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它碧波环绕、花木繁茂;它亭台错落、人文荟萃。宋代诗人林逋隐居于此,植梅养鹤,“梅妻鹤子”佳话流传至今;清代康、乾二帝在此修建行宫,饮酒赋诗,及时行乐。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中山公园”。历史在这里凝固,文化在这里积淀。</p> <p> “孤山寺”始建于南朝天嘉初年(560年),初名“永福寺”。唐武宗会昌灭法,遭兵燹,寺圮。宋真宗大中祥符间,僧人方简在废墟上重建寺观,改额“广化寺”,重建辟支佛骨塔、竹阁、柏堂等几十处胜景。此后,历经元、明,毁毁建建,清雍正年间改称“圣因寺”。咸丰十年(1861年)太平军马蹄声响,剑指杭城,孤山蒙难涂炭,广化寺被烧了个底朝天,仅存古铁佛一尊,倒卧于荒草间。后蒋果敏出任浙江巡抚,迅速组织杭城复建。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丁申、丁丙兄弟捐资复建柏堂,移建竹阁,开挖小莲池,重建广化寺临湖寺门……</p><p> 如今,广化寺已不在,而柏堂、竹阁、小莲池还坚守岗位,不过,已属于“西泠印社”的领地。</p><p> </p> <p> 旧时有联较好的诠释了“孤山寺”的历史:</p><p> 建刹傍孤山,溯天嘉永福初基,试与寻长庆残碑,读微之遗记。</p><p> 题楣仍广化,还大中祥符旧观,愿重立辟支古塔,刻法华真经。</p><p> 景还在,寺已无,楹联是在资料堆里找出来的。</p> <p> “中山公园”大门。</p> <p> 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p><p> 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p><p> ——吴芝瑛撰、祝遂之书</p> <p> “中山公园”内“孤山”大红字两侧各置一石亭,左侧的叫“武亭”、右侧的叫“文亭”,为纪念南洋华侨赈灾而建,故被称之为“南洋华侨赈灾纪念亭”。其实这是错误的!据《杭州日报》记者的调查,上世纪20年代初,江浙皖一带连续四年发生洪涝灾害,当地士绅和西洋教会联手在上海仁济善堂成立了“江、浙、皖水灾义赈会”,推举何丰林为名誉会长,史量才、徐静仁为副会长,共募得赈款58万余元。建造此亭,就是为了彰显和纪念这次赈灾活动。</p><p> (亭内柱上有3幅石刻楹联)</p> <p> “赈灾纪念亭”楹联之一:</p><p> 救灾布金,出水火而登衽席;</p><p> 纪功勒石,立碑塔以壮湖山。</p><p> ——佚名</p><p> 上联顺捐资赈灾,救出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使他们过上太平安居的生活;下联述立碑塔,勒石纪功,不仅可以歌颂慈善美德,也能使湖山更为壮丽。</p> <p> “赈灾纪念亭”楹联之二:</p><p> 己溺己饥恩周浙境;</p><p> 尔炽尔寿辉映湖山。</p><p> ——佚名题</p><p> “已溺已饥”出自《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已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有人被淹,好像是自己使他受淹;有人挨饿,好像是自己使他挨饿。后因以指同情受难者,并将解除其苦难作为自己的责任。“尔炽尔寿”出自《诗经•鲁颂•閟宫》:“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炽,旺盛;寿,长寿。</p> <p> “赈灾纪念亭”楹联之三:</p><p> 昊天不傭,载胥及溺;</p><p> 将伯助予,永矢弗谖。</p><p> ——集《诗经》句</p><p> “昊天不傭”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上天;傭,均、公平。“载胥及溺”出自《诗经•大雅•桑柔》。载,语助词;胥,相与;溺,沉没。“将伯助予”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将,请求;伯,长者。“永矢弗谖”出自《诗经•卫风•考槃》。矢,发誓;谖,忘记。上联意谓:苍天不维护下民,使之沉溺于大灾祸中;下联意谓:得到善人相助赈灾,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p> <p> 清行宫遗址的“御花园”,贮月泉边的“天下第一景亭”,亭柱上悬挂着一幅享誉天下的名联。</p> <p>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p><p>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p><p> ——黄文中撰</p><p> 这幅叠字回文联用10个单字重叠排列,描绘了西湖四时景色,点景生情,妙趣无穷。</p> <p> “放鹤亭”。北宋诗人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死后葬在孤山北麓,元代郡认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修建了“放鹤亭”。</p><p> 林和靖活着的时候名气就很大,宋真宗征之不久,赐号“和靖处士”,还明令地方官吏定期慰问;死后,宋仁宗赐他“和靖先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先生的高风亮节历来为人们所敬慕,留下了楹联无数,现亭柱上保留了4幅:</p> <p class="ql-block"> “放鹤亭”楹联之一:</p><p class="ql-block"> 世无遗草真能隐;</p><p class="ql-block"> 山有名花转不孤。</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撰、林散之书</p><p class="ql-block"> “遗草”,意同遗稿,与下联中的“花”字工对。</p> <p> “放鹤亭楹联之二:”</p><p> 山孤自爱人高洁;</p><p> 梅老惟知鹤往还。</p><p> ——黄文中撰并书</p> <p> “放鹤亭”楹联之三:</p><p> 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p><p> 孤山一角,暗香先返玉梅魂。</p><p> ——吴廷琛撰、吴文蜀书</p><p> “遗蜕”:佛家、道家认为死是遗日形骸而化去,故称尸体为“遗蜕”。“玄鹤”:传说鹤千岁化为苍,又千岁变为黑,故名。“暗香”:幽幽的香气。林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名句。</p> <p> “放鹤亭”楹联之四:</p><p> 梅花已老亭空鹤;</p><p> 处士长留山不孤。</p><p> ——范松上题、陈叔亮书</p> <p> “林和靖墓”。旧时还建有“林和靖祠”,陈若霖为其题写楹联:</p><p> 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迹;</p><p> 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p><p> 那时,此处很热闹。旁边有“水仙王庙(亦称龙君庙)”,还留有许多北宋时期高雅名士苏东坡、林和靖及僧人惠勤等人的遗迹。</p> <p> “云亭”。位于后孤山西里湖边,六角石亭。民国九年,岭南金石书法名家、诗人许炳璈(字奏云)建造的生圹(生前营造的墓穴)。六根方形亭柱上刻有楹联八幅,现大多模糊不清,辨认困难。</p> <p class="ql-block"> “云亭”楹联之一:</p><p class="ql-block"> 斯世竟何之,幸德傍孤屿梅花、岳坟忠柏;</p><p class="ql-block"> 此心无所恋,却未舍钱江夜月、珠海乡云。</p><p class="ql-block"> ——许炳璈自题联</p> <p> “云亭”楹联之二:</p><p> 无怀葛天以上;</p><p> 美人名士之间。</p><p> ——许炳璈自题联</p><p> “无怀葛天”:无怀氏、葛天氏,均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古代读书人往往把上古时代作为理想社会,寄托心中的憧憬。下联意谓:死后葬于此地,有美人名士为邻,值得欣慰。</p><p> </p><p> “云亭”楹联之三:</p><p> 泉边青山伴回音;</p><p> 湖畔石亭读书经。</p><p> ——许炳璈自题联</p> <p> “云亭”楹联之四:</p><p> 南海荔枝熟;</p><p> 西湖荷花香。</p><p> ——张 权题</p> <p> “云亭”楹联之五:</p><p> 十亩苍烟秋放鹤;</p><p> 一亭香雪夜横琴。</p><p> ——崔永安撰并书</p><p> “十亩苍烟”:形容烟波荡漾的西子湖。“香雪”,梅花;“横琴”,弹琴。</p> <p> “云亭”楹联之六:</p><p> 千年老鹤三生石;</p><p> 万树寒梅四照亭。</p><p> ——崔永安撰并书</p> <p> “云亭”楹联之七:</p><p> 青山有例归高士;</p><p> 素月对人如古禅。</p><p> ——陈辅臣题 </p><p> </p><p> “云亭”楹联之八:</p><p> 此地擅湖山之胜;</p><p> 其人与梅鹤有缘。</p><p> ——陈辅臣题</p> <p> “林净因亭”。元末之时,群雄并起,兵荒马乱。浙江奉化人林净因,一个坊间普通的糕点师,离开故土,远涉重洋,去到日本。为谋生糊口,重操旧业,他做的点心受到百姓的喜爱,更得到了皇家的赏识,无意成了日本点心馒头业的始祖。</p><p> 林净因是林和靖的七代后裔。1993年,林净因的34代后人川岛樱子来杭修建了“林净因亭”,时任市长王永明题写了匾额,时任园文局长施奠东撰写了楹联。</p> <p> 孤屿照栖霞,疏影暗香留处士;</p><p> 绝艺渡东海,妻梅子鹤得传人。</p><p> ——施奠东撰并书</p> <p> “敬一书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浙江巡抚赵士麟创建。他重视立德育人,有书院情结。将书院取名“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p><p> 2017年,国学大师黄高才接任“敬一书院”执行院长,把书院改造成现代模式的书画展览场所,原来的楹联都被取下,需要欣赏那些楹联,只能在过去的照片里。</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一次游孤山路过“敬一书院”,院门紧闭,从墙上花窗拍摄到书院门联的上联,后查阅资料得知,此联原是杭州圣因寺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故宫寥落认前朝,天下为公莫忘怀,四部图书,一园草木;</p><p class="ql-block"> 胜迹登临容我辈,人间何世试极目,东西浙海,南北峰云。</p><p class="ql-block"> ——旧联、沈定庵书</p> <p> 庭院里可见“瀛屿芬馨”堂前的门联:</p><p> 园中草木春无数;</p><p> 湖上山林画不如。</p> <p> “范公亭”。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于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赴杭任知州,时约一年半,知名度远不如白居易、苏东坡。2005年,在孤山顶上修建此亭,是杭州城内唯一用于纪念范仲淹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慕子陵和靖之高节;</p><p class="ql-block"> 贻百世千秋之美文。</p><p class="ql-block"> ——吴亚卿撰、姜东舒书</p> <p> “西爽亭”,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旧有楹联一副:</p><p> 白首卧松云,先生有才过屈宋; </p><p> 茅亭宿花影,故乡无此好湖山。</p><p> ——邹宝僡题</p> <p> “俞园”东侧,崖壑凹处有一座四柱半壁亭,亭前有一小池,苏东坡为怀念其师欧阳修而取名“六一泉”。欧阳修因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酒一壶,棋一局,琴一张及自身一老翁,计六个“一”而自号“六一居士”。旧时亭内有副名联:</p><p> 湖山两孤,此处有泉可漱也;</p><p> 天一地六,先生自号无说乎。</p><p> 如今,泉还在,而楹联却不见!</p> <p> “文澜阁”。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将行宫后面的“玉兰堂”改建为“文澜阁”,用来贮藏《四库全书》。</p> <p class="ql-block"> “敷文观海”厅悬挂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鸿去燕归,往事恍如烟霭;</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转,翰墨犹似芝兰。</p> <p> 另一间客房的中堂墙上悬挂着郑板桥题的楹联:</p><p> 秋水初晴,浪澄烟外;</p><p> 幽兰未放,香在云端。</p> <p> “白苏二公祠”。白居易和苏东坡先后担任过杭州“市长”,对疏浚西湖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清嘉庆三年(1798年),经大学士阮元提议,在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苏二公祠”。祠内曾有过很多楹联,其中有一幅:</p><p>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推出几篇新乐府;</p><p> 杭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一堤好风光。</p> <p> 最近,为了核对楹联是否还在?跑去“白苏二公祠”,却因为疫情原因而闭门谢客,好在之前拍摄的照片中还能辨认出4幅楹联。苏公祠(英爽颉颃堂)门上的对联:</p><p> 欲共水仙荐菊花;</p><p> 长留学士住西湖。</p> <p> 苏公祠内对联:</p><p> 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双贤守;</p><p> 风华终古在,唐宋诗词两大家。</p> <p> 白公祠(居易乐天堂)门上的楹联:</p><p> 但是人家有遗爱;</p><p> 曾将诗句结风流。</p> <p> 白公祠内楹联:</p><p> 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p><p> 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尊芳醴肃容瞻。</p> <p> “林社”,在孤山之阴,放鹤亭右,祀清杭郡太守林启。时有楹联一幅:</p><p> 为我名山留片席; </p><p> 看人宦海渡云帆。</p> <p> 林启,福建侯官人,清光绪二十二(1896)年以御史出守杭州,重视教育,先后创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蚕桑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养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1900年卒于任上,他家人欲运灵柩回福建老家,杭城百姓恳请留在孤山安葬,时有陆元鼎撰联:</p><p> 教育与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p><p>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p> <p> 近日去“林社”,亦因疫情而不得入,翻看以前的照片,“林社”大堂之上有一幅楹联:</p><p> 社结湖山,开两浙新学;</p><p> 情同梅鹤,伴一亭春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