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没有硝烟的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岱山守备区情报站纪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情报站是在边防、海防地区或接近敌方的其他地点设立的一种组织侦察和接收情报的侦察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军事大辞海》第2776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东南沿海战云密布,美蒋依仗其船坚炮利,不断对我进行挑衅,军机、军舰屡屡逼近大陆近海,其U-2间谍飞机甚至深入大陆腹地搜集情报。在这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嵊要塞区及其所属的嵊泗守备区、岱山守备区相继组建起一支神秘的部队——情报站。他们隐身地下坑道深处,却明察秋毫于千里之外;在他们的图板上,再狡猾的敌机敌舰也无处遁形。</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军中服役期间,曾在岱山守备区情报站工作三年多(1973-1976年),亲身经历了钻坑道、住窑洞,长年累月战备执勤的艰苦生活。情报站全体官兵以岛为家、以苦为荣,不分昼夜地监视敌情、传递情报,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保卫海防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山河无恙,只因为有人为你守护安宁。</span></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致敬情报站和我的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b>一、情报站成立背景</b></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对盘踞金门的国民党军发起大规模炮击,并对金门诸岛实施全面封锁。为逃避打击,国民党当局乞求美国军舰护航。9月7日,国民党海军2艘运输舰在美军第七舰队的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的保护下为金门守军运送补给。14时45分至19时,有4艘美舰侵入中国领海。</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美国海军驱逐舰(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对美国军舰悍然侵入我国领海的强盗行径,中国外交部当即发表声明,并首次对美国政府提出严重警告。但美国毫不收敛,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继续派军舰、飞机侵入我领海、领空。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蠢蠢欲动,仗着有美国佬支持,叫嚣要“反攻大陆”,多次派飞机和小股武装特务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侦察和骚扰。一时间,东南沿海战云密布,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应对美蒋的军事挑衅,及时准确地搜集海空情报,更好地实现陆海空三军的协调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嵊要塞区决定成立要塞区情报站和岱山、嵊泗两个守备区的情报站。</p><p class="ql-block"> 1963年10月,岱山守备区情报站正式成立,为电报站(无线电连的前身)下属的正排级单位,业务上接受守备区司令部侦察科指导。情报站设站长一人,下设对海班和对空班,分别承担海、空雷达情报的接收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4年初,岱山守备区情报站10名同志在郝振昌站长带领下前往定海,参加舟嵊要塞区首届侦察分队集训。学员们借住要塞区通信营有线连指挥排宿舍(要塞区司令部隔璧),上课在要塞区作训处楼下面的大礼堂隔壁。</p><p class="ql-block">岱山守备区情报站参训人员除了巫万林、黄美君是从高炮营调来的之外,大都为报务员出身,培训主要以海空雷达标图为主,由叶凤标等教员授课。学员们起早贪黑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各项侦察情报业务。培训期间,学员还与海军舟山基地进行了一场海空标图大比武,经过激烈角逐,要塞区集训队获得了优秀。</p><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岱山守备区情报站10名同志学成归来,成为情报站最早的一批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岱山守备区情报站建站后的第一批成员。前排左起:巫万林、郝振昌、叶凤标(教员)、黄美君、黄纯泉;后排左起:郑华、张金荣、葛永田、孙子辰、阮根其、胡一平。</p> <p class="ql-block"> 情报站的值班室起先在石马岙守备区司令部旁边。1966年8月,因战备需要,值班室进入西高山181指挥坑道内。情报站的宿舍也相应搬迁过几次,从山下到山上,从平房到窑洞。 下图是位于181坑道甲口的情报站老宿舍(拍摄于2010年) </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情报站的官兵扎根海岛,以苦为荣,立志为保卫祖国东大门奉献青春。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把立功喜报寄回家。下图为朱夏林战友荣获的“五好战士”奖状。</p> <h1><b style="font-size:22px;">二、情报站人员名单</b></h1><p class="ql-block"> (1963—1976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历任情报站站长</span></p><p class="ql-block"> 郝振昌、张金荣、王双根</p><p class="ql-block">(注:1969—1970年,陈建华、宋海康先后担任情报站临时负责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对空班</span></p><p class="ql-block">巫万林、胡一平、孙子辰、徐远见、黄美君、葛永田、刘夕元、朱能志、周结宏、范忠明、俞锦州、朱夏林、姚志凯、于新永、魏德祥、刘广勇、张勇义、丁国元、黄金虎、方新明、徐筛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对海班</span></p><p class="ql-block">郑 华、阮根其、黄纯泉、唐金林、苏方宽、陈建华、沈雪道、何承喜、卢贤明、俞锦州、张广明、刘丰良、居敖荣、梁作祥、吴行鑫、葛向勇、汤建明、梁连宝、秦培根</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当年情报站值班的坑道)</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一任站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郝振昌,河北人,1950年代入伍。</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二任站长:</span></p><p>张金荣,浙江绍兴人,1961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三任站长:</span></p><p class="ql-block">王双根,安徽怀宁人,1966年入伍,1967年参加抗美援越,任高炮66师617团通信连一台报务员,在越南安沛市孙寨蚂蟥山驻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情报站临时负责人:</span></p><p class="ql-block">陈建华(左),1965年入伍,安徽无为人,曾任情报站对海班班长;</p><p class="ql-block">宋海康(右),1961年入伍,浙江绍兴人,曾任收信台区队长。</p><p class="ql-block">1969年和1970年,陈、宋二人曾先后担任过情报站临时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对空班首任班长巫万林,1960年入伍,浙江开化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对空班第二至第九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任:胡一平 (61/绍兴)</p><p class="ql-block">第三任:孙子辰(61/绍兴)</p><p class="ql-block">第四任:葛永田(64/如东,又名葛兵)</p><p class="ql-block">第五任:朱能志(66/怀宁)</p><p class="ql-block">第六任:周结宏(66/怀宁)</p><p class="ql-block">第七任:范忠明(68/上海)</p><p class="ql-block">第八任:俞锦州 (68/绍兴)</p><p class="ql-block">第九任:张勇义(71/上海)</p><p class="ql-block"> 注:括号内是入伍时间和地点,下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对空班战士(一)</span></p><p class="ql-block">黄美君、徐远见、刘夕元(照片缺)、朱夏林、姚志凯、于新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对空班战士(二)</span></p><p class="ql-block">魏德祥、刘广勇、丁国元、黄金虎、方新明、徐筛林</p> <p class="ql-block">对海班首任班长郑华,1960年入伍,浙江余姚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对海班第二至第八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任:<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阮根其 (60/临安)</span></p><p class="ql-block">第三任:唐金林 (64/如东)</p><p class="ql-block">第四任:陈建华 (65/无为)</p><p class="ql-block">第五任:何承喜 (66/怀宁)</p><p class="ql-block">第六任:张广明 (69/平度)</p><p class="ql-block">第七任:居敖荣 (70/江阴)</p><p class="ql-block">第八任:葛向勇 (71/休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对海班战士(一)</span></p><p class="ql-block">沈雪道、黄纯泉、卢贤明、苏方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对海班战士(二)</span></p><p class="ql-block">刘丰良、梁作祥、吴行鑫、汤建明、梁连宝、秦培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情报站的战备值班</b></p><p class="ql-block"> 情报站是常年战备值班分队,其任务是接收空军和海军各雷达站发出的信息,密切关注上起长江口,下至杭州湾这一片海域和空域敌机、敌舰的活动情况,并把其活动轨迹标在图板上。</p> <p>被称为“千里眼”的雷达(网络图片)</p> <p> 情报站的工作流程是:当雷达操纵员发现空中或海上目标后,就会通过无线电,不断报出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数量等(空情用语音、海情用莫尔斯电码)。情报站值班人员接收到雷达信息后,把飞机或舰船的位置和航迹用特种彩笔标注在图板上,不断跟踪了解其动态,并及时向上级报告。</p><p>下图为空情标图作业(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以对空情报接收为例:标图员头戴耳机,手握彩色铅笔,站在宽大的图板前,根据雷达操纵员报告的飞机坐标,迅速、准确、连续地在图板上标出飞机的航迹(通常采用99方格法标图)。为了区别,不同批次的飞机,要使用不同颜色的铅笔。由于雷达操纵员播报的语速非常快,这对标图员的大脑反映速度和手脑配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p> <p class="ql-block"> 快速收听,是对空、对海情报接收都必须掌握的技术。一旦对方雷达站的电台开机或者改频,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捕捉到信号。下图是对空班刘广勇在收听。</p> <p>对空班张勇义在值班室标图。</p> <p class="ql-block"> 而对于对海班来说,抄报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尽管对海班人员都是报务员出身,但由于不掌握发信机,一旦出现漏抄,是没有办法请求对方再来一次的。所以必须一次性把电报准确无误地抄下来。</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海情电报都是加密的,抄收完毕需进行翻译,然后把舰船的方位、距离、目标性质、数量等信息标在海图上。</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对海班葛向勇在抄报。</p> <p class="ql-block"> 每年情报站补充新兵,或者是到节假日前夕,都会进行例行的战备教育。主要内容是岱山岛的战略地位和情报站的工作性质:</p><p class="ql-block"> 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口和钱塘江口之间,是祖国的东大门,沪宁杭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见舟山群岛及附近海域图)。历史上,帝国主义几次入侵中国,都是以此为跳板的。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先攻定海,再取上海;1937年日军先以偷袭方式占领嵊泗列岛,继而发动淞沪战役。</p><p class="ql-block"> 岱山是舟山群岛的第二大岛,岛上有军用机场、军港和火炮阵地等众多军事设施,极易遭敌攻击。岱山距日本冲绳700多公里,距台湾基隆500多公里。喷气式战斗机十几分钟即可飞临。因此,情报站的战备值班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敌机、敌舰进入我警戒区域或者我方飞机舰船发生其他重要情况,必须在第一时间用专线电话向守备区司令部作战值班室(两号一班)。下图为葛向勇在报告当日海情(1975年摄)。</p> <p class="ql-block"> 在情报站值班,每天都会遇到真实的敌情。上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战备观念,牢固树立“敌机从下一秒侵入我领空,敌舰从下一分钟入侵我领海”的战备意识,不能有丝毫懈怠,更不能麻痹大意。因此每次值班都如同上战场,神经高度紧张。其中最惊心动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当数1967年情报站对空班朱能志亲历的“9•8”空战了。</p> <p class="ql-block"> 1967年9月8日上午,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黄荣北驾驶U-2侦察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执行对大陆东南沿海的侦察任务。</p><p class="ql-block"> U-2侦察机绰号“黑寡妇”,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一种单座单发高空侦察机(见图)。机长19.13米,高4.88米,翼展31.39米,最大航程8000公里,续航时间12小时。它能在2万多米的高空执行全天候侦察任务,机载照相机分辨率极高,在9000米高度能清楚拍下地面报纸上的标题字。</p><p class="ql-block">美国在1961年前后向台湾提供4架U-2侦察机,组建“黑猫中队”,专门执行对中国大陆的侦察任务。</p> <p class="ql-block"> 这架U-2侦察机起飞不久,就被解放军的雷达锁定。各雷达站不断报出敌机的高度、速度等信息。图为雷达操纵员密切监视空中敌情(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岱山守备区情报站的值班室里,当班的朱能志头戴耳机,手握彩色铅笔,聚精会神收听雷达操纵员报出的每一条信息,并及时把敌机的航迹标在图板上。</p><p class="ql-block"> 标图板的航迹图清楚地显示:U-2先是沿着海面径直北上,高度1.7万至2万米,时速750公里。11时05分突然左转,从江苏启东入陆,经海门、常熟,掠过上海后从杭州湾出海。然后又突然掉头飞向嘉兴方向。</p> <p class="ql-block"> 11时30分,U-2距我地空导弹阵地35公里时,我导弹14营连续发射3枚国产红旗2号导弹(见图)。一分钟后,第二枚导弹命中目标。敌机在空中解体,飞行员当场毙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多年之后,朱能志对当天发生的事仍记忆犹新。他回忆道:“这一天上午情报站对空班正好是我值班。当这架U-2飞机飞到杭州湾上空时,高度突然由2万米上窜到2.1—2.2万米,然后又突然下降到1.8万米、1.6万米,最后报1.2万米消失。我当时判断是被击落,立即电话报告守备区作战值班室。下班前,值班室回电话说这架敌机确实被击落。后来报纸作了大幅报道,毛主席还接見了击落敌机的二炮部队代表。”</p><p class="ql-block"> “9·8”空战创下了我军第一次用国产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纪录。经此一役,美蒋U-2侦察机从此再也不敢窜扰大陆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被击落的U-2飞机残骸(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战备工作乃至战斗指挥,也烙上了那个年代的特殊印记。据参战人员回忆,根据敌情变化,用“最高指示”进行现场政治鼓动,实施战斗指挥,成为“9·8”空战一大特色。当听到警报后部队进入一等准备和敌机接近火力范围时,绝大多数同志由于初次临战,心情紧张,秩序较乱。对此,指挥员高声朗读:“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当敌机沿火力范围边沿侧飞离远时,全营官兵耳朵里传来指挥员的声音:“人民解放军的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绝对不可以稍微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当敌机飞远后又突然180度大转弯临近时,指挥员立即下令“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敌机在我XXX方向向我临近,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事后统计,这次战斗中,共通话63次,运用语录56次;军事指挥员下达口令15次,用了17句“最高指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情报站的业务训练</b></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技能,情报站每年都组织对空、对海业务集训。下图是1974年,对海班居敖荣班长(后排左一)率全班赴嵊泗列岛集训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岱山、嵊泗两个守备区情报站对海班联合集训在嵊泗举办。</p> <p class="ql-block"> 岱山和嵊泗情报站对海班联训人员开展抗干扰抄报训练。</p> <p class="ql-block"> 岱山守备区情报站对海班参训人员在嵊泗守备区司令部合影(1974年)</p> <p>嵊泗菜园镇今貌(孙仁寿摄)</p> <p> 1975年,对空班张勇义班长(后排右一)带领全班在教导队集训。后排中间为情报站站长王双根。</p> <p>空情标图训练(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对海班班长葛向勇(前排中)率全班赴嵊泗集训,与嵊泗守备区情报站对海班的战友在泗礁海滨合影。</p> <p>泗礁海滨新貌(孙仁寿摄)</p> <p>对海班汤建明在嵊泗集训期间站岗(1975年)</p> <p>野外抄报训练</p> 野外电台实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尾 声</b></p><p class="ql-block">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东南方向的压力有所减轻。 1975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员额,调整体制编制方案》,军队精简整编工作拉开帷幕。与此同时,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和部队装备的更新,海空预警和情报搜集的能力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舟嵊要塞部队的情报系统进行调整、重组:不再保留岱山、嵊泗两个守备区情报站,其人员充实到要塞区情报站;进一步加强要塞区情报站建设,实现海空情报搜集的集中和统一。1976年3月10日20时40分,情报站对海、对空同时关机。至此,岱山守备区情报站正式走入历史。</p><p class="ql-block"> 岱山守备区情报站自1963年10月成立,到1976年3月撤销,前后存在了12年零5个月。在这4500多个日日夜夜,虽然情报站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全体官兵始终警惕地注视着这一片海域和天空,不放过一个蛛丝马迹,不漏掉一条情报,他们不愧“海空卫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保卫祖国的神圣诺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附录:情报站战友风采</b></p><p class="ql-block"><br></p> <p>左起:阮根其、张金荣、孙子辰、胡一平(1967年摄)</p> <p class="ql-block">葛永田(前立者)与王卜庚等战友合影(1960年代末)</p> <p class="ql-block">张广明、居敖荣、范忠明、俞锦洲在情报站住宿的坑道前合影(1971年前后)。</p> <p>刘广勇、范忠明、张广明战友与司务长张维生在连队驻地(1970年代)</p> <p>居敖荣战友与守备区侦察科朱志宏科长合影(1970年代摄)</p> <p>张广明、魏德祥、范忠明与朱志宏等人在连部门前合影(1970年代摄)</p> <p>刘丰良战友(左)退伍前在连队水库旁与葛向勇合影留念(1975年)</p> <p class="ql-block">王双根站长(右一)与部分对空班、对海班战士在情报站住宿的坑道前(1976年)</p> <p>丁国元、吴行鑫、葛向勇、黄金虎在驻地山坡上(1976年)</p> <p class="ql-block">情报站/连部党小组合影。后排右一为情报站站长王双根,前排左二为对海班班长葛向勇,左四为对空班战士丁国元(1976年摄)</p> <p>1979年,对空班的方新明战友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他在云南前线的照片。</p> <p>对海班的秦培根、梁连宝、葛向勇三位战友退伍后第一次在南京相聚(1977年)</p> <p>2014年,对空班的胡一平战友重回岱山岛,在当年的守备区司令部大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1年,居敖荣、张勇义、葛向勇、丁国元等战友重返西高山军营,在情报站宿舍遗址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17年夏天,对空班张勇义战友再次返回军营,在当年的情报站住宿的坑道前展开旗帜。</p> <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25日,情报站战友联谊活动在南京举行。</p> <p>战友相见,分外激动。</p> <p class="ql-block">对空班的朱能志战友即兴赋诗《忆西高山•情报站》:</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情报站,对空对海两个班。</p><p class="ql-block">一名站长兵十个,编制常常不满员。</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时四班倒,日夜坚守在机前。</p><p class="ql-block">睡眠不足食无味,还要开荒种菜园。</p><p class="ql-block">雷打不动学政治,少年壮志不言烦。</p><p class="ql-block">坐标密码心中记,电波信号空中传。</p><p class="ql-block">洞中火眼察万里,耳畔顺风辨千帆。</p><p class="ql-block">蒋帮U 2 两万米,粉身折戟杭州湾。</p><p class="ql-block">美帝电子侦察船,游弋公海不敢前。</p><p class="ql-block">苦心经营一岛链,桃园东京济州连。</p><p class="ql-block">妄图封锁大中华,日倭再加帝修反。</p><p class="ql-block">一枕黄粱梦难成,红色江山屹巍然!</p><p class="ql-block">铁打营盘流水兵,一代一代往下传。</p><p class="ql-block">五十年来家国事,梦魂常萦西高山。</p><p class="ql-block">今日战友重相聚,只缘死灰又复燃。</p><p class="ql-block">倘若祖国再召唤,廉颇虽老尚能饭!</p> <p>参加聚会活动的对海班战友与张金荣、王双根两位站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加南京聚会的情报站战友同游夫子庙。</p> <p>2017年4月,葛向勇(左二)专程前往如东,与葛永田(右二)等战友会面。</p> <p>2017年6月,情报站部分老战友在如东聚会。左起:朱夏林、朱能志、居敖荣、胡一平、葛永田、唐金林、张金荣、徐远见、沈雪道、姚志凯。</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4日,情报站部分老兵重返部队,在原岱山守备区司令部旧址留影。左起:张勇义、梁作祥、梁连宝、魏德祥、居敖荣、朱夏林、朱能志、于新永、秦培根、刘广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是标图员</span></p><p class="ql-block"> (崔志福)</p><p class="ql-block">指挥所内地图前,头戴耳机眼瞪圆。</p><p class="ql-block">里面信号嘀嗒响,聚精会神不怠慢。</p><p class="ql-block">手执彩笔点图上,方位距离变航线。</p><p class="ql-block">导弹三发已同步,呼啸一声敌机残。</p><p class="ql-block">使命神圣又光荣,自豪我是标图员。</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我们曾是标图员</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安太)</p><p class="ql-block">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在军旅生涯中,我们爱军习武练为战,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我们骄傲,我们曾经是一名合格标图员。</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那年在指挥所里,标图员头带耳机,手握五种彩笔,身体前倾,目不转睛的站在标图板前,捕捉着耳机里传来雷达发现的每一组空情信息,寻找座标,熟练的变换着手中的各色标图笔,迅速标注多批次目标航迹,并及时汇报:“报告!目标五批,速度 2300,航向312,高度8000.......”</p><p class="ql-block">标图员岗位关键,就像指挥员的眼睛,要根据空情信息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将多个空情的航迹以及空情批次准确地标注在标图板上,为指挥员发号施令实时提供目标航迹。因此,要想保证每一次战斗都准确无误地将敌机的影子投影在标图板上,标图员必须有一身经得起实战检验的过硬本领。</p><p class="ql-block">当你在电影上看到有人手夹4支铅笔在不停地转动,并且身边还有一本正经的各级领导时,可别以为他是在玩魔术赚吆喝。这可是标图员苦练基本功玩“转笔”的绝活!你试试看,把4支不同颜色的铅笔夹在右手指缝,然后任意指定一支转到手心写字,需用多长时间?0.293秒。</p><p class="ql-block">标图员扎实的“转笔”绝活是练出来的。“标图员就像和飞机赛跑,哪怕迟标1秒钟、错标1厘米,空中目标就会偏差好几公里。”在不能出现半点偏差的标图岗位上,我们指挥排标图员可没有少吃苦,每个标图员平均每天在标图板上要标注上千个数据,常常一个训练日下来累得手臂发麻。每年每个标图员要用掉了特殊铅笔200多支。</p><p class="ql-block">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标图员,光会“转笔”还不够,还要具有迅速判断空情的敏锐力。为了练好耳功,我们将每次训练的空情录制成磁带,一有空闲就反复听,那滴滴答答的声音有多么悦耳,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共鸣。</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标图员的战斗操作“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平时训练中,都是顺着航迹按正向书写码字,指挥员为了看得清楚,只好跟着标图员到处转,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痼疾”,我们就试着将码字侧着写、倒着写,甚至反着写。经过反复摸索练习,大家练就了写侧码字、倒码字、反码字的本领,能够根据指挥员的位置随时调整码字的书写方向,达到为指挥员争取时间,实现更快更准判据的目的。</p><p class="ql-block">“米尺丈量祖国领空,铅笔追踪飞机航迹。”在6尺见方的标图板上,标图员就是这样,时刻把目标清晰地显示在标图板上,为指挥员第一时间提供精准的空情信息。我们练好了本领,工作成绩突出,经常受到首长的赞扬。这也是我们每个标图员最幸福、最欣慰的时刻……</p><p class="ql-block">我们光荣,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曾是一名优秀标图员!</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转自网络,有删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本色不改是军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终身不悔是军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生死之交是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永远不变是军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