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禅寺20200510

Nancy

<p>今天母亲节,恰逢周天。萍姐热心地安排大家到林阳寺相聚,因为疫情影响大家只能远走大山深处。</p><p>说来惭愧,旅居福州30年第一次去林阳寺拜佛烧香。平日只是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林阳寺的梅花美景,显然这个时间的梅花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了。</p> <p>出发前按照惯例“备”了备课,上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才知林阳寺的历史悠久,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林阳寺在北峰山区寿山乡,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置,名林洋院,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1875-1908)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募资重建,称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村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p><p><br></p> <p>队伍壮大了,自驾车数量翻倍。虽然大家都从小耳濡目染,都多多少少带着慧根,有人特意早餐吃素、路上也准备好投放功德箱的现金,但在礼佛的仪式上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p> <p>山门没有完全打开,you know </p> <p>朴实无华的殿堂。</p> <p>天王殿大门上横匾的4个字为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所书。</p> <p>边敬香还边忙里偷闲拍照。可惜时间匆忙,还有清末帝师陈宝琛书写的横匾、弘一法师书写的横匾、康熙五年的大铁钟、清雍正年间刻印的数千册佛经、两人合抱的大铜钟……</p> <p>藏经楼下(?)的书画院。自是对书画了解皮毛,还是“装模作样”很认真地学习了一番。</p> <p>有看出特别之处吗?</p> <p>院长百忙之中过来招呼大家,与陈居士的闲聊让我对佛教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p> <p>大家赞不绝口的豆沙粽。如果不是顾及萍姐早安排好了的中餐,估计会被风卷残云般“消灭”。</p> <p>燕子筑巢。忆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 <p>我们的母亲节。</p> <p>女儿提早快递过来的节日礼物🎁,温暖,么么哒</p> <p>萍姐朋友安排的午餐。</p> <h3>爱美的女人们随时保持良好的拍照兴致。</h3> <p>一桌份量够足的素菜。</p> <h3>去停车场的路被施工车阻挡,大家在寺庙门口无聊地了解土特产行情。多亏寺庙小师傅的菩萨心肠,带路绕道走山路拐出来。乍一看到车驾从寺庙里出来还脑路暂停了几秒。</h3> <p>走,到鼓岭去。计划赶不上变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喝茶🍵。</p> <p>好不容易找到的第二场活动场所。</p> <p>哪里都可留下倩影。</p> <p>各得其所。</p> <p>放开好久没开的嗓子,我过足了麦霸的瘾。难得点到女儿高考前参加艺术特长生考试歌曲“沁园春·雪”,连唱两遍,气势磅礴的感觉呼之欲出。</p> <p>“泡茶”敬业者。</p> <h3>尝尝土鸡土鸭,吃吃山里蔬菜。开吃不久就开始下起雨,移到室内吧。室外淅沥淅沥的雨声丝毫没有减少大家“拱趴”的兴致。</h3> <p>举勺祝女同胞节日快乐,我们真的很快乐哦</p> <h3>托孝女的福,下山不久雨就停了,之前的担忧一扫而光。</h3> <p>节日的意外礼物,衷心感谢分享和激励。化压力为动力,加油💪</p> <p>“谢谢”两字太苍白,完全不足以表达我内心无以言表的情愫。我会铭记着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相聚、快乐、放松的母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