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

<p>  <b>今天母亲节,录一篇十七年前的日记,纪念我的奶奶,她虽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在另一个世界与爷爷幸福生活在一起。</b></p><p><br></p><p> 2003年12月1日 &nbsp;&nbsp;星期一 &nbsp;&nbsp;阴天,不很冷</p><p> 星期六去看奶奶了,她现在已经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总显得很疲惫,连头也不愿抬起,而且瘦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给奶奶房间擦玻璃,奶奶坐在床上,眯着眼睛说:“别把我女子累着了……”</p><p> 我的奶奶一直是一位优雅的老太太,就在几个月前,还能很周到地招待来看望她的老亲家。</p><p><br></p><p> 一</p><p> 奶奶生于1915年农历十一月。经历幼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三大人生变故,人世间最痛苦的也不过如此了,奶奶一生养育七个儿女,她一直很坚强是所有儿孙的偶像。</p><p> 奶奶少女时期很美,有一张老照片为证:她穿着有蕾丝花边的旗袍,梳着应是当时流行的齐耳短发,脸上带着娴静的微笑,看上去像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据爸爸讲,奶奶的家境是较殷实的,但她的不幸却从童年就已经开始了。</p><p> 幼年时期,母亲去世,父亲续弦。继母虽不至于十分刻薄,但还是让她从小就学做许多事,做饭、缝纫……“我应该感谢我的继母,她让我很早就学会独立”奶奶这样说。</p><p> 奶奶儿时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是在舅家的菜园子度过。表兄弟姊妹一起玩耍、读书,所以等奶奶读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以后,一到假期她大部分时间是在舅舅家。</p><p> 奶奶在女师可是个活跃分子,打篮球、唱歌、唱戏,甚至是在许多人的注视下登台演出!奶奶后来兴致好时就会唱两句,那些戏的名字我一直没有弄清,那唱腔总环绕在我脑海中,记得她告诉我说是“迷糊”(眉户),地方戏的一种。奶奶是连过门、伴奏都自己唱出来的。有一次爸爸专门借来了录像机,让奶奶把她会的老戏都唱一遍。奶奶专门换了整洁的衣物,梳了头,拿了小凳就那么端坐在门槛前略微清一清嗓,只听得悠扬婉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唱词一首接着一首,连唱了两三个小时,声音不但毫无嘶哑且兴致高涨!从她的眼神中,我猜想奶奶一定是回忆起年轻时上台演出那种激动的心情呢。</p><p> “提起“马家二小姐”可是有名的人呢!”奶奶面带微笑,仿佛回到了她的少女时代,三十年代运城开运动会,她是二女师运动队的总领队,站在游行队伍前列,轰动全城,也算是当年的时髦人物啦。</p><p> 奶奶闺名“马菊芳”,后改“马居方”,再改“马玲”,改名自是有缘故的且和时代有关。她同胞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抗日战争后就都失散了,具体的细节我已并不清楚。</p><p> 奶奶1928年至1934年上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六年,三年初师,三年高师,女师毕业后留校任教,她性格开朗,喜欢和学生一起玩,是那种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奶奶的学生经常约着她一起打球,若干年后,当奶奶成为一位老太太后还遇到一位同样也成为老太太的学生,她见到奶奶后激动地叫着“马老师……”</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p><p> 奶奶与爷爷一定是十分相爱的。我曾颇感兴趣地问过奶奶与爷爷是怎样相识的?我料定应是如我想象中那般浪漫。奶奶平淡地述说让我失望,但仍执着地认定是奶奶刻意封存了只属于她和爷爷的温馨时刻。即使他们的相识果真平淡,可婚礼却是当时头一桩新式办法----在酒店举行!没有盖头和花轿,只有证婚人和几位亲朋,不知当时做新娘的奶奶是怎样地幸福和憧憬未来,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她是无论如何也预料不见爷爷会那么早离她而去的。</p><p> 1937年,爷爷和奶奶新婚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不久日寇攻占运城,不愿做亡国奴的本地热血青年纷纷离开家园过黄河去陕西省,爷爷奶奶就夹杂在这逃难的队伍中逃奔西安投靠她四舅家。日军终是没有渡过黄河,奶奶也始终没有亲眼见到过日本兵,却真真切切遭遇了一回土匪打劫。当时土匪闯进屋子,用枪抵住爷爷向外推,奶奶以为要发生不测死命拖住爷爷,可喜只是一帮贪财的强盗,他们搜刮去爷爷奶奶随身的盘缠后长扬而去,留下惊魂未定的小两口,他们一定是抱头痛哭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在院子的土墙下面还藏着一罐钱呢!</p><p> 在陕西安下家后,孩子们相继出生了。奶奶的四舅据说是当时的一位高官,爷爷奶奶在他的关照下小日子过得也十分舒心,之后的这一二十年应该是奶奶最幸福的时光,相夫教子,生活安定。他们有一个小院子,种着石榴树,养着兔子,因为孩子多还雇着一位保姆帮做家务,孩子们都管她叫张妈妈,张妈妈一生没有子女,和奶奶一家一直生活在一起如同家人,直到奶奶离开陕西回到老家后还一直寄钱给张妈直到她去世。</p><p>&nbsp;</p><p> 三</p><p> 奶奶的不幸随着国家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降临了。十年浩劫,爷爷最终没有挺过,他走的那年,我的爸爸只有19岁,三叔16岁,最小的叔叔也只有十来岁,奶奶刚年过半百,后半生她注定孑然一身,也注定要更加坚强。</p><p>&nbsp; 七零年,因三叔和姑姑插队回乡,奶奶带着爷爷的骨灰也重返家乡,随后爸爸大学毕业在部队农场锻炼结束后也分配回运城,一家人又团圆在一起,生活似乎又稳定下来,失去亲人的痛苦被压在心灵深处尘封。一切又重新开始了。奶奶和孩子们住在爷爷家的几间祖屋里,也有一个小院子,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叔叔又栽了一株石榴树,那石榴品种极好,又大又红的石榴籽特别甜!奶奶总很呵护那树,因为树是小叔叔栽的,小叔叔也离开了,爸爸说:“那树寄托了奶奶对小儿子的思念……”</p><p>真不知奶奶听到噩耗时是怎样地悲痛欲绝,老天怎如此不公!我不知奶奶又用多长时间去抚平伤口,再一次把失去至亲的痛再次尘封。</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p><p> 等到我出生,我长大,我所见到的奶奶总是温文尔雅地微笑着,恰如其分地接人待物,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读书、看报,唱老歌、老戏,……儿女都成家后,奶奶一直独立生活,直至祖屋因扩街被拆迁才与我们生活在一起。</p><p> 奶奶一生虽经历许多磨难,但她一直乐观地生活着,六个儿女都事业有成,孙子外孙共十个人都是大学生更是奶奶的骄傲,奶奶的老年生活非常安逸,她是整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当家人。</p><p> 下个星期就是奶奶九十岁的生日了,愿奶奶健康,长寿!</p><p><br></p><p><br></p><p><b>(奶奶于2007年4月去逝,享年九十四岁,儿孙环绕,寿终正寝。)</b></p><p><br></p><p><br></p> <p>奶奶兄妹三人合照(1934年太原)。奶奶出生在个殷实的家庭,亲戚也大都是民国时期的上层人士;大姐也曾是二女师的教员,嫁入民国初期河东道尹家作儿媳妇,两家成了姻亲;奶奶人称马二小姐,她的姑娘时的生活还算是顺风顺水的。</p> <p>出嫁前的奶奶,当时正在运城省立二女师当教员。</p> <p>奶奶的姥姥和舅舅。一直为奶奶提供庇护和依靠。</p> <p>1937年奶奶成婚,不久日冠攻佔运城,不愿做亡国奴的俩青年突破火线,逃奔西安投靠她的四舅家。舅舅时任陕西建设厅的二把手,曾是杨虎臣的部下,参加过"西安事变",与南汉宸、张道吾等老共产党是挚交朋友。他接纳了由运城逃来的侄、甥辈的青年学生全部介绍工作。此照片摄于1941年,汉中。</p> <p>1964年的爷爷奶奶合影,当时他们都在税务局工作,在县城也算是有点影响的人物。</p> <p>摄于1950年,爷爷奶奶和孩子们兄妹四人(融、勃、劼、功)当时我爸三岁多,同年在四川成都我妈出生。</p> <p>图中坐着的是张妈妈,从解放后不久跟随奶奶家照料家务直至文革前,相处亲如一家人。奶奶回运后还一直不断寄钱寄物,她病危时奶奶又让爸爸赶去虢镇最后陪伴,並帮助其养子安葬费用。我的姑姑更是当亲母孝敬,年复一年直至现在,凡给父母烧纸祭奠时必给张妈妈老俩口再烧一份,遥寄思念!(照片后站的是我大姑)</p> <p>1967年,爷爷已经去逝。我们家当时历经磨难和挫折,大家都一脸苍桑。但是有奶奶在,这个家就有定海神针。正是这位坚強、刚毅的当家人带着孩子们重回老家,开始了新的生活。“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奶奶离开故乡三十二年后又重返河东,在运城开始了又一个三十年的岁月历程。</p> <p>在运城老家的大门口。</p> <p>在运城老宅的居室里。</p> <p>1979年全家福。</p> <p>我最喜欢这张爷爷奶奶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