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俗称“地栗”“马蹄”“池米”“凫茈”等,属莎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葡匐茎,先端膨大为球茎(这球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荸荠”);地上茎丛生,直立,管状,如龙须,浓绿色。<br>荸荠,性喜温暖湿润,适宜在我国中部湖泊、湿地、沼泽地、低洼区生长。 <div>在长江中游白露湖之滨的湖北监利县黄歇口镇,流传着一个关于荸荠的故事:<br></div>春秋末期(公元 522年)昏庸的楚平王听信谗言,冤杀了大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br>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在家人及门客的掩护下,逃出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日夜兼程,赶往位于白露湖之滨的老家(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伍家场”),想在那里躲一段时间。但楚平王所派的追兵紧追不舍,伍子胥怕连累族里乡亲,便装扮成一个农民,藏匿在白露湖的芦苇、蒿草中。<br>“屋漏又遭连阴雨”,由于悲伤、疲惫、饥饿、又受了风寒,伍子胥心力交瘁,昏倒在野泽中。一位到湖里采挖荸荠的渔家女,发现了伍子胥,便把他背回家中救护。<br>少女心地善良,但家境贫寒,只能拿野菜、野果给他充饥,采草药为他治病。<br>伍子胥出身于官府之家,不是太吃得惯藕饼和少盐缺油的萝卜白菜,但正处于病中,口渴心枯的他却很爱吃荸荠。他感到荸荠质脆、味甜,清热,解渴。在少女的调理下,不几日,他便恢复了元气。他满怀感激之情,向少女亮明了身份,并说出了打算:投奔吴国去。<br>看到他高大英俊,充满阳刚之气,少女虽然心中倾慕,但知道他心高志远,又有家仇要报,挽留不住,便送了一袋干荸荠,让他带在路上充饥,并用小船将他送出“白露湖”。<br>临别时,伍子胥叮嘱渔家少女千万保密。<br>少女为使他无后顾之忧,待他上岸后,便毅然投湖自尽。<br>伍子胥敬仰少女的善良、侠义,一路上宁愿饿肚子,吃野菜,也不忍吃少女所送的荸荠。<br>伍子胥历尽千辛万险到达吴国后,把携带的荸荠拿出一部分作为楚国珍奇的特产献给公子光。公子光一边吃荸荠,一边听伍子胥畅谈报仇之志和治国之策。<br>之后,伍子胥受到公子光的信任和重用,他辅助公子光夺得王位,又西破强楚,北攘齐土,南服越人,还在吴王的支持下,把剩下的一部份荸荠在吴国试种、推广,使吴国发展为荸荠的主要产地。<br>这个古老的传说究竟是否属实已难以考证,但湖北监利县黄歇口镇的荸荠的确是荸荠中的上等品。粒大、皮薄,型如马蹄,色如褐漆,肉果细腻,味道清甜,汁多渣少,城里人、乡下人、老少都爱吃。 在监利县黄歇口镇,荸荠是开办宴席的重要辅料。<br>“三鲜头菜”的配料中放了荸荠片,色、香、味就会更佳,不然,宴席在宾客的心中可能就会掉一个档次。<br>炒滑鱼片加入适量荸荠片,则鲜嫩甜脆。荸荠即使做爆炒菜肴的配料,也十分可口。<br>黄歇口镇的野生荸荠,含有丰富的淀粉,制成淀粉,色泽洁白放光,优于其它;制成豆腐,晶莹剔透,宛如美玉。<br>荸荠,不仅是老少皆宜的美食佳果,还是医治多病的“甜”口良药。<br>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荸荠“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明耳目,消黄疸,开胃下食。作粮食,厚人肠胃,不饥;能解毒,服金石人宜之;疗五种隔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治误吞铜物,主血痢血血崩,辟虫毒。”<br>现代中医学也认为荸荠具有“化痰清积,清热生津明目”的功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