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徐晓红 :徐晓红老师《登勃朗峰》这节课,引用著名诗人雪莱为勃朗峰写下的著名诗句导入: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感受勃朗峰的魅力,走进这个世外桃源吧!接着用一个视频展现勃朗峰白雪皑皑颇为壮观的傲人雄姿,那银装素裹连绵不断的山体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圣洁和神秘。之后,让同学们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从阅读提示中提炼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先用视频后用文字介绍了作者马克.吐温的国籍、身份、从业经历、代表作品及主题、写作特点及语言风格。让学生初步了解到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语的文章妙手。接着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本文的文体——游记及游记特点——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之后检查预习,读准字音和解释成语的语境意。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p><p>1、理出文章线索。</p><p>2、概括作者游踪。3、梳理文章层次。</p><p>4、概括作者所感。</p><p>5、探讨文章组材。最后用高晓松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点评结束——“马克.吐温的作品到现在也不过时。”点明马克.吐温作品的现实意义。整个教学过程逐步推进,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徐晓红老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不仅让学生领略了马克.吐温笔下勃朗峰的奇美,而且感受了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和句法的简明以及其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p> <p>@徐晓红 :徐晓红老师《登勃朗峰》第二课时导入课文很巧妙:上节课我们在介绍作者马克.吐温时,讲到他还是一位幽默风趣的演讲家,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来感受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接着用一个小视频形象直观地展现了马克.吐温的智慧和幽默。顺理成章地引入课文的学习:精读细研赏“奇人”——赏析课文7—11段对车夫的描写。与勃朗峰的美景相比,为作者赶车的车夫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徐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中描写车夫动作、语言、神态语句的分析,一位自信、乐观、幽默、健谈,自封“车夫之王”的车夫形象深入人心,使读者和作者一起感受到车夫高超卓越的驾驭技术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徐老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匠心独运,打破常规,先赏“奇人”,再赏“奇景”。精读细研前5段:近观黑首道上的溪流瀑布,远望勃朗峰的光艳耀目,感受到其“王者之风”,其周边群峰的奇形怪状以及峰巅彩霞的无穷变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伟力量。勃朗峰一游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真正悟得“不上高山焉知平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赏析第六段时,徐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文章第6段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有何妙处?”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由彩霞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换联想到肥皂泡,不仅因为二者形似,都变幻无穷、美丽诱人,又都转瞬即逝,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美丽都是转瞬即逝的,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正因如此,美丽才显得稀有而珍贵。”在此基础上,自然归纳文章主旨:“作者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勃朗峰的峻峭挺立奇景怪石,抒发了作者对勃朗峰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感。”引领学生感受马克.吐温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自由、率性、幽默、乐观、积极、热爱生活,是美国文学史上口语写作的第一人,他的文风至今还在影响着美国人。然后用罗丹的话作结:“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最后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对徐霞客的评价作结:徐霞客一生徒步走遍中国🇨🇳 十六个省,用血肉之躯一步步丈量中国,行走山川江湖,不走仕途之路。——他是一位伟大的中国🇨🇳 文人!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纵观整节课,徐老师不仅带学生跟随作者脚步欣赏了勃朗峰的奇人、奇景,探知人性美、自然美,而且升华到哲理美!由认知自然、认知他人到认知自我、认知世界!</p> <p>@杨卉 :杨卉老师讲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节课,先引用《礼记.大学》中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国治而后天下平。”告知学生:“古时候,要想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要先治好自己的国家;想要先治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要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就得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此阐明“致知”的前提是“格物”,“格物”是“致知”的途径和方法。接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视频展示作者丁肇中,在40岁获得诺贝尔奖时,突破阻力坚持用中文演讲,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为了打消学生心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在走近作者环节,特意介绍了他为什么是“美籍华裔”——因为出生在美国,所以是美国籍。字词学习环节,明读音、析字形、释词义、辨词性,检复全面到位。针对文体特点,杨卉老师静心设计了知识卡片,介绍了什么是演讲词、演讲词的特点和演讲词的结构。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卉老师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演讲稿的方法指导:弄清演讲稿的——针对性:针对什么问题;内容:即作者的观点;思路:即阐述观点的过程;写法:即阐述观点的技巧。在此层层铺垫下,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演讲稿的构成要素:演讲者身份、演讲的时间、场合、听众的构成、演讲的原由、目的。本文的论题、论点及文章的脉络结构。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知识渗透。最后,杨卉老师独出心裁,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通过“格物”,达到“致知”,以此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纵观整节课,环节设置匠心独运,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亲切沉稳的教学风格!</p> <p>@杨卉 :杨卉老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在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后,播放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2019年9月8日,出席山东大学2019级研究生班开学典礼发表讲话的视频。并引用丁肇中先生的话:“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鼓励同学们靠自己的好奇心,发展自己的事业。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前提下,细读文本,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杨卉老师在这个环节层层推进,设置了八个问题一步步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在讲作者举例论证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时,杨卉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院子里竹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们“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在讲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时,拿伽利略“格”球和王阳明“格”竹进行对比,以此说明两者的区别:一个重“实验”,一个重“观察”。在引领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后,水到渠成地归纳文章主旨: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意义,号召中国年青一代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在拓展思考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1、你还能举出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并引用达芬奇的话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通道。实践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并列举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来佐证,并联系当前的疫情阐明袁隆平科研成果的重大意义,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每一个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以他们不朽的贡献,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留下值得纪念的一笔。”激励学生争当科技之星,发扬严谨务实的精神。并请同学们积累与实践有关的格言警句。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卉老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用食用油加洗洁精去除菠萝蜜汁的事例,鼓励学生发扬格物致知精神,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纵观整节课,扣紧文本,扎实有序,层层推进,化难为简,深入浅出,充分体现出杨卉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睿智的教学智慧。</p> <p>@春暖花开 :安轶春老师这节《大道之行也》课前让同学们看了学长们的演讲《梦想的力量》,为讲课蓄势。导入新课之后,诠释题目,先解释了题目中“道”的含义、“行”的含义以及虚词“之”的用法,然后解释题目的含义:施行正道。接着介绍写作背景和出处。在听课文朗读录音,读准字音、停顿的前提下,梳理文言文知识: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然后给出参考译文。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赏析课文:首先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此处时,安老师讲到了领导者选拔的方式——选拔、推举;参选的条件——贤、能;选拔的目标——信、睦。并和美国“人从众”的选拔方式进行了比较。讲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时,将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以及《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做了比较。并得出结论:道家的理想依托于自然,要塑造的是这个世界;理想的世界是靠人来实现的,儒家要塑造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并把大同社会和孙中山先生向往的理想社会和十六大报告关于中国和谐社会的论述做了比较。最后理清思路,再次强调“大道”“大同”“大道之行”的含义,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当堂检测。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大同社会,自然遥远,但是我们回望千年历史,有人敢质疑人类社会为什么不可以大同?更有人立志去笃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前仆后继者众!”启迪学生坚信大同社会会实现并为之奋斗。“一篇文章我们读懂了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没有发问和质疑?这节课你是不是也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也有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启迪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安老师现身说法,可以说整节课都是在设疑和解疑。</p><p>俗话说得好:“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无一不展现出安老师深情流畅的语言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老师本身就是一位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真实本性教师。</p> <p>@春暖花开 :安轶春老师这节《虽有嘉肴》,由释题入手,分析了“虽”“嘉”“肴”的含义,并将“嘉”和“佳”的含义进行了比较,解释了题目中用“嘉”的缘由。然后介绍了《礼记》和《礼记.学记》并引用了后者中的四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明应该怎样做老师和学生。老师示范朗读之后,让学生无标点朗读,读出停顿,以此训练学生的语感。初读自测后,自译课文,然后引领学生探究课文:表达的方式、论述的观点及文章的论证思路,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清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文意。告诉学生“实践出真知”和“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引用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以强调。最后将《虽有嘉肴》和《郑人买履》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最后引用《礼记.学记》的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留给学生思考,启迪学生要善于发问,要有好的学习方法。纵观整节课,既有学法的指导,又有现场的练习。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思想的启迪。“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可以说,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教的智慧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