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思臻

<p>  清明节前两天,小时候的伙伴从老家寄来了新新鲜鲜的索蒿,倏然温暖了我游子孤寞的心!这菜只在老家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生长,样子和茼蒿有些相似,但味全然不同,每年春秋两季,可用水一焯加盐吃、炒鸡蛋、洗净凉干用粗盐腌着吃……在那缺吃少穿的七十年代,春天就能吃到这新鲜的青菜,就成了难得的美味了。求学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但它的味道却常常萦绕在心。吃着满口清香味的索蒿,自然就想起童年、故乡了。</p> <p class="ql-block"> (一)童趣。</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那印在 脑海深处儿时的记忆又一幕幕映现眼底……</p> <p class="ql-block">  家门口的大榆树,从记事起就在那矗立着,它伴我渡过了童年,留下许多的温馨、快乐记忆。那年代,村里还没有电,在暖暖的、月圆的晚上,常躺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玉兔……的故事,可每次张圆了眼睛,看到的也只是月亮中朦胧的阴影,终也没能辨清嫦娥等的模样,一大堆稚嫩、天真的问题常让奶奶无从解答,便带着蛊惑、神秘,在飘渺的</p><p class="ql-block">遐想中迷迷糊糊地睡去……。说到榆树,就想起了榆钱。那时候农村人大多还存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榆树长出榆钱,大家都纷纷去采摘,以补粮用,掺玉米杂粮面蒸熟,拌上蒜蓉、醋、盐等,清香甘甜、新鲜而味美!每当这个时候,我常常趁家人不注意,偷偷地爬到大榆树上去摘榆钱,肚皮上常常被划出血痕,被家人发现少不了还要挨训……</p> <p>  过年是最盼望的,过了这个年就开始盼下一个年。腊月十五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忙了。男人们跑集市购年货,女人们在家忙活,先是蒸包子蒸馒头蒸团子、过油(炸丸子、酥肉、炸鱼、炸糖糕等)、然后煮肉,到了除夕贴好对联,过年的准备才算就绪。老家除夕晚饭叫年夜饭,那时候生活虽然不富裕,各家也尽可能地准备点酒菜,一家人乐融融、暖融融地吃个吉庆团圆饭。饭后,孩子们往往是结伴玩个通宵,盼着凌晨能放鞭炮和穿新衣服!老家有个习俗,大年初一第一顿饭谁家吃的越早,谁家新的一年日子过得就越好。饭以水饺为主,下饺子时要放鞭炮,故从初一凌晨,就会鞭炮声此起彼伏 ,小伙伴们寻着鞭炮声跑来跑去看热闹,顺便捡哑炮,重新插捻子再放,边跑着、边喊着唱着到天亮。初一第一顿饭是比较讲究的,水饺有肉有素,吃肉的预示着富贵,吃素的则预示着新的一年舒静(舒心清静),吃的多预示着一年健康吉祥,吃合碗肉(煮好的大猪肉块,在上面划成小块,但不划透,放在碗里加配料再蒸)预示着一年的生活会富有,吃个馒头预示着身上有力气,一年能更好的劳动……。天刚蒙蒙亮 ,吃完饭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裳,成群结队开始给长辈拜年,孩子们嬉笑、雀跃着参与其中,快乐地接受长辈赏给的糖果、炒花生等,时不时的搞个恶作剧,在人们不注意时偷偷地放个鞭炮……</p> <p>  村前的小河,说是河,其实就是人工排水沟,夏天雨后,水不流的时候,就分段用土垒开,然后带着一群小伙伴光着屁股来回淌水,等混浊了,一个一个鱼儿就会把嘴巴露出水面,我们就用条筐对着鱼儿猛地捞过去,筐拿出水面,一条欢蹦乱跳的鱼就被逮着了……</p> <p>  放羊是秋天最轻松而愉快的劳动。小伙伴们一早就结伴赶着自家的羊,到收完地瓜、大豆等庄稼地里去放。到了地方,把各自的羊交给一个小伙伴看着,其他的就开始寻找刨漏掉的地瓜,收集枯叶废豆秧,我和一个小伙伴负责在沟边或坡上挖出一个上口窄底宽、高约二十五公分的长形烤窑。那年代还是生产队,人们的责任心不太强,挖些漏掉的地瓜并不难。中午时分,把地瓜摆在上面的窑口上,从下面的窑门开始生火,大约烧二十分钟左右,等柴没了明火,把地瓜从上面推到窑腹中,再用烧热的窑土盖上,十分钟后那软鲜甘甜的烤地瓜就出炉了。吃高兴了,趁人不注意,把手上的灰抹在别人的脸上就跑……结果常常是望着彼此被抹黑的脸捧腹大笑。傍晚的时候,怀揣着剩下的烤地瓜 ,一个个似胜利者,迎着晚霞、袅袅炊烟,赶着羊群,嬉笑着、打闹着回到村中各自的家。</p> <p>  冬天里生产队的牛屋是农村最暖和的地方。那时候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多了,雪天或晚上,是村里男人们常聚集的地方,他们一边抽着旱烟袋,烟雾笼罩着半边脸,一边聊天,那呛人的烟味和牲口的粪便味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趣。我们小孩也常常来趁热闹,静静地呆在一旁听他们的故事,如晚上聊的是鬼怪,路黑不敢回家,大人们就会笑逗着一个个把我们送回去。用筛子在雪地里逮麻雀也有过几次,有一次竟逮了两只,看着挺可怜的,就把它们放了。</p> <p>  那时候公社有个板车放电影队,在各个大队轮换着放映,一两个月我们村才能排一次,放的电影到现在还能清晰在目:地雷战、地道战、鸡毛信、闪闪红星等及革命样板戏。我那时候是个孩子王,看完电影后,握着小伙伴们当中唯一的一个木头手枪(爸爸在城里工作,找人刻的),指挥大家拿着枝条、土块当做枪和手榴弹去模仿打仗,时常因为谁扮坏人而争吵。大约八九岁时,已经不满足于一个木头枪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瞒着家人,用一块木头刻了枪托,用当时的废喷雾器铁管作枪管,把用过的子弹壳后屁股钻一个孔,把弹壳前面塞进铁管,用车轮条做撞针,用车内胎条固定做牵拉。做好后,我们把鞭炮的药装入枪管,用当时的砸炮做引信,跑到村前的树林里试枪,扣动扳机后,随着一声枪响,那个试枪的伙伴被一团黑烟笼罩了,火药装的太多,枪管被炸裂,人 没伤着 ,却被大人知道了,结果枪被烧了,还实实地挨了一次揍。</p><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 (二)邻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从我记事起,我家的大榆树下、前面的槐树林里,就是邻居们的“饭局”,天暖的时候,一到吃饭时间,大家端着吃的,陆陆续续的来到这边吃饭,有依树蹲着的、有席地而坐的,个别讲究的才带着小板凳。那时候大家虽然都不富裕,但谁家要是有别于平时吃的饭菜,就会多盛出来一份让大家品尝。遇到这情况,最高兴的是小孩,只要看你还想吃,主人就是不吃了也会让给小孩子。他们边吃边聊着有趣的故事,有时也商量一些事情。如果因连下几天雨,大家不能聚在一起,饭菜似乎都没有了滋味。村西头有个孤寡老奶奶,凡是我家有了好吃的,奶奶总是用碗盛了,用笼布、毛巾包好,大老远的送去,比较简单的比如蒸包之类的,我就争着去送,每次去了,老奶奶总是抚摸着我的头,夸我懂事,心里乐滋滋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p> <p>  我邻居奶奶家,有一颗大枣树。枣熟的时候,每年都能吃上邻居奶奶送来的大甜枣。八岁那年,枣熟的时候,我调皮地爬到邻居奶奶家的大枣树上去摘枣,因够不着,就抓着一个树枝使劲摇晃,那知道上面有个马蜂窝,有一群马蜂立即朝我扑来,虽抓死了几只,但手上、脸上被蛰了几下,不一会就肿了起来,邻居奶奶听后忙跑过来,一边安慰我,一边背着我去村医务所,搽了消毒水,又给我装了两衣兜枣,把我送回家,并嘱咐,以后想吃枣就去找她,爬树危险……</p> <p class="ql-block"> (三)成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受文革的影响,小学时,我不爱学习且比较淘,上课交头接耳,老师不在就寻找逗乐的机会,寄索蒿的小伙伴就是我爱逗的一个,她皮肤白皙、头发和眼珠微黄,似个洋娃娃,非常漂亮!有次趁她不注意,从后面揪揪她的小辫子,然后嫁祸于别人,惹的大家哄堂大笑……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个新老师任班主任,他五十多岁,慈祥而温和,听说刚摘掉右派帽子。恰巧学校组织师生到四公里外的教育组去搞活动,他知道我刚刚用爸爸的自行车学会骑车,并且正着迷,就让我骑着他的自行车,自己则跟着学生队伍步行,一下子暖融了我的心,上学也变得遵守纪律了。他博学多识,和循循善诱的方法,使我对学习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妈妈辛勤劳作、积劳成疾的深深影响,激发了我用知识改变命运、为家担当的责任心,最终走进了大学校门。</p> <p>  受淳朴的民风、勤劳的乡亲、优秀老师的熏陶,我们小学班37个同学,有十个走出了农村,有的官至县、厅级,还有的出了国。在那个时代,鲁西南一个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一个班走出农门这么多学生,是不多见的。班里同学大部分初中后失去了联系,也不知道大家现在怎么样?同时也想起了儿时的小伙伴、老师、邻里,决心今年一定回故乡,去寻找殷殷的思乡梦、追忆那缕缕乡情!</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0年5月3日</p><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