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是中国最大的祭孔要地。殿内,陪同孔子接受拜祭的是四配和十二哲人,其中包括孟子、颜回、子路、子贡等,在所有人里面,有一个叫做朱嘉的身份最为特殊。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整个大殿只有朱熹是南宋人,没有生活在春秋战国,而且与春秋战国相差一千多年,是唯一孔子非亲传弟子而位列大成殿的后人。朱熹是什么时候进到大成殿的呢?</p> <h3>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初四,康熙圣谕:今应遵旨,(朱熹)升于大成殿,十哲之次,以昭表彰至意。</h3> <p>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在他治下,中国出现繁荣盛世。《清代思想史》提出,盛世的关键是康熙严格遵守朱熹的思想,指导其治国实践。</p> <h3>朱熹出生于福建省尤溪县,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的那天,门前门后的大山同时起火,由此取名熹,即喜火的意思。</h3><h3>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其中最重要的是理学家的身份。所以他的诗都充满着哲理,有名的就是那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那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h3><h3>理学又称新儒学。朱熹认为,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h3> <p>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这些规律,就是天理。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比如肚子饿了要吃饭是天理,而铺张浪费,就是要克制的人欲。</p> <h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的资深教援朱杰人是国内研究朱子说的著名学者,他认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儒学,并非孔子的儒学,而是经过朱熹重新解释和改造过的佛学,是朱子的新儒家。</h3><h3>《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的说法,称为集注。章句是将文章断句,标注标点符号,讲清每段的要害。集注是述而不作,把前人关于《论语》《孟子》中间的注解集在一起,然后注释自己的理解。</h3><h3>由此可见,朱熹在注解儒家经典四书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它们变成了阐述理学的载体。四书成为了儒家的新经典。</h3> <h3>朱熹新儒学的思想可以归纳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3> <h3>在武夷山,一个传统被流传数百年。学生的成年礼经常会选择在一块刻有《朱子家训》的碑文前举行。《朱子家训》寥寥数百字,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这块碑的后面,刻着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写的四句话: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h3><h3>同样的把朱熹与孔子并列的评价有很多,钱穆先生就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南宋词人辛弃疾说:历数尧舜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认为,孔子总结了夏商周1500年的文明,孟子总结了孔子后100多年的文化,朱熹又总结了孔孟后1500年的发展,在哲学理论上成为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朱子与孔子是并列的。</h3> <h3>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挑战,佛教的影响变大。南北朝时期,洛阳城内三分之一的住宅是寺庙。北齐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佛学的信徒。在隋唐时期,佛教的影响已经起过儒学,包括道教。唐朝有的皇帝把佛教或者道教立为国教或这样的地位。外来佛教能够允诺来生,减缓痛苦,填补了儒学并不关注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不说人死后的问题,而佛教关于人去世后有轮回的说法,给予人常态生活中的精神安慰。这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很快发展的原因。</h3> <p>佛教的快速发展,寺庙增多,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家人增多,带来了政府税赋减少、服兵役种地的人变少等诸多社会问题。北京大学宋明理学研究专家廖可斌教授认为,佛教是讲四大皆空的,对建设社会没有负起责任。佛道流行的时候,社会上缺乏了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模糊了。</p> <p>儒学哲学化,以及儒学重建的过程是漫长的,从魏晋南北朝王弼、何晏开始,唐代主要是韩愈,扛起了“恢复儒学”的大旗。到北宋,则以程颐、程颢、张载为代表,开创了新儒学、理学。到了南宋,朱熹成为了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太极论、理气论、人性论、修养论,把孔子的学说发展了,使儒家的学说完整了。</p><p>关于生死,朱熹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诞生、发展、高峰、衰落、结束的规律,人生也是如此,因此死生就是天理。</p><p>朱熹哲学的核心就是建立了天理论,解决了孔子学说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以天理的存在,应对了佛教万物皆空的说法,既然是天理,大家就要遵循守规矩。朱熹还吸收了佛道关于精神生活的论述,以成圣成贤要求自己,以追求真善美为人生最高境界。要想成为圣贤,必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 <h3>由于朱熹完善了儒家学说,人们由此有了生活的目标,从而把大家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到了元代以后,中华文明很大一部分是朱熹思想的传承。如果没有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儒学继续衰弱不振,中华文明就可能会断沉。朱熹理学的建立,元明清时期,佛道的地位就再也没有超越过儒学超越了。</h3><h3>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只留下了一些遗迹,古文明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面临其他文明入侵时,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导致消逝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而中华文明能延续数千年不间断,朱熹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h3> <h3>古人言: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清代有人言:天不生朱子,仲尼如长夜。可见,朱熹能成为唯一的非孔子亲传弟子位列大成殿是当之无愧的。</h3> <p>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它与岳麓山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其中白鹿洞书院又被誉为天下第一书院,从宋末到元明清,全国办学机构都以它为模板。白鹿洞书院至今还树立一块碑文,上面刻着朱熹亲自拟定的院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名《朱子白鹿洞教条》),它就是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朱熹以此为育人目标,推动我国书院快速发展。王阳明评价它:“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p> <p>《白鹿洞书院揭示》分为5个部分,核心内容就79个字,朱熹把明人伦放在了首要位置,“人伦”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子遵守儒家伦理道德,即明人伦,具体就是五种伦理关系。</p><p>父子有亲——父要慈,子要孝;</p><p>君臣有义——君要仁,臣要忠;</p><p>夫妇有别——夫妇内外有别;</p><p>长幼有序——长幼尊卑有秩序;</p><p>朋友有信——朋友间要讲诚信。</p><p>在遵循“明人伦”的前提下,朱熹阐述了学习的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山大学校训就来源于此。</p><p>阐述学习的顺序后,朱熹提出了修身、处事及接物的个人修养三原则。</p><p>修身原则:</p><p>言忠信——说话忠诚信实;</p><p>行笃敬——行为笃厚恭敬;</p><p>惩忿窒欲——压抑怒气与欲望;</p><p>迁善改过——改正错误而向善。</p><p>处事原则:</p><p>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明辩真理为己任,而不为个人利益和一己的功名。</p><p>接物原则:</p><p>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p><p>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事未达目的,应从自身找原因。</p> <p>朱嘉为什么这么强调德的教育呢?北宋建国之后,在策略上作了重大调整,由重视武功转向文治,随之出现重视科举的局面。长此以往,以科举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倾向日趋严重,出现了重科举轻德育的问题,导致选拔出来的官员没有担当,不堪任用。</p><p>宋代的教育机构以官办学校,如州学、县学为主,同时也有民间的私立学校,其中主要的就是书院。朱嘉为推广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书院。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到南宋期间历经兵火逐渐荒废。1179年,朱嘉任职江西,他自筹资金重修书院。朱嘉在白鹿洞书院确定的学规和理念,成为各地竞相模仿的标本,确立了天下第一书院的地位。</p> <p>白鹿洞书院之后,朱嘉来到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也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各朝代关于四大书院的说法不一,只有岳麓书院一直名列其中。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他把白鹿洞书院的办学理念带到岳麓书院,制定了《朱子书院教条》。</p><p>据统计,朱熹修复创建或讲学有关的书院达到上百家,加上其门人在各地经营的书院则不计其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武夷精舍是朱嘉完成“四书集注”的地方,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以考亭书院为核心形成的考亭学派,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和新儒学主干力量。总之,朱熹以书院为阵地宣扬自己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从而把我国的书院文化推到了顶峰。</p> <p>《家礼》是朱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如果说《四书章句集注》主要影响的是知识分子,朱子《家礼》则对民间影响更力,在元明清,它是中国人家教的典范和行为的标准,儒学民间化和世俗化最重要的载体。</p><p>朱子《家礼》共分五卷,分別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通俗的说,它是朱熹为老百姓制定的行为规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孔孟思想,让礼走进了民间。</p> <p>朱子《家礼》第一章第一节讲的是祠堂。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最能体现等级差距的就是对祖先的祭祀上,按照《周礼》的规定,皇帝家的有太庙,其次是各诸候、王公的宗庙,到士大夫才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不得立祠,只能路祭。直到朱熹《家礼》的出现,民间才可以建立祠堂,可以说,朱熹推动了祠堂进入民间,他赋予了祠堂议事、举办婚丧嫁娶等世俗事务的功能。</p><p>我们知道,佛家祭拜祭祀的场所有寺庙,道家有道观,儒家重人伦重入世重今生,在朱熹之前,百姓并没有祭祀的场所,朱熹提出了设立祠堂,让老百姓在祠堂内祭拜祖先,寻找灵魂和家族的归处。中国传统治理,往往止于县一级,乡以下主要靠社会自治,其中宗族是乡村自治的一个重要力量,祠堂就是宗族治理的一个重要场所。</p> <p>朱熹《家礼》就是教大家做到忠义孝悌,虽然他的一些思想不适应当代社会,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但他为了维护家庭稳定的基本理念要继承发扬,他致力于守护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孝德忠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p><p>位于福建五夫里的兴贤书院,仍挂着朱熹题写的“继往开来”四个字的门匾,这是他根据时代需要对于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和继承发扬的态度,应该也就是希望今天的人们如何对待朱熹新儒学思想的态度。</p> <p>公元1200年4月23日,71岁的朱熹去世。辛弃疾闻讯痛哭,写下了祭文:</p><p>所不朽者,垂万世名;</p><p>敦谓公死,凛凛犹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