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母亲

风之魂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2月23日母亲用她的一双小脚安详地走完了她九十多年的生命旅程。母亲带走了我对她所有的牵挂和惦念。翻检着老照片和妈妈的遗物,我的思绪像闸门一样打开。小时候点点滴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涌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真挚的感情。"现在,就让我把记忆中的这些小事写出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敬意和思念吧。</span></p> <h1>  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一双三寸金莲,以及偏内向的性格,让母亲多了些淑女的味道。虽然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有良好的家教,懂得谨言慎行,相夫教子的重要。</h1><p><br></p> <h1>  母亲十六岁结婚,上有公婆,下有三子三女,身边还有我的四个姑姑。现在想来,一个十六岁花季少女就为人妻,为人媳,为人嫂。不同的角色变换,让她应承下来是多么的艰难和不可思议!</h1><h1> 倘如是现在,好多十六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来呵护。母亲硬是用她柔软的肩膀和父亲共同扛起家庭,让两位老人长寿辞世;三个姑姑成了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五个儿女在恢复高考后都学业有成,离开小小村落,去县城发展。</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表达爱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让我形影不离的跟在她身边,晚上和她睡在一个被窝里。小时候我离不开妈妈,后来我读师范了,再回家就觉得和妈睡在一起不习惯,想和她分开睡。母亲没有答应我的要求,她依然让我和她睡在一起。直到结婚,我才和妈妈分开睡。对于妈妈的行为我颇不理解,甚至觉得妈妈不舍得给我被子盖,心里还有一些抱怨。后来我才理解了妈妈对女儿的爱和依恋。</span></p> <h1>  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教给我勤劳善良,节俭朴素,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母亲是女红好手,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计。绣花,裁剪,做鞋子样样拿手。她给村里多数人家裁缝过衣服,村里的人都说母亲手巧。</h1><p><br></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一年四季都是忙碌的。纺麻绳;喂猪养鸡;做饭洗衣。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裁剪缝制衣服。母亲脚踏缝纫机的哒哒声,常常都是伴随我们入眠的。</span></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孩子多,劳力少。家里的日子再拮据,母亲从来没让我们邋遢过。不管是有布票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母亲用剩余的布头给我们做出书包,做兜肚,做鞋面,让我们在人前体面,她在人后辛苦。</span></p> <h1>  春夏秋冬的忙碌,驼背肩痛,落下了一身的毛病。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吃过很多药,身体一直不太好。困苦的日子里,妈妈脸上的笑少了,皱纹多了,黑发少了,白发多了。母亲的腰身不再挺拔。但是,妈妈对子女和老人的爱从来没有因为困难和年迈而改变。</h1><p><br></p> <h1>  记得每个儿女生日,妈妈会变着法的给过生日的孩子变出两个鸡蛋,然后嘱咐孩子"猫"起来吃,唯恐孩子多,发生争执。妈妈从来没舍得自己吃过一个鸡蛋。</h1><h1> 夏天鸡蛋多了,妈妈总是把鸡蛋偷偷攒起来,给孩子变卖成书本费,留一部分腌制咸鸡蛋。现在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每年都腌咸鸭蛋。</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次爸爸从外地工作休假回来,母亲都会给爸爸做点"小饭 "吃。因为妈妈说爸爸一个人在外地工作不容易,可是,妈妈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艰难。</span></p> <h1>  记得二姐考上军校后第一次回家,妈妈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从没离开家门的孩子,离家半年后终于在盼望中回来了。发愁的是,没有米面细粮给孩子做顿好吃的。思来想去,母亲发现家里还有些白薯面和白面。于是,妈妈决定做一顿白薯面和白面两种面的饸饹面,让家里的孩子和离家半年的孩子吃一顿像样的饭。</h1><h1> 看着我们吃得那么香,妈妈高兴的笑了。妈妈没舍得吃一根面条,而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吃了一碗剩粥。</h1><h1> 鸡蛋壳里有妈妈的爱,细粮细米里盛着妈妈的情。</h1><p><br></p> <h1>  改革开放第一年,哥哥姐姐们都工作了,家里有了自己的土地,妈妈高兴的笑了。</h1><h1> 一次,住宿的我从学校回家,妈对我说:"就剩咱们娘俩了,家里也有了富裕的粮食,今天你想吃啥,妈给你做啥。"我说:"妈,我们俩吃高粱米豆铲干饭吧,能吃饱我就知足。"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吃饱自己想吃的饭。这顿饭,我也觉得是我记忆中最香、最饱的一顿饭。</h1><h1> 从小和母亲形影不离的我,就是这样在妈妈无私的呵护中,一点点成长。</h1><p><br></p> <h1>  母亲对我们的爱不是没有尺度的,她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她希望子女和家庭共同发展。</h1><h1> 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宠爱,我偶尔撒娇耍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爷爷去天津三姑家,我主动把我的旧书包让爷爷用。因为我知道柜子里,妈妈还有一个新拼接的书包。我想用新书包的渴望已经不是一天了。可每次提出要求,都被妈妈拒绝。这次终于有了机会,我对妈妈说:"爷爷用了我的书包,妈你就把新书包给我用吧。"妈妈还是拒绝。我说:"那我就不上学了。"妈妈第一次用扫帚疙瘩狠狠地打了我。</h1><h1>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敢逃过学。母亲的宠爱是有原则的。做人讲原则,这是我学到的人生第一课。</h1><p><br></p> <h1>  母亲常对我说:"闺女家一定要自重,不要没事去别人家串门。不要和不认识的男人搭话。"这些话反复多次说过后,我也牢记在心,左右邻居家都没轻易去过。母亲的教诲,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女孩子和女人最重要的是自尊自爱。</h1><p><br></p> <h1>  母亲希望我们勤劳勇敢,她常嘱咐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春天我挎着笼筐去挑菜;夏天和哥哥姐姐割草收堆儿、捡虫子喂鸡;秋天拾柴、拾白薯;冬天搂树叶……</h1><h1> 虽然我不及哥哥姐姐的体力和能力,但是,我一直帮着家里做些小事,来宽慰母亲的心。母亲的勤劳影响着我们兄妹几人,让我们也和父母一起度过六七十年代的艰难岁月,熬过家庭人口多、劳力少的困难时期。</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季交替轮回,母亲就是在忙碌的日子里度过了她人生最宝贵的青年和中年时光。转眼间,我们在时光的故事里慢慢长大,家里的情况有了改观。哥哥姐姐都毕业回村劳动了,家里劳力多,工分多了起来,温饱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母亲的笑容也多了起来。</span></p> <h1>  父亲去世了,对于母亲,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爸爸不会甜言蜜语,但是对妈妈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记得妈妈喜欢手表,爸爸说等儿女们都结婚了,有条件我就买给你。</h1><h1> 爸爸送给妈妈的手表,一直戴在妈妈的手腕上。妈妈每天不出家门,但是,妈妈喜欢看时间,看手表,那是爸爸在她的心里。 </h1><p><br></p> <h1>  爸爸走后一年,妈妈夜里起床跌倒了,胯骨摔裂。因为年纪大,不能手术,只能打牵引。麻药虽然有效果,但是,当穿钉从妈妈的膝盖横钻过去的时候,我握着妈妈的手都是潮湿的,妈妈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就是这样,母亲硬是吭都没吭一声。我为妈妈的坚强动容,没有哪个妈妈不心疼儿女,如果是儿女遭受这样的疼痛,我想母亲一定会落泪。</h1><p><br></p> <h1>  小时候,我们爱吃的东西,她都不舍得品尝。我们从来不知道母亲爱吃什么,因为好吃的东西,她总是说:"我不爱吃,你们快吃吧!"</h1><p><br></p> <h1>  母亲老了,小脑出现问题。时常忘记我们是谁。一旦她清楚起来,她还会问:"孩子们多大了?上班没有?是不是结婚了?……"我总说母亲老不歇心。现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理解母亲啊!她用最朴素的情感爱着自己的儿女孙辈们,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多的只是关心。我们怎么就受不了母亲的唠叨呢?母亲给了我们最需要时的长情陪伴,而我们却因为工作家庭,和父母聚少离多,这就是父母子女一场啊!</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去世后,先生满足我想回老家看看的愿望,我们又回到了生养我的村庄。老家的小路狭窄不长,但是,它承载着我童年太多的回忆和感动。过去在老家,每到周末,母亲就掂起小脚在家门口常常遥望儿女孙辈归来,如今我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家旁边的大坑如今已经干涸。小时候,那里是我们冬天滑冰,夏天玩水的天堂。我们玩得忘情了,晚饭的时候,家门口会传来母亲喊我们回家吃饭的吆喝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眼中高大的家门早已物是人非。如今家门和小路还在,池塘里的欢笑早已经离我而去。只留下我对家,对母亲悠悠漫长的回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走了,她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是她给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数说不尽的思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