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子

露水遥遥

<p>文/小利</p> <p>  &nbsp; 母亲小名英子,村上人都管母亲叫小英。但母亲还有一乳名,曰栓子,知之者甚少,记忆中只有外婆、外公叫母亲栓子。曾问及外婆,为何给母亲起个如此奇怪的乳名,外婆说我母亲是她和外公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都夭折了,母亲出生时,外公外婆很是稀罕,怕再有什么闪失,按照习俗,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在门栓上摩擦孩子的小脚丫,希望栓住这孩子,母亲因此得名栓子。果然,天不负,这孩子栓住了,18岁时成了我母亲,一直健健康康、硬硬朗朗地活到现在。现在想来,“栓子”真是一个挺有诗意的名字,大俗即大雅,比之村上那些叫兰呀、香呀、梅呀的,显得与众不同,很喜欢听外婆轻声唤母亲“栓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7岁,栓子正值芳龄就嫁给了父亲,年轻时他们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恩爱。父亲脾气火爆,稍有不如意,就与母亲争吵,还经常大打出手,母亲自然不是父亲对手,身上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年幼的我经历了很多次惊魂时刻,那些记忆至今仍清晰如昨。</p> <p>  父亲年轻时爱交友、酗酒,闲时到处会友畅饮打牌,不怎么着家,记忆中母亲总是忙里忙外,鸡鸭鹅猪菜园子,烧洗浆补带孩子,每天忙不完的活,而这些琐碎杂务,父亲是几乎不会去做的。父亲比母亲长3岁,可能结婚太早,还没做好结婚的思想准备,还不知道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年轻勤劳的母亲,虽然名叫栓子,却没能栓住年轻不羁的父亲。</p><p> 人到中年以后,父亲的脾气变得温和了很多,尽管依然爱交友喝酒打牌,但较少夜宿在外,他们之间也鲜有争吵了,印象中那是他们人生中最和谐美好的时光。</p> <p>  父亲花甲之年的春节,我携3岁幼子首次回老家探望二老,祖孙相见,其乐融融,气氛甚是美好。可是,年夜饭时,一惯爱喝两杯的父亲突然觉得不胜酒力,一桌盛宴,父亲也没尝几口。我隐约觉得父亲身体出了问题,可父亲说没事,休息一下就会好的。到了年初一早晨,再看父亲,发现状态更差,语言不清,手脚无力,立刻送医,经诊断,中风了。因为送医晚了,错过了最佳诊疗时间,父亲出院后留下了后遗症:语言不利索,行走要拄杖。这让我很是歉疚。从此,母亲成了父亲全部的依靠,父亲的生活起居全靠母亲照料。栓子算是真正把父亲栓住了,走到哪,母亲都要把父亲栓在身边,没有母亲,父亲无法独立生活一天。母亲无怨无悔,精心呵护着父亲。多年精心的照料,给予父亲最宽心的抚慰,让父亲渡过了人生最大的劫难,度过了情绪低潮期,父亲的身体慢慢有了些好转。就这样,母亲栓着父亲,相濡以沫,相扶相携,蹒跚前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亲生育了两子一女,因为在外地读书就业,我们兄妹仨天南地北的,都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无法在他们身边尽孝,二老习惯了农村的广阔天地,习惯了邻里串门闲唠,习惯侍弄牲畜菜园,过不惯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生活,终不愿与子女相守。两位空巢老人坚守老家,把无限的孤寂与思念埋在心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儿行千里,终栓在母亲的心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