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国砚都——肇庆端砚石茶盘</p><p><br></p><p> 由于端砚石质与水相亲,湿水后犹为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细腻而润滑,因此制成茶盘,犹为合适。端砚石茶盘全部采用名贵的端砚石为原料,采用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处理,根据石头的天然特性,由名师设计,精心雕琢而成,一石一作品,其独特材质不但具有遇冷遇热不干裂不变形,不褪色,不生异味,不易沾茶垢,易清洗等优点,既具备实用价值,而外观美观大方,别致典雅高档,也具备把玩、观赏的雅趣,同时,还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国茶文化之独特,还具备珍藏价值,历久经年,价值犹存,实为实用与珍藏的一大珍品。</p> <p>曾国藩:勿以小怨,忘人大恩</p><p><br></p><p>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p><p>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p><p>前半句说:不可贪求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p><p>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这种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只能说这种事是表面现象或者骗局,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p><p>后半句是说的安全,众人争执、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烦或者招致祸患。《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意思。</p><p>当然,这句话里的争,也可以理解为,争利。意思是说,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薄利。</p><p>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p><p>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p><p>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p><p>《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p><p>意思是喜爱一个人而知道其缺点,厌恶而知道其优点。这就是告诫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p><p>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p><p>经常说别人短处的人,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可以说是“存心不厚,识量太狭。”</p><p>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p><p>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仅是情商低的表现,也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乱的种子。</p><p>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p><p>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p><p>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p><p>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p><p>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p><p>韩信后来被杀,不能说与他这种性格无关。</p><p>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入目三分地画出了可这种人的精神肖像。</p><p>那种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内心其实是借此在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内心其实是嫉妒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罢了。</p><p>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p><p>利益,往往是众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谁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p><p>刘邦攻破咸阳,却不敢占据其地;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终其一生不敢篡汉自立,他们都是怕成为众矢之的。</p><p>所以,面对利益,一定要权衡取舍之道。</p><p>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见的几个人一起,而不要与众人一起谋划事情。</p><p>正如《战国策》上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p><p>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众人商量。因为谋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p><p>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p><p>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p><p>庸人,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才气,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一个“懒”字。</p><p>而那些有才的人呢,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容易失败的。</p><p>曾国藩是勤劳的好例子,他其实并不聪明,但是却能以“勤”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可以说正是普通人的榜样。</p><p>而如项羽、李自成等,占尽天时地利,却因为骄傲而败亡。</p><p>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p><p>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会不会来到。</p><p>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p><p>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p><p>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p><p>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p><p>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p><p>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p><p>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p> <p>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p> <p>肇庆端砚起源和传说</p><p>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p><p><br></p><p>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p><p>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p> <p>日常养护</p><p>泡茶之时先用清洗茶具的热水和洗茶后的茶水冲淋端砚石茶盘内,达到去霉味、杀菌功效。泡茶时会满出一些茶水,在每次冲泡间的空档时,用养壶笔往端砚茶盘上没有淋到或是不容易淋茶水的到的地方涮上茶水。如此反复,持之以恒,端砚石茶盘就会显现出温润质感,会让人爱不释手。每次冲泡完茶水之后,先用清水冲淋清洗石茶盘,让其干透再用布擦拭端砚茶盘,再把端砚石茶盘放在通风处自然阴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