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烛光里的妈妈》创作背景</b></p><p><b>歌词创作于1987年,是词作者李春利为自己编剧的电影《眼睛里的海》作的电影插曲。并且是献给卧病多年的母亲的,当时她还是个高中生,每个句子都是有感而发,且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和喜爱。</b></p><p><b>曲子创作于1988年,经毛阿敏在各种晚会上演唱后,歌曲迅速流传开来。作品的音乐具有很浓郁的人情味,用咏叹调般的音乐陈述,表达着“女儿”内心奔腾的情感,开始犹如散板,很口语化,表现着“女儿”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情;接着,旋律线逐渐向上发展,细致地描绘了“烛光里”这个特定环境中“妈妈”的形象,并通过“女儿”的深情呼唤,将难以抑制的激情推向高潮;而最后点题的一句,却以下行平稳的旋律唱出,给人留下无限的联想空间。</b></p> <p><b>中文名:母亲节</b></p><p><b>英文名:Mother's Day</b></p><p><b>节日时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b></p><p><b>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b></p> <p><b>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到了真正懂事后对母亲才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深刻的爱。</b></p><p><b>岁月的流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觉时,一定是在深深的回忆中。当我们以为肩头挑起责任也挑起使命的时候,当我们似乎可以傲视人生的时候,也许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白发苍苍的母亲正以一种充满无限怜爱、无限关怀、无限牵挂的目光,在背后深情的注视着我们。</b></p><p><b>随着生命的脚步,当我们以一角尾纹,一缕白发在感受母亲额头的皱纹和母亲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有时竟难以分辨,老了的究竟是我们的母亲还是岁月?</b></p><p><b>我们也许突然感悟,母亲其实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片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一池深湖的岁月,从明月流向一座冰山的岁月。</b></p><p><b>母亲就是一种岁月,她担负着最多的痛苦,背负着最多的压力,咽下最多的泪水,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 对着人生,对着我们!</b></p><p><b>因为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b></p><p><b>往往是在回首的片刻,在远行之前,在离别之中,蓦然发现我们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视线,从未离开过母亲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p><p><b>我们又能回报母亲什么呢?……</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子吟》【唐】孟郊</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别老母》【清】黄仲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b></p>