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愚公,七十年治沟记

贺新生

<p>听说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仍在日复一日地治理四条黄河小流域,我有点不敢相信,赶忙前往临县曲峪镇看个究竟。</p><p><br></p><p>当我见到贺三国老人时,说啥也难以把面前这个又瘦又小的老汉和一代愚公联系在一起。</p><p><br></p><p>当我跟随老人来到他治理的四条沟之一的石窑沟时,马上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所折服,这条沟与其他光秃秃的小沟小域形成明显反差:在滚滚巨石阵里,层层石坝就像登山的石阶一样多,漫山遍野绿树成荫,平缓处是枣李桃杏等经济林,险陡处是榆槐杨椿等水土保持林,多年淤积成的一块块沟坝地,刚刚种进去蓖麻和芝麻,真是一方洪水不出坝、泥沙不出沟、经济有收益、生态明显好的世外桃源啊!</p><p><br></p><p>坐在绿荫树下,我慢慢聆听贺三国老人讲述一家两代愚公七十年治理小流域的故事。</p><p><br></p><p> 老愚公的故事</p><p><br></p><p>绿化这四条沟的第一任愚公叫燕宏厚,土改前在碛口给地主当了二十年长工,土改后回到曲峪并成了贺三国的继父。一九五O年代,在毛主席、党中央“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下,本身就喜欢植树的他,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入沟垒堎造地、植树造林,晚上干多了,白天就缺精力,队里就把燕老的口粮扣了,逼的燕老用“林粮间作、林菜间作"的办法解决吃饭问题,也第一次得到植树造林的回报。燕老从此再也没去队里劳动,比全国的“单干”提前二十多年就开始单干了。</p><p><br></p><p>老燕的治沟造林事业,一个人,一根棍,一把撅,一张锹,石崖下垒了个窝棚,一年四季治理,一股劲干了二十多个春秋,绿化了石窑沟、石鲁则沟、后沟、炉沟四条沟,收益日益明显,却祸从天降。</p><p><br></p><p>一九六九年,极左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燕老不参加集体劳动被上纲上线,挨批斗,被抄家,林子全部被无偿收归集体。由于无人管理,偷的偷,抢的抢,成了打柴牧羊的好场所,老燕看着自己的心血被糟蹋,一气之下精神失常了。</p><p><br></p><p>一九七五年,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贯文同志率队来临县蹲点,听了关于燕老造林事迹的汇报后,十分赞赏,并亲自到曲峪访问,参观了燕老的林地和土石工程,长时间与燕老在窑洞里促膝谈心,感慨万分,夜不能寐,作诗一首:</p><p> 黄河穿峻岭,深山有愚工,</p><p> 酷暑月伴眠,雪夜星为灯,</p><p> 种满南山桃,播遍北坡松,</p><p> 子孙接力传,吕梁换新容。</p><p><br></p><p>由于有了上级领导的肯定,燕老的境遇得到明显改善,可是好景不长,造林英雄燕宏厚于一九七六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为了表彰他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的英雄事迹,中共临县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p><p><br></p><p> 新愚公的故事</p><p><br></p><p>贺三国虽然只是燕宏厚的继子,但传承愚公精神如同嫡出。他原本是一位煤矿工人,看到父亲的事业后继无人,为了四沟树林免遭曾经的厄运,一九八六年,五十一岁的他提前退休,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治沟治水、植树造林。</p><p><br></p><p>而这时,燕老逝世已经十年,他老人家治理过的四条沟也整整荒芜了十年,一座座石头坝被暴雨冲毁,一株株树木被盗伐,四条沟一副破败相。贺三国暗暗下定决心,继父能够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绿化四条沟,我就是吃再大的苦,也要让四条沟再放光彩。</p><p><br></p><p>他除了春节休息几天,其余时间都投入到治沟护沟绿化当中,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冲毁的坝全部恢复,砍伐掉的树,再植新树,父辈的心愿再现生机。</p><p><br></p><p>老愚公治沟是让沟绿起来,不择树种,哪个好活栽哪种,新愚公治沟与时俱进,贺三国把沟底土壤较好的坝坪地逐步更新成了经济林带,黄河岸边适合种红枣,他就种红枣;野石洼种一般庄稼容易被鸟鸟作害,他就种芝麻蓖麻。由于坝堎垒得结实,护堰垫得结实,夏季暴雨之后,一个个沟坝犹如一个个小鱼池,全把雨水蓄住浇了红枣树,干石沟的红枣,居然比滩枣还颗粒大、口感好,回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p><p><br></p><p>转眼13个春秋过去了,正当贺老的辛勤劳作化为丰硕回报的时候,他六十四岁突然得病了,走路走不稳,摇摇晃晃想往倒跌,曲峪名医诊疗后断定贺老这是瘫痪病的前奏,将来必瘫无疑。谁也没想到,中医调理两个月后,贺老就又能去沟里劳动了。几年后,已经调走的这位名医重返曲峪镇,见了贺老大吃一惊,说:“我看走眼了,您老吉人自有天相!"贺老开玩笑说:“全是我劳动多,活血化瘀功能好。”</p><p><br></p><p>贺老七十九岁的时候,在石窑沟推平车垫地,不慎连人带车甩出了石畔,跌下圪堎,瞬间满头鲜血,吓坏了一起劳动的四儿媳。待儿媳跑到跟前把他抱起来时,他反而安慰儿媳说:“不怕,没事,油糕老盆捣不烂!"脸上血痂未愈,他就又入沟劳作了。</p><p><br></p><p>贺三国一袋接一袋抽着烟,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娓娓道来。我诚恳说道:“您毕竟八十五岁了,每天上山进沟,儿女们不放心,以后就不要去了,受了一辈子苦,抓紧时间享几天清福吧!"</p><p><br></p><p>不料他却说:“这样劝我的人多呢,几十年来,我也试过,不动弹就难活,一动弹就愉快,天生的贱骨头,不能闲着!”</p><p><br></p><p>我问:“在您百年之后,这几条沟怎么办?”</p><p>他说:“四儿媳说了,在她手上不会撂了这些沟!”</p><p><br></p><p>贺三国四儿一女,儿孙满堂,光景都很好。大儿子和女婿是大型企业管理人员,二儿子是公务员,都在城市定居多年,三儿经商三十年也是成功人士,就四儿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娶回来个有志气的愚公媳妇,让贺三国很是欣慰。在这里,我也衷心祝福贺老的四儿媳,希望你成为黄河岸边女愚公,不断传续好精神。</p><p><br></p><p> 苗书记的故事</p><p><br></p><p>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曲峪镇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党委书记苗长生,看到两代愚公四条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启发,做出两项决定:一是鼓励老百姓栽枣树,栽起归己,每棵奖励二毛钱。二是支书、主任每人必须治理五条支毛细沟。</p><p><br></p><p>第一条决定撬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种红枣树的积极性,使曲峪镇在全县率先实现三万二千亩土地全部枣林化,让人民群众受益二十年,也带动临县红枣面积达到八十二万亩,成为中国红枣之乡。</p><p><br></p><p>第二条决定使时任吕梁地委书记的王文学深受启发,他高瞻远瞩地在吕梁大地上发明了一项推广到全中国的大政策——拍卖“四荒”。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拍卖“四荒”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治理荒滩、黄沟、荒山、荒地的积极性,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神州大地树多了、草多了、雨多了、风小了,生态环境正在和人类友好互动,我们曲峪人完全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些巨大变化和我们黄河小镇还有亲密关系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