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缑氏街

我行我素

<p>  缑氏镇缑氏街,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16岁离家到县城求学以前,可谓未曾走出老街半步,工作后也未超出其方圆50公里,更何况工作三十余年来,基本每月都要回家几次,然少年懵侗,青年气盛,及至天命之年,蓦然发觉对一草一木都闭眼能知的老街古镇竟很陌生,尤其面对近期古镇改造,百废待兴,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以至于不吐不快。</p><p><br></p><p> 寻经查典古镇的历史竟如此悠远:</p><p> 缑氏镇,因系春秋时代周灵王缑姓皇后的诞生地而得名,因是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上曾多次设县治,秦始皇26年(前221)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因山为名。西汉属河南郡。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曾亲临缑氏县,并依礼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废。东魏天平元年(534)复置,属洛阳郡。寄治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周建德六年(577)移治今偃师市缑氏镇北七里。隋开皇四年(584)移治今缑氏镇北十里,属洛州。大业元年(605)移治今缑氏镇东南十里。三年(607)属河南郡。十年(614)移治今缑氏镇西南三里。唐属洛州,贞观十八年(644)废。上元二年(761)复置,治所在今缑氏镇。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县为镇,属偃师县。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p><p><br></p><p><br></p><p> 洛阳诗词学会会员、偃师知名词赋大师陶乾老师的《緱氏古邑赋》更是将家乡古镇的历史底蕴书写的一目尽然,诵之激情澎湃,热血上涌。</p><p> 河洛明珠,偃南佳地。景山旧镇,万安古邑。汉武(1)亲幸视仙迹;女皇(2)驻跸咏菩提。南控嵩岳雄关,谓之要冲;北扼伊洛古渡,名其地利。彼一邑,不二名:依山莅水,叹天公之造化;钟灵毓秀,嗟人文之名区。然,何得其名?一曰以氏。传西王母修道于斯,故以其氏缑而名之。再曰以地。其东南十二里有小丘,曰缑氏山,故名与山齐。</p><p>  缑城堪舆只具,山河一统。马涧浏水并流(3),泽其物华;万安白云对峙(4),钟其景胜。伊古及今,代有英杰;自兹以往,屡见史经。故曹植返京,兴赋洛神华章(5);醉翁游嵩,尽咏缑氏美景(6)。砥石成具,原始灰咀之遗址;凭高临涧,春秋刘国之故城(7)。玄奘志笃,远迈百国,涉万里以求经;元衡才高,相佐两朝,遗千秋之雅颂(8)。缑山月明,传子乔羽化登仙之故事;庙岭高耸,铭高祖诛暴安良之神功(9)。公路涧哮,犹闻三国鼙鼓震天徹地之响(10);柏坞春深,恍存汉唐舟楫朝启暮泊之踪(11)。扒头宗祠传仁孝,家村牌坊书节忠(12)。子春大才,开经学之渊薮(13);庞参忠直,得黎庶之崇敬(14)。至若徐有功,房琯,程震等贤臣干吏,岂可胜数哉(15)!</p><p>  然则至于近世,夏祚日衰,内辱外患,民不聊生。人为刀俎,我岂鱼肉?有志之士,砥砺前行。杨公勉斋,愤辞旧官,义投同盟,肇华夏民主之先河(16);皮徐支队,誓驱倭贼,喋血缑城,立中华自由之大功(17)。偃中校园,浩师善任,功不唐捐,豫西延安美誉传;泰山古宇,学子精诚,激扬青春,终染山河一片红。</p><p>  天数盈盈,地载生生。斗转星移,日月恒明。今之缑城,回汉和睦,百业兴隆。巷闾交错,车水马龙;市井嘈切,物埠民丰。商企林立,尽欣欣向荣之象,沃野百里,恰蒸蒸日上之风。伟事达铸件,旺销欧美扬国威;唐僧寺葡萄,香飘禹甸享令名。尧天内外,马屯大鼓开春雷;率土之滨,中原面粉济苍生。祖师山高,方见中岳流云,又听少室钟罄;泰庙天齐,上接三台神灵,下佑一方民众。陶化店边,琳渼万顷接云天;浏涧河畔,菡萏六月赛火红。渔舟唱晚,响彻半百村落;鸥鹭鸣晨,惊醒一池春梦。百泉飞渡,恰似虹桥卧野;万安起伏,犹如长龙腾空。观塞外风光,可上青罗(18);看盛唐遗迹,直到恭陵(19)。马蹄泉清,游人如织;玄奘故里,如画胜景。惠风和畅,催开桃李,妁妁芳华;秋日当空,光曜硕果,点点金红。夏则草葱木榛;冬则冰妆玉封。缑城物华之美,景色之秀,岂可一文以统之哉!故诗以歌之,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城形胜冠中州,伊洛嵩邙一望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盛世重逢紫气来,暮云西去彩霞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缑山月明听笙箫,浏水泉清品细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问千秋旧邑事,请君只向天齐楼。</p><p><br></p><p><br></p><p><br></p> <p>  某才疏学浅,无能著文诵誉家乡,且随我镜头,漫步古镇古街,感受体味一下这千年古镇的沧桑悲壮、波澜壮阔。</p><p><br></p><p><br></p><p>  古城绿洲,属于现在古镇的最高建筑,是现代緱氏古镇的北大门,其建筑实际位于永庆寺遗址之上。</p><p> 永庆寺,始建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宋,有“先有永庆后有少林” 之说,史载彼时的永庆寺寺院盛大,地域八顷,我的老家北寨彼时也应属于永庆寺的寺院,甚至北边2里外的花寨村据说是永庆寺培育鲜花的所在,可见其寺院之阔,其势之伟!</p><p>明弘治三年《偃师县志》载:唐高宗咸亨二年,身为皇后的武则天同唐高宗李治封禅嵩山,途经偃师缑氏永庆寺,夜宿于此。时值八月中秋,明月高悬,她触景生情,由子晋联想到自己的长子弘(葬于缑氏,唐恭陵即李弘之墓),感慨万千,她作七绝诗一首感怀咏叹。</p><p>《宿永庆寺》(武则天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风寂寞秋云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缑氏山头月正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帝子西飞仙驭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知何处夜吹笙。</p><p><br></p><p> 据村里80高龄的薛树德老师讲述,我们北寨现在的新村都是建在原寺院的塔林遗址处,塔林是他们少年时经常逗留玩耍的地方,1945年毁于战乱。</p><p> 我记忆中的永庆寺已经是我入学启蒙的地方,虽然大名为缑氏小学,但街里的乡亲却称它为“后寺”,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学校内还存有不少的寺院痕迹,比如教导处应该是寺院的一座大殿,教导处门前俯地有一块青黑色的石碑,足有十几平方,是学生们写粉笔字的好地方(后来好像听说这是一块很有价值的石碑),教导处后面是一幢二层的小楼,我的理解可能是寺院的藏经楼,当时一层是一位代秀兰教师的住处,二楼是康发生、康炳轩等男老师的宿舍,此外各个教室离出地面的地基都是一块块青石条,这些当时好不为意的存在都是最好的见证。</p> <p>  昔日的一切如今踪迹全无,唯有这路边孤零零的石碑散发着曾经的香火气息。</p> <p>  这片废墟上的原建筑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不觉堆积起来的,我记忆中的这里是緱氏中学的大操场,和小学原为一体(后来被顾刘公路从中冲开),是偃师南半坡物资交流集会的主要地方,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有两次,一次是举行公捕宣判大会,在小学门前的大台子上公捕宣判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和一名流氓分子,我之所以记得这名流氓分子,一是他和我二姑一个村的,是地主成份,四类分子,被一名村民告发强奸未遂,二是当时我挤在台前,听他在宣布他罪行的时候大喊冤枉,被押解的民兵一枪托砸在后背上,倒地嚎叫不止;第二次就是粉碎了“四人帮”,这里是万人游行庆祝的始发地和集聚地,当时场面壮观,各种大字报和漫画贴满了学校的围墙,耍狮子、擂大鼓,撑旱船……所有民间能有的节目同日登台,锣鼓声、鞭炮声和放铳声相比,已微不足道,比过年还热闹,应该是我童年时代最热闹的一次了。</p> 被拆除后的緱氏中学,这里是我们那代人走出家乡的起始地,虽然面貌全非,但哪里是大门、哪里是教室、哪里是教师的宿舍、哪里是厕所、闭目却能看到。<div>  站在这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康宗义恩师黑瘦、棱角分明的脸庞,听到了我被他叫到宿舍严厉责备而又语重心长的开导,看到了代占培老师、刘桂丹老师、曹普佩老师、刘鸿凯老师等各位老师无私奉献的身影……没有他们的点滴教诲,哪有我们幸福的今天,师恩难忘!</div> 牛记镶牙,几经搬迁但仍然是缑氏街古老的存在。 <p>  街中心广场,老街的十字路口。</p><p>  记忆中的老街十字路口是美食所在地,街的西北角是代家食堂,他家是街上唯一一家卖羊肉杂搁儿的地方,街的东北角是大队食堂,这里素面、肉丝面的味道现在已遍寻难闻,他东隔壁的是一家瓦盆店,专门售卖盆窑生产的面罐、水缸、茅罐,但兼营加工机器面条,当时面条机整个街道仅此一家,现在手擀面引人,但当时机器面条是时尚,是招待亲戚们时才舍得三分钱的加工费的奢侈品。</p><p>  再向东便是魏旺餐馆,魏旺火烧当属一绝,极不同于现在市面上所谓的火烧馍,他绝就绝在火烧心里的调料之香、绝就绝在缠绕在火烧周边的一圈圈卷丝(真不知道如何形容),更绝在打火烧时老师傅霹雳吧啦极有节奏的专用面杖敲击案板的声音……那时偶尔买个火烧是绝对不敢大口吃掉的,必是一段段掰下火烧周边焦黄香脆的卷丝,放在嘴里,嘎巴、嘎巴的咀嚼声得叫人知道,让人羡慕,最后才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吃掉;</p><p> 东南角是回民食堂,他的特色是羊肉水煎包,师傅们把生包子包好以后,小伙计开始往倒锥形的炉膛里面一铲铲的加煤炭,然后使劲的拉风箱,火苗窜出炉外,包围着锅沿, 然后老师傅把一个个包好的水煎包放在锅内,拿起一个大马勺,舀水,撒上一把白面,用炊帚一搅,均匀的撒在锅内的每一个地方,再盖上盖子,整个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稍后,掀开锅盖,用龟型的香油壶开始淋油,霎时,蒸汽腾腾,香气四溢,整个缑氏街仿佛都飘荡着诱人的香味……儿时对美食的最大奢望就是能用八分钱(后来涨到一毛钱一个)买一个火烧,再花六分钱(后来涨到五分钱一个)买两个包子,享用所谓的“火烧夹肉包儿”了。 </p><p> 唉……现在街面上的水煎包,仅留其表,因为为了降低成本,加水不兑面,植物油替代香油,传统的调料估计也用味精替代了不少。</p><p> 当然,仍属美味!</p><p> </p> <p>  现在这一切美味都成回忆,各个食堂的外貌只能出现在脑海里,但这并不代表老街失去了美食,江山换代,“朱宏伟豆腐串夹馍”脱颖而出,偏安一隅的小作坊却是我女儿每次老家必定光顾的地方。</p> 不得不说的老海瓜子,现在享誉偃师,是緱氏南半坡人大人小孩都喜爱的零食,几十年来味道不变,生意却不知何故不温不火,但地方不变,门面不扩,永恒的存在那里。<br>  老海瓜子的神奇就在于一粒瓜子入口,你便不可操控的继续重复这个动作,瓜子仁咽了,瓜子皮却仍要在嘴里嚼上几嚼,一次品尝,终生不忘,缑氏街的人,无论离家多久,回来后的第一件事估计就是买点老海瓜子,漫步在老街,身后断断续续的一溜嚼碎的瓜子皮。<br><div>  现在县城也有老海瓜子,也是嫡传工艺,但总觉得味道有那么点欠缺。</div> 这是当年的知青商店,属于当时缑氏街的高档商场,我的第一把自动黑布伞就是我当年考上大学后老父亲从这里奖励我的。<br>  它的对面是公社的供销社,当年的营业员是全街人羡慕的职业。<br> 昔日的公社大院大门。<br>  当年緱氏公社的政治经济中枢所在,封闭的门前放了几个垃圾桶,但依旧能看出当年衙门的风韵,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大门朝南开了。<br> 盛时的缑氏街我不知道是何种状况,但听父辈们讲,当年的缑氏街东西几里长,东西南北四个寨门,是过去交通枢纽所在,我记忆中的缑氏街一街两行除了供销社外,都是古色古香的门板商铺,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宅的模式,卢升照相馆、翟记理发铺等就是如此,如今,整条缑氏街就剩下这几间老铺面了。 缑城立交桥<br>  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由戴邦彦捐化建设,它的旁边应该还有一步两孔井,听我母亲讲,这两口井虽一步之隔,但奇怪的是一口井的水是甜的,另一口井的水却是咸的,我仔细地在周边寻找了一遍,没有发现这两口井,看来它也仅能在传说中存在了。<br>  这座石桥,在垃圾堆下沉睡了五十多年,在近期被挖掘清理,按照緱氏村老书记郭向伟同志讲的规划,这里将建成一个以白云桥为中心的“缑氏东湖游园",使之成为这个具有二千多年设县史的古城缑氏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br> 石桥北边的白云泉遗址 碑记:泰山庙(又名天齐楼),始建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宋碑记载:庙宇宽阔,气势雄伟,古柏三百,大者七围,郁郁葱葱,绿阴如盖,古城缑氏之巨观也……<br>  一九三五年偃师中学因遭水患而迁址于此,著名共产党人吴芝圃、叶林、郭晓棠等都在此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培养了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现存天齐楼是泰山庙主建筑之一,因东岳泰山被唐玄宗谥封为天齐大帝,故有天齐楼之称谓。<br> <br><div>  1936年春,中共偃师县临时支部在这里成立,习东光任书记,吴芝圃、傅云程、张海峰为成员。<br>  1937年4月,中共偃师县委员会正式成立,郭晓棠任书记,武宪周任组织部长,刘福德任宣传部长,期间也成立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当时偃师中学二百多名学生几乎全是共产党员或党领导下的“先锋队”成员。<br>  到1940年,中共领导下的中学师生与国民党委派的反动校长及教育局长进行了多次地艰苦斗争。在这个时期,在党组织的宣传和组织下,以偃师中学为核心,偃南地区的革命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br>  1944年,偃师沦陷,偃师中学停办,党的活动逐渐转入地下。日伪军占据了缑氏镇中心的磨盘胡同、东门里泰山庙天齐楼和北门的北大寺三个据点苟延残喘。<br>  1945年4月,在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皮定均的亲自指挥下,八路军河南军区第一支队,偃师县独立团,区干队和当地民兵,开始了围歼缑氏伪军的战役,原定三天三夜结束战斗,仅用十几个小时就获得了全胜,伪军300余人缴械投降,100余人被俘,击毙50余人,在豫西抗战史上,这是一次最漂亮、最彻底的战斗,称之为“缑氏大捷”。<br>  天齐楼见证了共产主义者的红色革命历程,记载了共产主义者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如今,天齐楼不仅作为古建筑被后人所爱护,也作为偃师共产主义的发祥地被后人所纪念 ,更作为革命先驱的热血战场被后人永远铭记。(来自网络)<br></div> 游子千里,最美仍是故乡,握笔在手,便如打开儿时的记忆,少年时不经意的听闻、夏夜里树荫下大人们的闲聊、饭场儿里老人们争执,星星点点,一一浮现,磨盘胡同的悠久、水淹北寨的神奇、玄奘大师的传闻、马蹄泉的由来……<br>  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记载着悠久的历史,鼻中的每一缕空气都蕴含着馨香的文化气息,一砖一瓦都掩藏着或美或悲的传说,愿有生之年,探遍家乡的每一个角落,寻到家乡的每一处辉煌,揭开封尘千年的神秘古镇真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