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一世界】一木共同携手 聚焦名师课堂(第五期)

高新区第三十二小学数学组

<p>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2020年5月8日下午2时,西安高新一小“名校+”教育联合体,以“聚焦名师课堂,提升学科素养”为主题的数学学科空间学习共同体研修系列活动如期举行。</p><p> 木塔寨小学全体数学老师怀揣着对提升数学教学的殷切期望,如约而至,齐聚陈志玮数学工作坊,探寻教育真谛。</p><p> 高新一小和木塔寨小学的领导及全体数学教师相约线上、聆听名师优课,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引领更多的优秀教师专业发展。</p> <p>  本次网络研修由高新一小陕西省教学能手郭燕老师主持,高新一小的青年教师许蕾代表陈志玮数学工作坊坊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p> 一、教材分析,准确定位。 <p> 罗鸣亮老师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属于五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单元,是基于学生学习了2、5、3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特征的本质,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深层次的数学之“理”。</p><p>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和合数、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和通分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是数论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认识,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p> 二、对话名师,佳课共赏。 <p> “数学是讲道理的”一直是罗鸣亮老师的教育观点。他常常让学生在常规处质疑,在本质中思考。在他的课中能深刻体会到罗老师对每个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道理的挖掘。</p> <p>教学片段1:培养质疑的意识与能力。</p><p>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概念范畴,教材通过列举、归纳、总结最后得出2、3、5的倍数特征。而罗老师的这节课却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编排特点,进行了重新架构,注重挖掘2、5、3倍数特征的本质。</p><p> 当罗老师提出:“5的倍数看个位,3的倍数看各个数位对于这个发现你有什么问题?”刚开始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浅显,可罗老师不急不躁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慢慢的学生的视角开始关注到数学的本质问题。</p><p> 数学知识的产生立足于前人及学者的经验积累之上,是各种生活及数学活动的产物,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其内涵。“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里方是长进。”重要的发现都是从质疑开始,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寻求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个质疑的过程,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p><p>  罗老师又问:这个问题提的好吗?好在那?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问题的价值、关注数学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p> 教学片段2:探究判断2、5的倍数特征的道理<br>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探究判断5的倍数特征的道理时,课堂上让学生讲道理,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数学知识的背景,将问题的来龙去脉或问题的困惑恰当地呈现在数学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讲理和推理的思维习惯。<br><br> 罗老师善于“留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在学生前期的回答中,出现了把条件结论颠倒解决问题的现象,可学生并不清楚这样的说理是站不住脚的,此时罗老师并没有用自己的专业与学生辩驳,而是再次重复问题以做提醒。这一提醒起了作用,学生接下来的关注点开始接近问题的本质,从而得出了“一个十就是2个5”,“不管几个十都是5的倍数”“一个百里面有十个十,也是5的倍数”“几个百就有几十个十,也是5的倍数”……从而推导出,不管其他数位上的数字是几,肯定都是5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上的数,直达问题本质。<br>  关注知识的本质,让学生会讲道理;深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讲清道理。只要学生想讲道理,会讲道理,讲清道理,再朴素的课也会很精彩。 教学片段3:探究判断3的倍数特征的道理。<br>  有了2、5倍数特征的探究经验,罗老师让学生小组探究,自主构建3的倍数特征,结合三次探究之间的异同,发现其本质都是“各个数位上的数与2、5、3”的倍数关系”,只是各自整除后的结果不同,2、5的倍数除个位外其它数位刚好分完没剩下,而3的倍数每一位上的数除以3后的余数恰好就是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所以它们倍数的外显特征不同。<br><br> 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也曾有过困惑,300是可以被3整除的,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这种位值思想去分析呢?<br>  其实本节课学生的寻理之路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显性层次,也就是课堂上要讲清的两个“为什么”;另一个是隐性层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节课中我们已经确定3的倍数特征是正确的,所以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它的合理性,从证明2、5倍数特征的方法,到3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始终是借助位值原理去证明它的合理性,也就是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 三、分享交流,同进共长。 <p> 在罗老师的课堂中,一直在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以自身的魅力和亲和力创设了一个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此间大胆地、自由地提问、犯错、质疑、辩论、纠正…;形成了持续思考的问题链条,引导孩子们不断深入探究;最后,鼓励学生,促使他们逐步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让孩子们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主动、热情地学习,让学习在数学课堂真正发生。</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语:</div>《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教师,能做到“明”字,这就是务本,努力做一个“明师”应该是教师的使命所在。成“名师”不易,成“明师”需坚持。走“明师之道”,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的成长,更是自我的成长。

倍数

学生

数学

老师

特征

课堂

探究

思考

数学知识

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