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峪头河

<p>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铜鼓县是赣西北唯一的纯客家县。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p><p>1927年9月,毛泽东在铜鼓亲自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创下了我党历史上的“三个第一、两个起点”,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p><p>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于1977年8月建成开放,馆名由开国元勋宋任穷同志题写。馆址位于铜鼓县定江东路489号,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部)旧址——萧永翁祠旁边。1994年12月成立铜鼓县博物馆,两馆合署办公,一套人马。展馆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实用面积2200平方米。展线总长130米,砖混三层结构,2007年铜鼓县人民政府投资300余万元,对展览大厅内的陈列进行了更新改造和外部建筑维修。9月11日重新对外开放,行政隶属铜鼓县文化局。 2001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2009年12月被列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 2010年被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列为“现场教学点”。2013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部)旧址——萧永翁祠,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铜鼓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p><p>馆内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军旗猎猎;第二部分沙洲阅兵;第三部分排埠思索;第四部分引兵井冈;第五部分星火燎原。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铜鼓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恢弘历史。2008年1月30日,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的要求,率先向全社会免费开放。</p> <p>1927年9月,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的决定,以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和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不畏艰险、亲临铜鼓领导和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p><p>毛泽东化险福地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交界的铜鼓县排埠镇月形湾。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团防局的团丁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在陈九兴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晚,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阅兵,发动了秋收暴动(秋收起义),铜鼓是秋收起义前委所在地和指挥中心。</p><p>秋收起义是继“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领导中国人民拿起武器,向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有力反击。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首次打出红旗,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铜鼓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中心、萧家祠是前敌委员会旧下址,铜鼓是工农革命军的重要创建地。革命的烽火,伟人的足迹,为铜鼓铸造了永恒的光荣和不朽的历史丰碑。</p> <div><div><br></div></div> <p>萧家祠是湘赣边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总指挥部旧址。萧家祠土木结构,前后两栋,前后栋结构相同,中间为大厅,两侧各有两间耳房。两栋衔接处为一天心,天心左右侧为厢房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初年。</p><p>1927年秋,一支我党领导的浏阳农军,因没有赶上南昌起义,打着贺龙同志所辖二十军独立团的旗号,于8月中旬来到铜鼓县城整装待令,团部就驻扎在萧家祠里。同年,毛泽东同志肩负党中央的重托,从安源、途经浏阳、历尽艰险,于9月9日风尘仆仆地亲临铜鼓,领导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同志只身来到铜鼓后,就住在萧家祠左厅一间陈旧的房里。9月10日,正好是旧历中秋节,为了部署秋收起义,在萧家祠的大厅里,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召开了三团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大家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湖南省委秋收暴动计划及安源张家湾会议确定的军事部署,号召全体指战员根据党的号召拿起枪杆子,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并且宣布浏阳农军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会毕,毛泽东同志在萧家祠同干部聚餐,欢度了传统的中秋佳节。在1987年萧家祠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排埠万寿宫初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纪念许仙真君许逊而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从这里开始萌芽,所以排埠万寿宫也被称为“智慧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