p><p> </p><p>此型病变常发生在胸椎和腰椎,尤以胸腰段多见。常没有明确的外伤史。多因腰背痛或其它疾病拍片时偶然发现。神经损伤不多见,即使有也常较轻。</p><p> </p><p>应力骨折在 X 线平片上的特征性改变,为骨折平面的椎间盘处存在椎间盘 - 椎体的破坏性病损(Anderssons lesion ),表现为两相邻椎体的终板面有广泛的软骨下骨质破坏,边缘不整,周围伴有骨质硬化。间盘间隙可不规则增宽。</p><p> </p><p> </p><p>尽管 AS脊柱骨折并非疑难杂症。但由于引起骨折的创伤常较轻,甚至无明显外伤,因此临床很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已分别有假关节形成误诊为椎体结核﹑椎体肿瘤报道。</p><p> </p><p>产生延误诊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起骨折的暴力常较小,大部分为行走时摔倒,有些则无明显外伤史,未引起患者及医生的重视;( 2 )强直性脊柱炎的长期疼痛使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强,骨折造成的疼痛或被 AS 本身的疼痛所掩盖,或被病人和医生误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复发” ;( 3 )强直脊柱本身的韧带钙化及骨质疏松,有时会使骨折线难以辨认。( 4 )骨折端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骨硬化易被误诊为椎体慢性细菌性炎症;( 5)部分医生对该骨折缺乏足够的认识。</p><p> </p><p>因此,对于一个有 AS病史的病人,如有新近出现或加重的颈痛﹑胸背痛或腰背痛,经卧床休息后无明显缓解,有或轻或重的(常常较轻)外伤史,则应高度怀疑伴发脊柱骨折的可能。对于没有明确外伤史的上述情况,也应想到脊柱骨折的可能。一旦临床怀疑脊柱骨折,则应在仔细的临床查体的基础上,常规拍摄全脊柱正﹑侧片,以明确是否有骨折及骨折的部位,同时进行 CT (包括三维重建)以及MRI检查。 </p><p> </p><p> </p><p>关于强直性脊柱炎伴发的脊柱骨折的治疗,早期多推荐保守治疗。现在主张手术治疗的学者越来越多,较之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能更好地稳定脊柱,同时也能更直接地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可更有效地避免因长期牵引及外固定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病人,只要病人身体条件允许,可行手术治疗。</p><p> </p><p>本病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也是减压及融合稳定。减压方式的选择与一般的脊柱骨折无太大差别。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对融合及稳定的要求更高。对于假关节形成的病例,应行 360 度融合。内固定对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病人也是必须的。为了减少内固定物所承受的应力,同时避免因骨质疏松引起的内固定物松动,对于使用后方固定者,固定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骨折的间隙,而应向上﹑下各延伸 1-2 个节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