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军人的父母,军人的后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很少见到的“长江750”早已停产。 “长江750”已成为收藏玩家的珍品!有幸再与它相遇,这就是缘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江750”三轮摩托车,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种边三轮摩托车,原德国产的(KS750)型号,在二战时期,德国人的主要战争交通工具,在当时起到了重大作用。我在警察的工作中有缘和长江750结识,并有了以后和长江750的一段故事。就给朋友们介绍分享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江750”的起源追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后,德国的M —7 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在1957年12月,中国以M-72为技术基础,成功研制出军用型长江750,为中国摩托车历史写下新的一页。在军用的长江750身上,我们可以找到7.62毫米机关枪或PF98式120毫米大口径火箭炮,是一台作战效能相当不俗(火力突击流动平台)。如果你以为长江750是“启发”自宝马 1940 - 1944的R75的话,并不准确。当年应该是前苏联模仿德国的宝马摩托车,然后再轮到中国“模仿”前苏联的三轮摩托车制品。以宝马R71为蓝本的三轮摩托车,世界上只有中国仍在生产这种摩托车活化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第一辆“长江750”三轮摩托车,1957年底产自江西洪都机械厂。是仿制前苏联M—72型三轮摩托,进行研发改造组装完成。第一辆边三轮摩托车,被命名为“长江750”是因为这款车总装厂在赣江之滨的洪都,而发动机则来自湘江畔的湖南株洲,湘赣两江最后都汇入了长江。750指的是排气量,此车气缸容积为0.746升,统称750清晰明确,便于记忆,所以故定名为“长江75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长江750”诞生背后有一些激动人心又鲜为人知的往事。有兴趣的可上网查看有关内容。从1964年起新中国自己生产的“长江750”被列为中国部队常规装备,洪都机械厂生产交付部队、共3789辆长江750三轮军用摩托车,为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国“长江750”发源地是江西南昌,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都有定制工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我们国家部队上,常用的“长江750”Z—1正三轮摩托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750的摩托车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750摩托车生产厂家有17个,产品型号多达84个,同一类型的摩托车竟然有这么多的厂家和型号,这在世界摩托史上也是个奇闻。长江750忠实地保留了宝马R71的几乎全部特征。在中国,三轮摩托车的最大出路,除了是公安机关外,竟然是外国的怀旧玩家。西方市场或日本市场,对长江750一直渴求。在日本,长江750的售价是在一百万日元以上。在欧洲市场,长江750重新注册品牌,并命名为Black Star黑星。很多因商务驻华的法国人,在回国都会买一台长江750。</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是我服兵役时在连队长江750摩托车上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我1974年在部队连队的“长江750”摩托车上留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骑车人:军人后代,李江元、后坐人、李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照于喀什疏勒县六师炮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军人后代,骑车人:李红、边斗坐人、崔玲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照于新疆巴州马兰。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军人后代,骑车人、邢疆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照于喀什叶城县七公社六师十六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照片、军人后代,骑车人、黄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照于喀什疏勒县六师十八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照片、军人后代,骑车人、黎小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照于新疆塔城沙湾县,八师炮团迫击炮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图照片边斗人、王晓南。后座人、徐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军人后代,骑车人李勋,九十年代初期,购买拥有过自己的“长江750”(补照、非本人摩托车),并(合法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C1型和D型车驾驶执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照于2018年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骑车人本人,边斗人、杨玉林,后座人、本人外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十年代初中期、军人后代,张朋工作于乌市、市政府宣传部时,购买拥有过自己的“长江750”摩托车。当时他那辆摩托车,是在新疆军区一个在昌吉的连队里买的,是我用我的摩托车把他的摩托车拖回来的,不是不能开,装上两个火花塞和加点油就行。只是当时张朋不能开也不敢开。因还未取得驾驶执照,后张朋通过考试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D车驾驶执照)。那时上牌很容易,只要有部队证明、和购车发票,就可上牌,就这么简单。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留下照片。以上就是我们军人后代与“长江750”的缘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朋,1993年12月30日(合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C1型D型车驾驶执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就了解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绿色大象”〈KS75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战时期纳粹德军装备的军用摩托车让许多朋友记忆深刻,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大量装备军用摩托车,它们充当了侵略战争的急先锋。早在闪电战开始之前,纳粹德国就已经采用了比其它任何国家军队都多的摩托单车和挎斗摩托车,1935年德国陆军就成立了军用摩托车部队(Kradschützentruppe),1937年11月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 OKH(Oberkommando Heer)要求宝马(BMW)和尊代普(Zündapp)二厂为军队研制专用挎斗摩托,设计目标规定,车辆最大载荷500KG(三名全副武装士兵),越野轮胎宽度4.5英寸,直径16英寸,且挡泥板必须预留足够空间以便加装防滑链,最大行程350公里,最大时速95公里,最小速度4公里,地距15厘米,两个公司分别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即后来的BMW R750和Zündapp KS75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摩托车重量轻速度快,能适应崎岖的地形,主要被用来执行侦察任务。摩托车在联络和侦察中被广泛使用,装备对象主要为德国国防军、党卫军、装甲部队、空军、宪兵以及警察。战争初期,德军所有的坦克师都配备有摩托兵单位。通常一个摩托营由两到三个摩托连和一个指挥连组成,除了陆军,德国空军也装备了相当多的摩托车,特别是德军空降部队,更是将摩托车作为重要代步工具,为他们伞降后的快速机动提供了便利。德军将摩托车分为三类:350cc以下的称为轻型摩托车,350-500cc之间的称为中型摩托,超过500cc的则为重型摩托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Zündapp生产的主要型号为Zündapp KS600(W)和KS750两种重型摩托(多数带挎斗),Zündapp KS750重型摩托车,是战争中德军使用最广泛的一款摩托车,该车装备26马力顶置气门751cc双缸气冷发动机,动力经由4速变速箱(带倒挡)传递到后轮和挎斗车轮。该车从1941年开始生产,直到1945年纽伦堡的Zündapp的制造厂被盟军的空袭摧毁,总共大约生产了18500辆。无论在欧洲战场、东线战场或是北非站战场,你都可以看到德军摩托掣风疾驰,这和它们的精心设计密不可分。例如,ZündappKS750虽然是先前的民用型摩托车改进而成,但都经过了重新设计。特别是考虑到了严酷的战斗环境以及对保养的不便,这些摩托在发动机底部加装了防撞护板以保护引擎。尤其是Zündapp</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KS750,它的输出扭矩大得惊人,能够拖曳相当大的载荷,在军队中素有“绿色大象”之称。Zündapp KS750采用轴传动方式,为了越野需要,其挎斗车轮带有动力,并且配备了倒挡,其挡位分为公路挡和越野挡,它还带有可锁定的差速器,可以将动力的70%分配给后轮,30%供给挎斗车轮。后轮和挎斗车轮安装了强有力的液压刹车,是世界摩托车中首个采用液压刹车的,能够有效的制动它那460公斤的庞大身躯。KS750还采用了世界闻名的Zündapp平行四边形前叉,虽然复杂的车叉结构给保养造成了困难,但操纵性出众。KS 750,外露的粗大简洁的车架成了它最显著的外部特征,这种车架结构坚固有加,且极易维护。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德国重型军用摩托车体现了颇为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为了照顾寒区驾乘的需要,部分废气可以通过一个选装的锥形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位置,就像专为驾驶员脚部设置的小暖气,另外一根废气导管则能为成员控制车把的手提供加热,挎斗乘员也能受益,一根特设的加热管从车体右侧将废气引入到挎斗内部前方,环绕一周后排出车外,这样乘员也不会忍受冻脚之苦;油箱的侧面安装了两块塑料护膝,避免了驾驶员膝盖和金属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军摩托兵还配备了专用风镜和风衣,这种风衣十分适用,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风衣下摆还可以用纽扣扣在腿上,俨然一件封闭的“连裤服”,在泥泞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能给保证摩托兵的干燥舒适。除了将摩托车用于遂行侦察、等任务,德军往往还单独将摩托车组成突击部队,最大编成为摩托营。1942年以前,德军配属摩托突击部队(Kradshützen)的重型挎斗摩托车上往往配置有武器,42年该部队解散后,新成立了摩托侦查部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Aufklarungs Abteilung)使用的摩托车则几乎全部配有武器。正像前面说过的,MG34机枪往往是首选,它的高射速加上摩托车的机动灵活,对小股敌人步兵往往是可怕的威胁。为了安装MG34,德军在摩托挎斗前方安装了机枪支架,机枪采用弹鼓或弹链供弹,在挎斗尾部的后备箱中还有专门设计的弹药架,可以存放三盒50发MG34子弹,安装在机枪支架上的MG34在行军时会摇摆不定,带来不便,为此挎斗内侧上方还设计了专用的机枪携行托架,可以将MG34固定在上面。另外,考虑到MG34更换枪管的需要,在挎斗内侧还设有专门的装具,可以携带一只备用枪管。德国军用摩托车具有良好的自持力,除了设在挎斗前方两侧以及驾驶员座位后方的储物箱能够携带必要的工具和零备件外,它们还可携带5升的备用燃油,挎斗后方还带有一只备胎,此外,挎斗后备箱中还可存放专用的轮胎打气筒和维修用千斤顶,这些周到的设计使得它们成为德军官兵向往的运载工具。摩托车的涂装基本为德国陆军使用的军用摩托大多采用德国灰涂装,空军则为黑灰色,非洲军团为沙黄色,在前线使用时会根据需要由官兵自行涂装迷彩,部队番号标志则习惯性的涂在挎斗的正前方。</b></p><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德国军用重型摩托车精良的制造工艺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恶果,就是制造成本奇高,Zündapp挎斗摩托的生产要求大量熟练技术工人,且制作复杂精密,再加上挎斗,轴传动机构以及驱动挎斗车轮的横轴传动系统及严格的军用规格需求,一番折腾下来,一台Zündapp KS750R-75的成本居然相当于当时德国大众公司制造的桶车(Kubelwagen)的两倍!浩大的产量消耗了德国宝贵的战争资源,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也曾经装备少量从德国进口的军用摩托车,一九三七年以前,国民党在南京方山组建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一九三七年四月,该教导营改编为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装甲兵团下辖三个连,当时每个连都配有一个由12辆德国“尊达普”(Zündapp的译音)两轮、三轮摩托车组成的侦查班,担负侦察、搜索和联络任务的摩托化部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照片:是九十年代时期前,一段警察服装,也可以说是工作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7年冬照于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三角地岗楼路口处。(我身后楼、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联合办公大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1985年5月从喀什市公安局调到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到乌市后,暂时住在我父母部队干休所处。当时在我父母家楼上有个叔叔,叫王永章,他离休前是南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这个叔叔进干休所比我们家晚,大概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段时间,祥细时间记不清了。他搬家进干休所时,带了一辆军区处理给他的“长江750”三轮摩托车。因在南疆军区时,我就和这个叔叔认识,而且对这辆摩托车非常感兴趣,所以就打起了这辆摩托车的主意,经过多次协商,这个叔叔终于将这辆摩托车转让给了我。当时本人兴奋了好多天,从此就和“长江750”摩托车结下了缘分,就有了自己的摩托车。说真话,这种军用摩托车,价格又不贵,当时是很难搞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那以后,我就骑着这辆摩托车,风光在乌市天山区的大街小巷中。因为是警察,激情满怀,工作热情又高,其中利用这辆摩托车为民做过不少好事,就不举例说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就是1992年秋冬,我们交警追罪犯的事件。当时我在东风路中队任副中队长,时间是92年12月、那天记不住了,那天我们交警都正常在岗位上执勤,陈振亚,在人民广场、三角地岗位执勤,杨杰元、董绪祥,在人民路与和平路、路口执勤,我们把这个路口习惯称为小南门,我骑着自己的长江750摩托车在辖区巡逻,当我巡逻至、小南门,杨杰元、董绪祥,执勤处停下时、正准备与他们交谈,还没等答腔,杨杰元、董绪祥,发现一辆出租车从幸福路方向进入人民路,占道逆行违章急驶向路口而来,这时杨杰元示意此车靠边停车,但是此车不但未停,还加速挠过我们交警,右转向广场方向驶去,我都亲眼目睹,因我骑着摩托车没有熄火,杨杰元、董绪祥,紧跟着拦了辆出租车跟随追去,我也启动摩托跟随追赶那辆出租车,这时广场红绿灯,车辆都在排队等候红绿灯,此出租车巳无法前行,只能跟车等候,这时杨杰元、董绪祥车赶到,停在此出租车后,杨杰元、董绪祥下车,董下车后发现包忘拿了马上返回拿包,杨这时巳走到此出租车前,将那辆出租车车钥匙拔下,提示驾驶人接受检查,这时我摩托车也赶到,向前开到离出租车十五米处停下,这时董绪祥拿上东西来到我跟前,和我说话,我背对出租车,小董面向出租车,小董说、杨杰元过来了,我转身看到杨杰元向我走来,走到我跟前,杨说:“他车上有枪,还是冲锋枪”,我一听惊愣了一下,再看出租车、案犯拿着枪、正开门上车,小董对我说,李勋你当过兵你过去看一下,我立马指着出租车向此车走去,这时车辆发动,冲向我们而来,我发现不好,立即躲闪,无意识顺手抓住了此车左边后视镜,他加大油门,把我甩开,只见此车闯红灯左转,沿中山路疯狂向大十字方向驶去,我这时跑向我的摩托车,一边发动车,一边喊、小杨、小董,上车追,当我拐过弯,只见出租车快到大十字了,你想他的速度有多快,当我们赶到大十字岗楼后,只见此车碰撞到一辆车后停下,解放路中队、大十字岗楼民警马那尔从岗亭上下来上前询问时,此人用枪指着民警说、滚开,当时马那尔民警吓了一跳,还没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此人又劫持辆出租车,向南门方向逃去。这是我们事后知道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赶到大十字,当知道罪犯又劫持辆车后刚走,小董立马跳下摩托车,也拦截辆出租车,尾随而去,我也调转车向南门追赶,当我到南门后,发现来回车辆非常多,而且两个路口,一个通往二道桥,一个通往人民路立交桥,不知那辆出租车往那个方向而去,无法只有返回大十字,杨杰元立马去了小十字市公安局刑侦队报案,小董说他拦的出租车追了段路,出租司机可能是有点怕,说那辆车看不到去向、追不上,小董只能让车把他送到我们大队进行了报案。听杨杰元说,当时他检查那辆出租车驾驶人时,此人说没有驾驶执照,杨杰元说,没有驾照、按照交规要扣留车辆,并提醒驾车人,车上有什么贵重物品请拿走,这时案犯就去后备箱打开后,拿出冲锋枪对着杨说,把钥匙拿来!杨杰元一见这阵势,把钥匙扔给了此人就向我们走来。这个罪犯在整个作案过程中,一真没有惊慌失措,能顺利走脱,可见素质不一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事件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不亚于电影中的追捕。事后市公安局刑侦队多次向我们了解事发经过,听杨杰元说部队派了一架直升飞机本来让他去伊犁指认案犯,后乌市公安局派人去,他就没去。最后把案犯抓获归案。我们才了解到了实情。破案后,当时的乌鲁木齐报纸,只是简单的、并没有祥细刊载此案经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案犯是个现役战士,他在当兵期间,在新疆军区军械库学习刚刚期满,准备返回伊犁自己的部队,他对军械库很熟悉。他作案前,事先在军械库,盗窃了一支冲锋枪,出军械库后把枪包好藏在幸福路十七路公交车终点站,站点雨棚上面。军械库地点就在幸福路,离公交车站不到一千米,他作案那天,先把枪从雨棚上拿上,尔后挡了一辆出租车,诱骗出租司机将车开到东后街山里,把出租车司机杀害,拿到钱车后,驾车进入市中心。后面发生的事件也正是我前面告诉大家的那一幕。正是那支冲锋枪找到了破案线索,将此案破获。此案侦察中当知道冲锋枪是部队的,经和部队联合调查,枪来自军械库,军械库把历届参加军械学习人员毕业集体合影,让我们认人,当时我指认的人因为和罪犯没有近距离接触并没有认准确。但杨杰元一眼就认出了此案犯,在这之前调查中杨杰元就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比如案犯穿的是军裤,军鞋,身材体征很象军人等。回想起当时案犯枪里装满了子弹,杨杰元检查他的时候,他从后备箱拿出冲锋枪在乌市党政要地、市中心、光天化日、大众眼下,对着我们民警小杨,可想而知此人胆量之大,他已做好破釜沉舟之准备。当时小杨二话没说,转身走向我们是正确的,如果小杨有不当举指,硬碰硬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案犯当时从大十字碰车后又劫持了辆出租车,驶入南门经人民路方向,挠了个大圈到火车南站下车后,让出租车司机不准回头数一百数,这是第二辆出租车到派出所报案时所说。后又拦截第三辆出租车,驶往长江路碾子沟汽车站,坐长途车去了北疆伊犁。可以看出此案犯具有一定素质和反侦察能力。再说回来,如果没有我们的发现与追赶案犯,很可能罪犯杀人目的就得逞了。据市局办案人一点信息,抓他的时候他还在营房里睡觉呢,他劫持的第二辆出租车司机的衣服还挂在他床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正是因为那支冲锋枪是部队里的,直接牵连到部队,案犯又是现役战士,直接与部队形象有关。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张扬过、和提到过此事,现在说说也就当一段小故事听听而已。主要还是叙述我的摩托车,伴我随行,助我给力。1993年10月,我家楼上一个老干部子弟,借我摩托车,回来后,车边斗碰了个大窝,他不好意思,非要买下我的摩托车,就这样,我就离开了我心爱的摩托车,成为别人的心欢。实话说这辆摩托车伴我学到了很多摩托车知识,自从有了这辆摩托车后,我结识了一个武警二支队的干部技师,叫陈功臣,他们单位就在我们辖区幸福路和体育馆路路口处五十米。我一上班没事就去他那里请教,老陈技术非常好,他们武警二支队的车辆、摩托车都是他维修,只要有车床,他可以加工车上的各种配件,他自己也有一辆摩托车、型号:(东海750),和(长江750)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经常在一起磋商,跟着他学会把自己的摩托车捣鼓、折腾,拆了装,装了拆,真是长了见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5年9月,因我从喀什调来前就有摩托车、和汽车驾驶执照,我平时又喜欢捣鼓车辆,我们天山大队、大队长候根勇,因大队事故股股长顾成新建议给事故股调一个专职司机,因事故股没有专职司机,有照人可以开,无照人不能开,出事故现场很不方便,就把我从线路上调整到事故股开车。就这样我又有机会接触到了汽车。关于开车、捣鼓车、折腾车,本人曾经也拥有买过四辆便宜的国产及进口车,1、北京212,2、前苏联产的(莫斯科人),3、日产(马自达)面包,4、国产二代(桑塔纳)。又与汽车打交道到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后,以车代步,用过女婿买的别克gl8商务七座,已卖,大众产的(途安2015款1.4t)巳卖,上海产的(大通G10系VIN)。并尝试过女婿有过的奔驰(B200)已卖,宝马(325Li)已卖,凯迪拉克(CTS),北京(BJ40PLUS2.3T)。讲开车这点喜好,也就只是图个老来乐。工作和退休后这些玩车的经历都有过不少的车故事。就当往事回首吧。到此为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夏照于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北,路段处。(我右方、左楼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大楼,右楼为自治区党委联合办公大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向我们的战友们、同事们,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我工作在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天山区交警大队、东风路中队时,在南山和当时中队的部分成员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排:左起、董绪祥、吾买尔江、潘金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排:右起、赵梦波、李勋、杨拥军、杨杰元,陈振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杨杰元在乌市人民广场,东风路中队、广场岗楼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杨杰元在乌市中山路三角地路口,天山百货大楼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左起:蔺瑞新、王福民,董绪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照于广场三角地路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我和董绪祥在天池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李勋。右:董绪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董绪祥,杨杰元两兄弟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董绪祥。右:杨杰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吾买尔江、杨杰元、杨拥军、赵梦波,在南山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吾买尔江,杨杰元,杨拥军,赵梦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图照片、是我在大队事故股工作时,在办公室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东风路队1985年5月至1995年9月离开此队,整十年多时期里,除美篇中提到的人、曾经东风路队的老战友及新战友们……李光学、李玉宝、潘延刚、陈刚、潘俊杰、张占生、多斯江、孙振宅、汤建新、张辉、曾松、何辉、张玉,虽然本人已年过花甲,但您们的名字、可能有人忘记,但我没有忘记,因为我们在东风路队这个集体中奋斗、工作、奉献过,经历过风风雨雨、酷暑严寒、值勤的劳累、反恐的严俊、任务的繁重、工作的辛苦,深知那是警察的不易和负出。您们用庄严的敬礼,大方的言行,塑造了新时代鱼水情深。您们用热情的服务,时刻敲响着交通安全的警钟。您们用高雅的指挥,使城市的脉膊更加畅通。您们用无悔的奉献,铸就了平安吉祥。人民警察时代的荣光,用热血和忠诚继承着先烈的血脉,锤炼着社会的精钢!所以祝我的工作战友,同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愉快,多多保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致敬!战友们。致敬!同事们。致敬!人民警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西北!不只是大漠孤烟,也不只是天山驼铃,雪山,草原,富饶的土地,美貌的风光。它远接秦汉梦回隋唐的历史,是西域风情,更是华夏传承。这里聚集着各族人民的情操与创造,这里有历代将士们保疆卫国的鲜血和足迹,更有他们子孙后代创业的艰辛和建设。为此、向奉献在边疆的各族人民和人民警察致敬!并祝我的警察兄弟姐妹们多多保重自己身体,健康快乐到“背之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