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东弓匠胡同;路北的平房都被拆除,建起了高楼,只剩下路南还有些胡同的影子,但已不是从前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这条胡同长约100多米,共有17个院子。其中;路北有6个院子加上一条死胡同里的4个,路南有7个院子,叫东弓匠营。门牌号是按顺序先由路北从东数起,再由路南从西数起,到胡同东口是13号,死胡同里的4个院子另算为甲或乙1-4号。65年改叫东弓匠胡同。门牌号也改成,路北是单数,路南是双数,都是由东往西数,这样路北是1-17号(死胡同里的院子也统计在内),路南是2-14号。现在的“念禾居”应为14号(老门牌是7号),六十年代曾是个旅馆,但里面也住着一户人家,在进门的东院住,是位老太太我叫她孙姥姥。进门的西院和南边的内院才是旅馆。这所院子是不是“将军府”,我真没听说过。路北的1号院是个大宅子,算是这条胡同比较好的院子,据说以前是华北治安军司令杜锡钧的宅邸,曾经福绥境派出所就在这个院子南屋,后来才搬到福绥境小学的北边。这个院子门口也是我们这帮孩子每天集中的地方,商量今天干什么到哪去。3号是个小独院,3-11号之间是一条向北沿伸的死胡同,里面有4个院子,老的门牌号好像要加个甲或乙记不清了。以前的11-17号院子感觉不像四合院,院门都没有门楼,只是在院墙开了个门,房子好像很多是平顶,有点东北大车店味道,以前17号院还真放过骡车。15号院是胡同的居委会,院子挺大,只有北房,里面有个理发店和缝纫组。这一片是不是原来存放弓箭的地方或弓箭作坊不得而知。早先胡同西口是个空场,空场北面有座庙叫三义庙,但早就成了大杂院,它是西弓匠胡同的1号院,门口有棵老槐树,是大家夏天纳凉,冬天卖储存白菜白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在这条胡同度过了13个春秋,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文革时期有一年多没上学,我也就成了个胡同串子,这条胡同每个院子几乎每天都要串上几遍。当时的一幕幕,会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p> <h3>如今的东弓匠胡同</h3> <p class="ql-block">2005年时的东弓匠胡同,这时路北已开始拆迁。</p> <p class="ql-block">饱经沧桑的胡同,原来的房子全变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以前1号院临街南房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我都不知道这棵桐树是什么时候种的?我离开胡同的时候并没有这棵树。</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胡同东口。</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胡同东口。哎!不认识了!</p> <p class="ql-block">1936年地图</p> <h3>六十年代东弓匠胡同示意图</h3> <p class="ql-block">煤球厂</p> <p class="ql-block">东弓匠胡同西口的那座庙和老槐树。</p> <p>如今东弓匠2号,门开在了福绥境街上,原来可不在那!房子已不是原来的房子,院子也不像从前。</p> <p class="ql-block">如今东弓匠4号。</p> <p class="ql-block">4号以前的院门并不在这里,是在现在这门的东边。进门左手是个门房,向西走是个带屋顶过道,再向南才能进院子。大概后来把门房和带顶过道拆了,门才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胡同路南的房子以前都是带院墙的,后来为了拓宽马路都给拆了,胡同的土路也改成柏油路。</p><p class="ql-block">据向老街坊了解:《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和著名演员白杨就在4号院(老门牌12号)出生,并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以前4号院的平面示意图;</p> <h3>如今东弓匠6号,它旁边是小弓匠胡同。</h3> <p>原来6号是这样子,顺着小弓匠往里走,也有个小空地。是我们踢球的地方。</p> <p>如今东弓匠8号,门楼还是老样子,这个院子以前是和旁边的10号院是通着的,二院之间有个月亮门。小时捉迷藏总是跑到这个院子藏起来。</p> <p>如今的10号院,这间北房住着我的中学同学,是双胞胎姐妹。</p> <p class="ql-block">如今东弓匠12号和14号,怎合在一起了?这门楼是原来12号的,儿时玩伴康康就住在12号院,12号里面有三个小院(进门东面一个院子,再向里走又是一个院子加跨院,记得那个跨院围墙很矮翻过去可以到小弓匠胡同的1号院)。以前14号应该在念禾居那。</p> <h3>念禾居成了16号,以前没有。</h3> <p>以前我家并不住在东弓匠,听我姥姥讲是住在“花园大院”,我原以为是个花园,其实是个胡同名。它在石碑胡同东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但早就成为过去式了,现在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它原来的位置。(很多人写胡同,可偏偏没有写花园大院的,真想知道它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因我妈要到辅仁读书我舅舅也在四中上学,所以就搬到这边,这样他们上学会近很多。好像先搬到东廊下,而后才在东弓匠住。东弓匠的房子是个小四方院,只有二户,我们家住北房和东房,另一家住西屋,院子南面有两棵枣树,夏天树荫可遮住大半个院子,就是“羊剌子”多。58年我父母调到江西工作,那时我得了猩红热和百日咳,于是就把我留在了姥姥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